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厭惡”是什麽?
這壹點非常重要。因為孩子的“厭學”往往是結果的表現,而解決厭學問題的原因指的是孩子“厭學”的根源。導致孩子厭學的第壹件事,孩子“討厭”的第壹件事。家長在思考孩子是如何厭學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的不是做什麽,而是孩子為什麽厭學。
總結起來,“厭惡”的根源主要分為以下四類。(常見的主要類型)
第壹,對某些人事環境的“厭倦”。這種情況占了很大壹部分現實。孩子壹開始厭學的原因是壹個批評他卻不認可他的老師,壹個上課表現不好的老師,壹個和他發生矛盾的老師。有些同學和他的摩擦,有些事讓他覺得很丟人,過不去,努力得不到回報;他不喜歡學校環境,班級氛圍不如以前,身邊沒有好朋友,等等。總之,孩子接受不了某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又和他們的學習生活有或多或少的關系,進而“學習”受到牽連,孩子厭學。
第二,對某壹門學科或幾門學科的“厭倦”。這種情況很常見,就是孩子根本學不好某壹科或幾科,成績不好導致不斷接受各種負面情緒和負面影響,產生焦慮、抑郁、放任、自暴自棄,甚至厭學等消極狀態。
第三,“厭倦”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害怕困難,對學習失去興趣的時候。人天生就有逃避困難的“能力”,而且往往樂在其中。當孩子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耐心、抵抗力、韌勁都不夠的時候,很容易屈服於內心的“追求短期幸福欲望的小惡魔”。學習這麽難,這麽痛苦,玩遊戲怎麽會這麽輕松,不是嗎?
第四,“厭倦”壹切。這種情況並不常見,表現就是什麽都提不起來,什麽都做不了,什麽都沒意思。這已經不能單純用“厭學”來衡量了,嚴重的可以說是“厭世”了。
分析原因後,我們可以進壹步討論如何處理。
對於第壹點,“厭倦”某些人事環境,這是最好的應對類型。看似復雜,其實只要找到原因,就能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通過明確孩子想不通的具體事情,他們可以簡化復雜的問題,使用基於這些根本原因的解決方案。這裏需要註意的是,孩子“厭惡”的東西不壹定是單壹的來源,很多可以是多個問題交織在壹起的。在處理它們的時候,要相對小心,不要遺漏了隱患。
至於第二點,要從兩個層面來處理。首先,要明確不利科目的根源,從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角度進行篩選,幫助孩子了解成績不好的原因。通過改變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能力,再加上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可以有效增強孩子的信心,扭轉厭學情緒。第二個層次叫做:學會放棄。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學好壹門學科。有些思維方式和思維深度是很難撼動的,這個時候妳真的學不好。那麽,學會放手比痛苦的糾結更重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只是遇到了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世界上還有很多他們擅長去發現的領域。這個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不要因為自己不擅長的事情而厭學。他們應該找到自己感興趣、擅長並願意為之努力的事情,然後繼續學習,仍然有所成就。
對於第三點,最難的是“討厭”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畢竟這是為了對抗人類!這種厭學的原因往往是缺乏對學習的興趣,缺乏抗壓和抗挫折的能力,而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沒有規矩,放縱,隔代教養,苛刻等。可能都會導致這個結果。所以家庭教育的觀念壹定要端正,這是扭轉的前提,然後才是引導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學習興趣。其中,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更難改變。好在孩子在不得不依靠家庭提供經濟來源的時候,還是有機會進行壹些相應的教育活動的。
對於第四點,“厭學”已經超出了厭學的層面。當妳厭倦了壹切,就不再是“學”的問題了。如果妳連生活的興趣都沒有,怎麽會有學習的興趣呢?在這種情況下,壹般需要討論是否存在“抑郁情緒”或“抑郁狀態”,其解決方法也偏向於“抑郁”的範疇,這裏就不細說了。
綜上所述,當家長對孩子的“厭學”感到焦慮和無所適從時,往往是因為無法從這類問題入手。所以,在詳細分析了孩子“厭學”的動機後(原因不壹定是單壹的,很多因素都會是交互作用導致的),有效的針對性節目才能更容易輸出和被接受。從原因到結果,從結果到原因。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被它難倒,找到問題的根源,總有辦法緩解,改變,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