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正確理解精益生產或豐田生產模式

如何正確理解精益生產或豐田生產模式

壹、未來制造業從制造戰略和制造管理的角度來看,精益生產模式和精益管理已經成為各國制造戰略發展和管理提升的關鍵。世界級先進精益制造和管理公司多年的實踐表明,實施精益生產模式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正確理解精益模式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結合國情和企業實際,運用精益理念將企業文化轉化為精益,從人員招聘、使用、激勵和培訓等方面使高層管理人員和各級員工逐步成為稱職的人才;更加註重學習和嘗試最新的精益技術、方法和工具;將六適馬方法應用到企業中,並使用六適馬方法跟蹤精益方法在企業中的實施情況,為客戶提供高質量、“完美”的產品和服務;改造企業的供應鏈,進行精益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擠出”供應鏈中多余的水分,打造能夠支撐企業精益運營的精益供應鏈;利用橫向比較獲得的信息和數據有效衡量精益企業的績效;成功的關鍵是在研究精益企業案例的基礎上,引入精益管理專家實施精益管理。二、如何正確理解精益生產?20世紀90年代,中國工程界和企業界掀起了壹股“精益生產熱”,出現了很多研究論文和書籍。但自主研發和應用很少,很多都是抄襲的“二手貨”,缺乏對豐田生產模式和精益生產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正確的認識。實施精益生產的研究和準備不足。因為這股熱潮包含了個別研究者強烈的錯誤思維和實施者急於達到的“實踐”,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巨大後果——我們不得不重新學習、理解、認可和使用JIT哲學和精益生產。1,精益生產和豐田生產方式沒有本質區別。現在已經知道豐田生產方式將在21世紀取代大規模生產方式和單壹生產方式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主導生產方式。例如,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上述著作中,作者明確指出:“我們深信精益生產將在21世紀取代工業各領域的大量生產方式和剩余的單件生產方式,成為全球標準生產體系。”今天業界已經提出“精益生產/豐田生產方式是21世紀的主導生產方式”。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世界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積極學習和使用豐田生產方式。近10年來,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壹樣,對精益生產有壹些偏見和誤解。斯圖爾特·克拉默(Stuart Cramer)在他的《管理的百年》壹書中指出,在過去的40年裏(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西方汽車制造商總是落後(日本汽車制造商)壹步,他們正在追趕日本巨頭——豐田。從理論的角度來看,精益生產並不具有創新性或革命性。事實上,豐田的生產系統(習慣上稱為精益生產)是基於JIT的,每個員工都對質量和價值流負責。其精髓是戴明質量控制的靈魂和思想,即豐田采用戴明推廣的質量管理基本原則。準時制生產命題:基於盲目需求生產汽車或其他產品是沒有用的,生產必須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關;所有的浪費(損失)都是不好的,必須實行根據訂單或市場需求的準時生產。在豐田生產體系中,每個員工都要對質量負責,落實生產者自主權,盡快糾正任何質量缺陷。在豐田生產體系中,新的技術和技能已經融入到生產流程的分析、設計和再造以及流程的持續改進中,使企業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優勢蘊含在制造過程中。2.“拉式生產方式”壹定比“推式生產方式”好?90年代流傳“拉式生產方式比推式生產方式好”的觀點。誠然,豐田生產方式的壹大創造就是提出了拉動式生產方式。然而,這壹結論並不符合生產實踐的結果。對TOC的分析表明,拉模式和推模式都有各自的適用條件和適用範圍,企業的任務是如何根據TOC的分析結果靈活確定選擇哪種模式,而不是主觀地“拉模式推模式”。通過對比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以下三個基本點:拉動式管理和運作的基本特征是信息流的流向與物流的流向相反,其計劃產量與實際產量相同,可以實現零庫存或少庫存。推模式管理和運營的基本特征與拉模式正好相反。信息流的方向與物流的方向相同,其計劃產出與實際生產不同。因為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使用中間庫存(WIP)來解耦生產線上相互關聯的工作站(工作中心),尤其是瓶頸工作站,從而消除或減輕耦合帶來的麻煩。因此,我國企業學習和實施精益生產的關鍵是要擺脫浮躁和急於求成的心態,把精益生產的基本理念、基本原理、適用的新技術、新管理與企業的客戶、資源等條件精心融合,並在整個制造過程(工藝)中實施,從而形成競爭對手難以學習、模仿和竊取的企業獨特競爭優勢。結合當前企業在精益生產方面的困惑,機械工業出版社機械分會邀請國外資深企業高管楊先生編寫了《精益生產實踐》壹書,收集了大量企業實際應用管理圖表供參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用性、采納性和借鑒性。是企事業單位管理不可多得的寶典,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法寶!圖書類別:生產技術管理書名:精益生產實踐書號:978-7-11-30489-0作者:楊主編出版日期:2010 7月開本:B5頁碼:312頁字數:402本書共分十章。從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精益生產的發展、精益企業與精益思想的統壹、精益生產運作、精益質量管理、精益物料采購與供應商管理、精益設備管理、精益安全管理到精益財務(總務)管理等。,進行了全面具體的實踐介紹。書中匯集了大量可供借鑒的企業實際應用管理圖表,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可接受性和參考性。本書可供企事業單位各級管理人員參考,對高校管理專業師生有參考價值。精益生產實踐/楊編著。-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5 ISBN 978-7-11-30489-0f 273-53策劃編輯:沈紅編輯:沈紅2010 7月1版1印刷。2千字0001-3000冊定價:39.00元前言第壹章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第壹節制造業近年來的發展第二節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第三節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第四節制造業調整方向第二節精益生產的發展第壹節單件小批生產第二節批量生產第三節精益生產模式四精益生產原則第三章精益企業 生產與精益思維第壹節建立精益生產管理模式第二節精益企業管理第三節培育精益企業第四節精益精髓第五節打造精益思維第四章精益生產運營第壹節豐田生產核心分析第二節生產運營管理第三節運營流程表(工程QC表)和過程檢驗標準(檢驗報告表) 第4節批次管理第5節初始物料管理第6節WIP管理第7節生產能力展示第8節生產計劃和控制第5章精益技術管理第1節技術管理第2節產品過程管理第3節新產品開發第4節技術工作流程第6章精益質量管理第1節質量管理的內容第2節質量評估的建立第3節質量保證體系第4節過程質量管理表第5節例外第6節抽樣 檢驗第七章精益物料、采購和供應商管理第壹節物料管理第二節采購管理第三節供應商管理第八章精益設備管理第壹節現代設備管理第二節TPM(設備)管理體系第三節設備工藝布局第四節設備狀態管理第五節設備診斷技術第六節RBI檢驗技術的應用第七節設備、 設施和工作環境的管理和控制第九章精益安全管理第壹節企業安全管理第二節危險分類第三節安全評價第四節精益安全管理方法第十章財務(總務)管理第壹節財務(總務)管理制度第二節年度綜合計劃預算第三節財務工作流程及圖表第四節財務支出支付規定第五節九種常見浪費第六節崗位職責第七節工作報告要求參考前言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產品更新明顯加快;生產成本大幅上升;顧客(市場)的要求與日俱增;企業(單位)利潤率壹再下降,進入“微利時代”。從經濟發展來說,這是壹個必然的趨勢。中國進入深度工業化階段,有三個重要特點:壹是市場經濟由廣度向深度轉變,企業生存機會明顯下降;其次,企業從單壹制造轉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或者批量增加產品系列,迫使企業尋找新的突破口;三是產品利潤空間嚴重萎縮,企業過去依靠低人力成本、高工作量支撐經營的努力明顯下降。為了抓住當前的市場機遇,在行業中站穩腳跟,實現企業成長所必需的積累,通過精益生產逐步建立精益管理和理念,使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 ~ ~ 10%;產品庫存進壹步減少10% ~ 15%;生產效率進壹步提高5%;不合格率進壹步降低10%。精益生產管理的本質是追求效率和價值體現,也就是把同樣的事情做得比競爭對手更好,讓企業不斷提高執行力來達到市場要求!精益生產的關鍵是消除浪費,實現管理價值流的過程,減少或消除過程中的非增值活動,降低制造成本,支持拉動式生產系統的實施。本書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案例,使企業更快地了解和應用國際先進的管理方法。針對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競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趨勢、新問題,廣大企業經營者迫切需要壹本系統講述精益生產實踐的專業管理書籍,以指導當前工作。本書是作者多年從事外資企業高層管理經驗的總結,也是作者對“精益生產”管理理念的實踐總結。本書資料廣泛,由最新的企業管理資料和實際應用圖表匯編而成。可供生產管理者和企業領導參考。同時也是高等院校和工礦企業管理專業師生開展繼續教育的有價值的參考培訓教材。本書的第壹、五、六章由楊、、和楊偉撰寫。第二章由楊、楊威、和撰寫。第三章由楊、路永凱、王峰、朱同育撰寫。第四章由楊、楊偉、李、譚根龍編寫。第七章由楊、、、、朱同育撰寫。第8章和第10章由楊、、楊偉、路永凱、王峰、李和編寫。第九章由楊、、、楊偉和朱同育撰寫。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的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請指正。比較好的書籍推薦:書籍類別:企業管理書名:精益生產實務:適用於任何規模企業的書籍全集:國際先進技術翻譯系列ISBN:978-7-111-25218-4霍布斯著;周海鵬、柴邦恒翻譯出版日期:65438+2009年10月格式:B5頁數:228字:24.2萬字定價:38.00元內容簡介:實施精益生產是制造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本書原作者在多個行業擁有豐富的精益生產實踐經驗,在書中對實施精益生產的規劃、運營、維護等細節進行了充分的描述和講解。本書共3章9節,論述了精益生產的歷史和現代應用。如何進行戰略業務分析;了解妳的產品、流程和要求;生產線布局和工位識別以及連接和平衡流程;看板策略;用看板系統管理創新;團隊建設;在精益生產過程中實施裏程碑檢查表;管理精益生產線。本書可供制造業的企業領導和生產管理者全面了解精益生產,並可作為實施精益生產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