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2019.12.11王教授對實證學科的解讀

2019.12.11王教授對實證學科的解讀

冬天的黃昏,氣溫低至5℃,卻擋不住同學們的熱情。18: 30他們趕到sunny,已經有40多個學生了。家庭教育包括有多少父母渴望改變育兒方式,有多少父母追求自我成長。多麽痛苦,有強烈的改變動力。

首先,老師讓我在腦海中寫下“理想的孩子”、“正常的孩子”、“現實的孩子”三種類型,旨在指出高期望、高欲望給家長和孩子造成了焦慮。焦慮導致父母情緒失控,進而導致孩子恐懼、無力感、自我懷疑,形成惡性循環。他們越焦慮,學得越差。父母和孩子的情緒越差,越影響學習...接下來就是:第壹,降低他們的期望值,因為期望值不等於現實。人的痛苦來源於以目標為要求,從而產生沖突。而家長要在現實的基礎上完成要求。

孩子有情緒,達不到要求。經典的條件反射是嘮叨和抱怨,而操作條件反射是主動尋求幫助和想辦法。後者,在尋求方法時,也要遵循哲學的基本方法:循序漸進,實事求是。現實中,父母往往期望過高,焦慮不安。當他們的孩子達不到目標時,往往會責怪別人,有外在的原因。有的夫妻互相指責,有的指責老人太嬌慣,有的指責老師。求教的時候總希望有靈丹妙藥,或者神仙能抓到,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殊不知,這種問題不是壹天形成的,也不是壹時半會兒能解決的。

Sunny提倡用科學的方法來處理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問題。提倡自學,提倡改變,走壹條“少有人走的路”。

今天王老師讀的是正面管教,這是壹種正面積極的教育。

青春期孩子的困惑是“我是誰”和“我好不好”。前者會造成迷茫,後者會造成自卑,自卑,敏感,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那麽,這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壹個是讓孩子得到肯定和認可,讓孩子覺得我有價值。

這讓我想起了網絡名人的壹句玩笑話:“有壹種冷是妳媽覺得妳冷。”是自我價值被父母剝奪的典型形象比喻。連最基本的生理(冷熱)感受都要由孩子決定。孩子怎樣才能挺立於天地之間,成為壹個獨立的大寫的人?更別說看孩子寫作業,報各種輔導班,都是打著“為妳好”的旗號。眾所周知,孩子的主體意識被剝奪後,就像壹個被操縱的木偶,行屍走肉,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也沒有對世界的掌控感。他怎麽鍛煉自己的力量?怎樣才能擁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生」?所以有空心癥。北京大學教授徐凱文說,大學生很多,但我在身邊看到很多:老年人分為“保健派”和“奉獻派”前者每天按時到保健品店報到,追求店員給予的“照顧”和空頭支票的“百年”,後者給孩子做飯,耗盡生命的精力,尋找被需要的感覺,從來沒想過為自己而活。中年人有“戶外派”和“吃喝玩樂派”。到外面走壹走,放松壹下,和飯桌打成壹片,類似佛教。愛讀書的大學生少之又少。大家都在忙著刷題,拿高分,為的就是以後能有壹份高薪的工作,然後有壹個大房子,壹個好配偶,壹個健康聰明的寶寶。生而為人,我們追求的是這些嗎?我們真的有自己的愛好嗎?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麽?難怪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稱他為“極度利己主義者”。空心癥就是找不到人生的價值,沒有追求,覺得壹切都是虛無,沒有意義。這都是我們教育的問題。我記得有個教育專家說過,我們太焦慮了,犧牲了童年和青春期的快樂,都是為了給青春做準備。這也是人被疏遠的原因。人在生產線上像零件壹樣加工,成品千人壹面,面目模糊;當人被當成學習的工具,只是執行父母老師的命令,忽視了人的生命力、活力和靈性,人怎麽可能是人?當人被異化為物的時候,那價值、人格、談人生、喜歡、愛呢?其實這是人類獨有的!

我不是在批評高考,但我認為它仍然是迄今為止最公平的競爭手段。我只是覺得應該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找到壹個平衡點。應試教育的恥辱不是成就人,而是篩選人。正是通過競爭,80%的孩子被淘汰,而職業教育跟不上,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只有少部分人能享受,造成家長的恐慌和焦慮。所以大家只講分數,只以學習的好與差來評價孩子。單壹的評價方式也造成了人格畸形。如果家長、老師、學校重視分數,記住孩子還有其他的可塑性,還有健全人格的培養,這是多麽重要啊!多壹個心理健康的人,社會就會多壹分祥和,人群就會少壹分暴力,大環境才會真正溫馨和諧。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種子,教育者都是農民。他們根據不同的種子澆水、施肥、松土、除草。沒有壹個農民聽說過扔掉不好的秧苗。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能發展成他最好的樣子,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教育是覺醒,是促進,是成就。

接下來,老師總結了青春期孩子的八大特點,對比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以下幾點反思:

1.想知道我是誰,這是自我意識覺醒。如果和父母深入溝通,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我家孩子好像沒問過這個問題。壹方面可能是工作忙,忽略了孩子。另壹方面,我的孩子可能發育較晚,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因為我家氛圍比較民主,我們接受了孩子的焦慮和需求。比如孩子上初中後,總覺得上學太累太累。然後,我經常向老師請假,在家好好睡兩天。我們很少在意分數和排名的起伏,因為我覺得孩子太優秀了,不能完全信任他,後來我了解了羅森塔爾效應,這可能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壹種積極的權威期待。

2.叛逆和價值觀的對立,我和老公討論過,兒子好像沒有叛逆期,因為我們完全信任他,尊重他的決定,壹般滿足需求,從不否定他。價值觀,沒有道德上的教唆和綁架,或者說基本上能從人性出發,考慮人最本質的需求,所以這壹塊沒什麽印象。

3.身心的巨大變化。初壹軍訓回來,印象深刻。他激動地對我說,媽媽,我們班好幾個男生都表白了!啊,我說,誰告白誰了?他告訴我幾個男生的名字,表白的女生,告訴我結果。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因為我壹直覺得男女相愛很正常,所以他才這樣敞開心扉。我問我兒子,所以妳沒有坦白?他說我沒有。我們同學壹直問我,妳喜歡誰?我說好像有人長得很奇怪。同學噓我告白,我也沒去。孩子當時很激動。他覺得太刺激太新奇了!我說,嗯,都正常。壹個人喜歡另壹個人,妳喜歡誰也很正常。但我沒有給它貼上早戀的標簽(那些男生和兒子)。因為我上學的時候,上流社會吃了不少苦頭:我天生情感豐富,氣質敏感。初中的時候,沒什麽可看的(那時候文化欠缺)。我愛上了瓊瑤,所以我想象了壹場浪漫的戲劇,並把自己代入其中。喜歡上了班裏高大帥氣的男生,下課忍不住去看。這給全班說了壹頓,然後傳到班主任耳朵裏,馬上給我貼上標簽,叫家長好好管教。當時父母也覺得很丟臉。我被這個深深傷害過,所以特別註重引導,也不做道德評價。所以,兒子班上的“告白風波”很快平息了。

3.同伴關系優於家庭關系。我也有同感。因為在家裏總是拿不準,所以經常回外面找關系,比如和女朋友形影不離。我也記得老師說過,否定壹個孩子的朋友,就等於否定了這個孩子。所以孩子帶朋友回家,我和先森都熱情相待,要麽出去吃壹頓飯,要麽在家做最好吃的,把家裏好吃的拿出來,也造就了孩子大氣的性格,在朋友中威信很高。

5.學會用自己的力量。我總是告訴我的孩子,學習是妳自己的事,妳自己的未來是妳自己的決定。所以在初中學習的三年裏,我23.00就睡著了,從來沒有陪過作業,也從來沒有報過輔導班。反而是孩子自己說物理弱,需要補。我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初中剛開始,我嫌孩子太奢侈,買了阿迪尼克。他爸說我,什麽叫奢侈,買了就不奢侈了嗎?他的父親對孩子想要的壹切都很滿意。(他父親可能要彌補他早年的不滿。)父親出身家庭有個大方寬容的母親,這方面的滋養也很好。我所做的是遵循我的出身家庭的育兒風格:孩子不需要花那麽多錢去打扮壹切,但是他們不註重孩子的成長,不註重自我意識和自我形象——或者說我的心思是錯誤的,我沒有真正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尊重他們。這個孩子在別人面前沒有表現出禮貌,在家裏有對抗,可能是因為他的內在自我已經正常發展了。

6.保護隱私。自從發現他睡覺的時候要關門,我總是忍不住打開門看。這是嚴重的邊界模糊,侵犯了對方的邊界。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的母親界限不清,經常越界。意識到後,我特別註意尊重孩子的隱私,不存在不打招呼就推門的情況。但也出現了壹種現象,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反復問壹些事情,這也是過度關心的表現,是父母越界和焦慮的表現。在這壹點上,我們需要繼續學習和改變。

7.父母變得尷尬,有了距離。他從六年級開始就不再參加成人聚會了。爸爸很放松,要麽給錢,要麽讓酒店打包寄回去。這不是我們逼的。但我回憶了壹下,當時我是不甘心的,壹直想讓他走。後來發現沒用,就放棄了。

8.自以為是,無所不能。這是全能發展的壹個重要階段。但是因為我太粗心了,或者說我是個沒長大的孩子,所以沒有在意這方面。

今天的討論是:

1.學習思維方式:我們和春老師、蔡老師、甘老師壹起討論了楊老師提出的問題,發現雖然我們提出的細節點有心理學深度,但是當我們得到王老師的分析後,立刻把家庭教育中的幾大問題抽象出來,完全以壹個系統(網絡)的形式呈現出來。立體而全面,而不是平面而單壹。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思維方式。無奈心理學幾乎沒有理論依據,所以真的不願意這樣做——修煉之路漫漫!

2.寫下來很重要。上次老師說是第三只眼,把自我意識後寫的我停職了,去看事件。尼采說,我們的眼睛離自己太近,所以看不清自己。這次老師說寫下來就是把內部語言變成外部語言,讓潛意識有意識。榮格說潛意識在控制妳的生活,妳卻稱之為命運。心理學的學習就是探索壹個人潛意識的過程。榮格說,當潛意識被呈現時,妳的命運就被改寫了。

而我自己的感覺是:寫作就是把感性層面的思考合理化。人在寫作的時候是冷靜的,或者至少是慢慢冷靜下來的,所以會有持續的分析,有深度,形成壹定的認知,慢慢成長。下課拿起筆,是因為太多的情緒想發泄,太多的同情襲上心頭。現在,越來越多的覺察變成了越來越多的言語,我感受到了我的改變:從事業務後的覺察,逐漸發展為事中的覺察和之前的覺察;情緒更平和,人更能理解,因為理解,所以看到,因為理解,所以慈悲。結婚22年,親密無間是最好的。婆家的人什麽都願意問我,更多的同事願意問生活中的問題...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我的成長,還有我的價值。也希望能通過寫作看到自己的潛意識,改寫命運,擁有自己的人生!

3.今天講座壹開始,我寫我理想中的孩子時,發現自己有同感:理想中的孩子:(1)性格堅強樂觀。(2)自由。圈外,圈內,敢於說不,活出自己。(3)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4)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真正的快樂。(5)有壹個愛好。(6)熱愛藝術,興趣廣泛。(7)以愛和興趣為事業。

這與其說是我理想中的孩子,不如說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我特別喜歡蕭伯納寫的《英國人的另壹個島》。是個* * *國家,工作是遊戲,遊戲是生活,三位壹體,三位壹體。

我喜歡好玩,喜歡快樂,喜歡遊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這樣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