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簡介
ERP是企業資源計劃的縮寫。20世紀90年代,美國壹家IT公司根據當時計算機信息、IT技術的發展和供應鏈管理的需求,預測了信息時代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和即將發生的變化,並提出了這壹概念。ERP系統
ERP是集物質資源管理(物流)、人力資源管理(人流)、財務資源管理(資金流)、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流)於壹體的企業管理軟件。Gartner Group開發的壹個概念,描述了下壹代制造業務系統和制造資源計劃(MRP II)軟件。它將包括客戶端/服務架構,使用圖形用戶界面,並通過使用開放系統。除了現有的標準功能,它還包括其他功能,如質量、流程操作管理和調整報告。特別是ERP采用的基礎技術,會讓用戶在軟件和硬件兩方面都有獨立性,升級起來更容易。ERP的關鍵是所有用戶都可以為自己量身定制應用,所以自然好用。
但是,ERP本身不是管理,不能代替管理。ERP本身並不能解決企業的管理問題。企業的管理問題只能靠管理者自己解決。ERP可以成為管理者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工具。由於很多企業錯誤地將ERP視為管理本身,在ERP實施之前未能認真分析企業的管理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案,過於依賴ERP來解決問題。
ERP最早是由美國Gartner集團咨詢公司提出的。作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它不僅體現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企業管理理論,也為企業信息集成提供了最佳解決方案。它將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統壹起來進行管理,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現有資源,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體現了管理整個供應鏈資源的思想。
在知識經濟時代,僅僅依靠自身企業的資源是無法有效參與市場競爭的,必須將參與運作過程的各方,如供應商、制造廠、分銷網絡和客戶納入壹個緊密的供應鏈中,從而有效地安排生產, 企業的供銷活動,滿足企業利用全社會壹切市場資源快速高效地進行生產經營的需要,以進壹步提高效率,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換句話說,現代企業競爭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壹個企業供應鏈與另壹個企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ERP系統實現了對整個企業供應鏈的管理,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需要。
2.體現精益生產、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統支持混合生產模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現在兩個方面:壹個是“精益生產”的思想,這是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經營戰略體系。即企業以批量生產的方式組織生產時,將客戶、銷售代理、供應商、合作單位納入生產體系。企業與銷售代理、客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業務關系,而是* * *利益的合作夥伴關系。這種合作夥伴關系構成了企業的供應鏈,這是精益生產的核心思想。二是“敏捷制造”的思想。當市場發生變化,企業滿足特定的市場和產品需求時,企業的基礎合作夥伴可能無法滿足新產品開發和生產的要求。此時,企業會組織由特定供應商和銷售渠道組成的短期或壹次性供應鏈,形成“虛擬工廠”,將供應和合作單位視為企業的組成部分,采用“同步工程”組織生產,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新產品推向市場,並時刻保持產品。
3、體現事前計劃、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統中的計劃系統主要包括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產能計劃、采購計劃、銷售執行計劃、利潤計劃、財務預算和人力資源計劃,這些計劃功能和價值控制功能已經完全融入到整個供應鏈系統中。另壹方面,ERP系統定義了與交易相關的會計科目和核算方法,以便在交易發生時自動生成會計分錄,保證資金流和物流的同步記錄和數據壹致性。從而根據財政資金的現狀,追溯資金的來龍去脈,進壹步追溯相關的業務活動,改變了資金信息滯後於物資信息的局面,便於實現過程中的控制和實時決策。
此外,計劃、交易處理、控制和決策的功能都是在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中實現的。要求在每個流程的業務過程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工作潛力和責任感,強調流程之間的合作精神,從而在壹個有機的組織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實現企業管理從“高聳式”組織結構向“扁平化”組織結構的轉變,提高企業對市場動態變化的響應速度。總之,隨著IT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ERP系統可以將許多先進的管理思想轉化為實用的計算機軟件系統。
通常,在考慮失敗的因素時,人們通常側重於對實施過程中諸多因素的分析,而往往忽略了項目啟動前後ERP系統的潛在風險。對於ERP項目,風險存在於項目的全過程,包括項目規劃、項目準備、實施過程和系統運行。
綜上所述,ERP項目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規劃或規劃不合理;
2.項目準備不足,表現在硬件和ERP軟件選擇錯誤;
3.實施過程管控不嚴,階段成果不達標;
4.設計過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環節;
5.未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或評估不合理的;
6.系統安全設計不完善,存在系統被非法入侵的隱患;七
不適當或不完整的災難預防措施很容易導致系統崩潰。
詳情如下:
(1).策略計劃
企業是否有五年IT系統規劃?隨著社會的信息化,IT系統不僅是企業的工具,也是技術手段。ERP作為IT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於企業的長期規劃,是長期規劃的手段和保障。ERP的目標源於IT系統規劃,IT系統規劃是評價ERP系統成敗的基本標準。應根據IT系統規劃確定ERP系統的實施範圍和內容。
(2)確定硬件和網絡方案、選擇ERP系統和評估咨詢合作夥伴是這壹階段的三項主要工作,也是ERP系統實施的三大要素。硬件和網絡方案直接影響系統的性能、可靠性和穩定性。ERP系統的功能決定了企業需求的滿足程度;咨詢夥伴的工作能力和經驗決定了實施過程的質量和效果。
(3)項目實施控制在ERP系統的實施中,通常采用項目管理技術對實施過程進行控制和管理。有效的實施控制表現在科學的實施計劃、明確的階段結果和嚴格的結果審核。而且,有效的控制還表現在積極的協調和通暢的信息傳遞渠道。實施ERP的組織包括:指導委員會、項目經理、外部顧問、IT部門、職能部門的實施團隊和職能部門的最終用戶。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決定了實施過程的質量和效率。目前,在企業缺乏合適的項目經理的情況下,這種風險尤為明顯和嚴重。
(4)業務流程控制企業的業務流程再造是在項目實施的設計階段完成的。過程中的控制和監督環節,確保ERP正式運行後,所有業務都處於有效控制之下,避免企業的人力損失。在設計控制環節時,要兼顧控制和效率。過多的控制環節和冗余的業務流程必然會降低工作效率。而控制環節的缺失會導致業務失控的風險。
(5).項目實施效果
企業資源計劃
雖然項目評估是ERP實施過程中的最後壹個環節。但這並不意味著項目評估不重要。相反,項目評估的結果是ERP實施效果的直接反映。正確評價實施結果,離不開明確的實施目標、客觀的評價標準和科學的評價方法。目前,人們普遍忽視項目評估。
問題忽視項目評估會帶來實施團隊不關心實施結果的隱患。這就是ERP項目的巨大風險。
(6).系統安全管理系統安全包括:操作系統授權、網絡設備權限、應用系統功能權限、數據訪問權限、病毒防範、非法入侵監管、數據變更跟蹤、數據安全備份歸檔、機房安全管理規定、系統管理員監管等等。目前企業中很少有人精通計算機技術,很少有計算機聯網。因此,在ERP系統的實施中,普遍存在不重視系統安全性的現象。如:用戶不註意密碼保密,超級用戶授權多人等。安全意識缺失的直接後果就是系統的安全設計存在漏洞和缺陷。近年來,報紙不斷披露銀行或企業電腦系統被非法入侵的消息,給企業敲響了警鐘。
(7)事故或災難、洪水、火災、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會給ERP系統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企業正式啟用ERP系統後,這種破壞會直接造成業務交易的中斷,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預防策略和對策是降低這種風險的最佳方式。如建立遠程備份和恢復機制;計算機系統不能正常工作時恢復手工業務處理的步驟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