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引導家長學會使用指南?

如何引導家長學會使用指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說明”部分明確指出,制定《指南》的目的之壹是“引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保育和教育,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幼兒園教師不僅要自己學習和理解《指南》,還要幫助和指導家長學習和理解《指南》,從而提升其科學育兒能力。

壹、專業解讀,解釋概念

1.專家指導。幫助家長整體把握指南精神。

指南壹發布,家長們就來找老師了解它的具體內容,家長們就從網上下載下來學習。這說明部分家長非常關註學前教育方面的信息,渴望得到壹些專業的信息來指導他們進行科學育兒。當然,更多的家長不了解或不太關註《指南》,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育兒方面不需要科學的指導。有鑒於此,我們給全園每個孩子的家長都發了壹本《指南》,供家長學習、了解和使用。不僅如此,我們還邀請了參與指南制定的南師大孔教授為各位家長做了壹次講座。專家們逐章分析了指南的內容,並列舉了許多例子。家長們發現指南與自己的育兒實踐結合緊密,所以都聽得很用心。

講座結束後,我們組織了壹次交流會,有家長寫下了深刻的學習體會。比如壹位家長寫道:“對孩子的教育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日常細節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孩子可塑性強,容易模仿,家長以身作則很重要。生活中要多給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直接的經歷是他們未來學習的基礎……”

2.現場觀看,幫助家長發現問題,找準目標。

聽了專家的解讀,我們發現家長的觀念已經有了明顯的轉變。但是我們知道,道理往往很容易理解,壹旦遇到實際問題,有些家長就把握不好。因此,我們特別組織了壹次家長全園教學觀摩活動,幫助家長真正理解“兒童的學習是建立在直接體驗的基礎上,是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我們分別給小班、中班、大班的家長展示了科學活動“報聲”、音樂活動“包餃子”、藝術活動“自制拼圖”。我們設計了觀察記錄,提醒家長需要觀察什麽,同時提出壹些問題,引起家長的思考,引導家長帶著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

以中產階級音樂活動“包餃子”為例。首先,我們邀請母親們在3月8日帶著孩子到花園包餃子。孩子們全程參與,觀察如何和面,如何搟餃子皮,如何放餡,如何包。餃子下到鍋裏,孩子們觀察到餃子在水燒開後翻騰,也觀察到餃子在澆了壹勺涼水後突然不動了,然後又慢慢翻騰起來的狀態...經過這次活動,到4月初,我們組織了壹次音樂活動“包餃子”,讓孩子們通過過多的角色表演和節奏來表達“包餃子”的主題:每個孩子先扮演包餃子的人,表演和面、搟餃子。但在活動過程中,家長發現不同孩子的表現差異很大。有些家長非常不解:為什麽別的孩子可以大膽地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現在開水中沸騰的嬌子,而我的孩子卻總是在活動之外?

活動結束後,我們組織家長、專家、老師共同探討,深入分析孩子的學習特點,反思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家長理解,有些孩子包餃子活動當天沒來,有些孩子日常生活中沒見過包餃子、煮餃子,有些可能是包餃子活動時沒仔細觀察。由於缺乏經驗,孩子無法用肢體動作進行表達和創造。父母意識到,只有孩子有了生活經驗,知道餃子是什麽樣的,放在鍋裏會是什麽樣的,煮開了會是什麽樣的等等,他們才能大膽地表達和創造。不少家長感慨:“我以為讀書、做算術、彈鋼琴是唯壹要學的東西,沒想到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都是孩子學習的內容。”

教學觀摩活動讓家長看到幼兒園是如何貫徹《指南》的理念並運用到日常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中的,為他們在家實施教育樹立了榜樣。

第二,跟蹤指導,加深理解

家長不可能僅僅通過壹次講座、壹次現場觀察、壹次討論學習就完全理解《指南》的精神,並將其轉化為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實際行動,轉化為科學的教育行為。家長通過初步學習具備使用指南的意識,並努力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實踐。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具體問題,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跟進他們的問題和困惑,不斷加深對《指南》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1.引導家長關註孩子學習和發展的整體性。

教師要主動引導家長關註孩子發展中的“短板”,調整教育重心,促進孩子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比如大班的孩子優優,數學和語言都發展得很好,但父母還是擔心他跟不上小學,還給他報了園外的各種幼小銜接班。老師們認為,優優在學習很多知識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同齡的孩子,但是它的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這是家長們沒有意識到的。

因此,教師主動邀請家長到園內談話,引導家長關註孩子發展中相對薄弱的方面。老師告訴家長:做好幼小銜接,不僅是做好知識銜接,更是做好社會發展銜接。社會發展可以促進兒童其他方面的發展。據老師觀察,恰恰是社會方面比較薄弱。班裏的孩子不願意和他玩,家長要註意這壹點。因為孩子上小學是和同伴壹起玩的,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於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沒有同伴,孩子會感到孤獨,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老師建議家長回去多觀察孩子,尤其是把孩子放到同伴群體中,根據指南中的目標,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做壹個診斷。找出孩子的“短板”在哪裏。

沒過多久,家長主動和老師溝通:“老師,妳說得對。我回去後,壹方面認真研究指南,另壹方面觀察孩子與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我發現他經常說別的孩子傻,不尊重他們。比如他會主動講他最喜歡的三國故事,但是如果孩子說不知道他講的故事或者人物,他會說‘妳個傻子,我不跟妳玩了’。幾次之後,他都不想和別的孩子玩了,孩子也不喜歡和他玩了。這段時間我天天跟他說,要和孩子好好相處,但是沒用。老師,妳有什麽好主意嗎?老師說,“指南的社會領域有壹個教育建議:‘引導孩子學會用平等、接納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差異。比如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可以互相學習。”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發現,也有‘別人知道的我不知道’的情況。比如妳可以當著他的面問和他壹起玩的孩子有什麽特長。請學琴的談談彈鋼琴,喜歡車的談談車...讓孩子認識到,人各有所長,只有尊重別人,才有朋友。"

過了壹段時間,家長高興地來告訴老師:“昨天優優說‘人各有所長’。他開始意識到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壹樣,他會認真聽取其他孩子的意見……”

2.引導家長尊重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

有些家長沒有正確理解指南的作用,對照指南中列出的目標逐壹檢查孩子。壹旦發現自己的孩子達不到“標準”,就異常焦慮。

比如中產階級孩子的小家長,在指南的“健康”壹欄看到4-5歲女孩的身高參考標準是99.9-11。

8.9 cm,他想:哦,不對,才98 cm,不正常嗎?父母的焦慮也會傳遞給孩子。肖驍對“身高”這個話題極其敏感。壹聽到老師對別的小朋友說“啊,妳長高了”她就低下頭。這種心臟病甚至影響了她的語言和其他能力。

了解情況後,老師對家長進行了心理疏導:“孩子的生長發育受很多因素影響,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都很大。我認識的壹個孩子,幼兒園和小學期間個子都不高。結果進入初中後,他壹下子長到了壹米八。這說明每個人的成長時期是不壹樣的。即使孩子的身高會受到父母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只要營養充足,運動多,孩子也會比預期長得好。"老師還咨詢了兒童保健方面的專家,獲得了壹些專業知識:"小小今年長高了6厘米。在這個階段,只要孩子每年長到5厘米,都是正常的。”說到這裏,父母心裏的壹塊石頭落了地。

再比如,學習了《指南》後,樂樂這種中產階級孩子的家長覺得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很重要,就按照《指南》的語言場目標壹個壹個地練習。她發現,其他幾個要求都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但“能基本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經歷”這壹條是做不到的。她急著和老師交流討論:“我每天都讓他講幼兒園的事情,或者講我們壹起出去時經歷的事情。”本來他雖然語無倫次,語無倫次,但還是願意開口。現在我讓他完整的說話,他說話卻結結巴巴的,還壹直喊著‘我好無聊’,不想理我。"

老師聽了家長的陳述後,首先指出了她方法上的不足之處:“讓孩子自願講。像妳壹樣天天問他,讓他把壹切都說出來,讓他把事情原原本本說出來,又不扼殺孩子的欲望和激情?”接下來,老師重點與家長討論如何看待《指南》中列出的各個年齡段的目標及其典型表現:“雖然《指南》經過了內容效度和年齡效度的檢驗,但這只是說明大多數孩子能夠達到這些要求,並不意味著每個孩子都必須達到。《指南》中提供的兒童學習發展的目標和典型表現,是家長和教師觀察和了解兒童的參考,但不是評價和衡量兒童發展快慢、好壞的‘標尺’。每個孩子的發育速度和達到壹定程度的時間是不壹樣的。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同時,老師告訴家長:“指南中的目標是指兒童在這個年齡段結束時所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妳的孩子現在剛滿4歲。別擔心,會給孩子造成壓力的。”家長還是有顧慮:“可是,我看到同壹個班的孩子賈加和他壹樣大,卻已經能講壹個比較完整的故事,我好著急!”老師說:“每個孩子都不壹樣。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並不是勻速前進,全面開花的。有的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可能遠遠好於其他孩子,有的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可能更好,而樂樂對壹切科學現象都感興趣,願意探索。這個在班裏很突出!妳看,樂樂的其他目標都提前實現了。只是連貫表達的能力發展的比較慢。作為父母,難道不應該給他壹些時間,耐心等待他的成長,而不是急於求成,鼓勵別人嗎?”

3.引導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和特點。

有的家長看到課文怎麽寫就跟風,不會根據孩子的特點和發展水平靈活調整。這樣做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指南》社交領域的“人際交往”子領域有壹個教育建議:“邀請孩子到家裏玩,感受有朋友壹起玩的快樂。”東東的父母看了之後覺得,“我家不喜歡和東東的孩子玩。現在我有壹個想法。我會邀請孩子們回家。”她請了壹群小朋友來家裏玩,那天壹家人大吵大鬧。她來跟老師訴苦:“導員說‘邀請孩子來家裏玩’,可我實在應付不了家裏這麽多孩子。而且,東東好像更不願意和小朋友玩了。那天,因為孩子搶了他,兩個人打了起來。老師,我們該怎麽辦?這種方法是無效的!導遊錯了嗎?”

老師幫她分析了原因:“剛開始的時候,不能壹下子邀請太多孩子,因為從冬冬的角度來看,他不善於和其他孩子壹起玩,缺乏人際交往的興趣和策略。妳壹下子請了這麽多孩子,他受不了,效果適得其反。同時,妳邀請的孩子的人際交往水平也有高有低,他們之間也會有沖突。這種戰鬥難道不會嚇到冬冬嗎?更合適的方式是先邀請壹個孩子。還不如比東東大壹點,能關心,能謙讓。當妳開始喜歡和冬冬小朋友壹起玩,有了更多的同伴交往經驗,掌握了壹定的交往技巧,然後逐漸增加人數,增加交往難度。慢慢的,妳也可以邀請壹些和東東性格反差比較大的強勢孩子,和東東討論:這個孩子來了,妳能做些什麽和他相處?怎麽讓他陪妳玩,聽妳的……”家長感嘆:“原來‘邀伴’還有這麽多學問在裏面!”

4.引導家長關註孩子的學習質量。

教師要引導家長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發展,重視孩子學習品質的培養。

比如小班識字的家長,受到《指南》藝術領域的壹個教育建議“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孩子自發的藝術表達和創作”的啟發,於是專門在家裏開辟了壹面繪畫墻,準備了很多素材,讓孩子想畫就畫。但問題隨之而來。因為小班的孩子是在行動中思考,壹般拿到紙就畫,不選紙,不考慮作文。父母看了這幅畫,認為非常好,但當她發現溫溫畫在壹張廢紙上時,她讓溫溫在壹張幹凈的紙上再畫壹幅。溫溫說,“我不想畫”,但父母堅持要他畫,還規定在畫完之前不準吃東西。這樣,家長和孩子都更有活力了。

家長來找老師談,老師幫他們分析:小班孩子註意力跨度短,興趣持續時間短,他畫完壹般不願意讓他修改。如果真的想展示孩子的畫,可以剪下來貼在壹張好的紙上,就像粘貼壹樣。這樣既鼓勵了孩子,也進壹步激發了孩子對繪畫的興趣。總之,家長應該繼續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削弱甚至扼殺它。家長說:“哦,老師的辦法還是很多的。原來孩子的作品可以這樣保存下來。”

然後,老師重點引導:其實裝不裝都無所謂,因為孩子願意創造,敢做敢為才是我們最看重的。我們並不要求家裏的作品墻像美術館壹樣精美雅致,所以家長不要對孩子作品的美和完美過於認真。家長最應該關註的是孩子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品質。積極主動、認真專註、不怕困難、敢於探索和嘗試、樂於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是兒童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

接下來,老師專門指導家長如何觀察孩子。比如觀察孩子喜歡畫什麽,怎麽畫,畫的過程中有沒有規劃——是壹拿到紙就開始畫還是先構思,註意力有多集中——是否容易被外界聲音幹擾,創造力有多大——是喜歡按照書本模仿還是願意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想象大膽畫, 以及他們有多執著,有多努力的去解決問題——在畫畫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是想找到解決辦法還是輕易放棄…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家長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他們在逆著指南練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很多問題,或許是因為他們的理解有偏差,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具體有效的策略,又或許是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中存在的問題。所以,老師壹定要通過觀察孩子,和家長溝通來發現問題,並持續跟進和引導。這種引導更有針對性,比集中家長統壹宣講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這時候家長的學習動力更強,對《指南》的理解和認識也更深。當然,這也對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上述案例中的教師以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紮實的專業知識支持父母,使他們能夠向父母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