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博大的師愛是照亮學生情感世界的燈塔。教師對學生的愛是語文課堂情感滲透的基礎。教育的全部技巧在於壹個詞——愛。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理解和關心,他們有壹顆好奇心,他們有壹雙探索的眼睛。春雨中的師愛,是照亮他們心靈的明燈,為他們青春的腳步註入了巨大的堅持和自信。所謂“親師而信其道”,在師愛之光下,師生心靈的震動,才能譜寫出學生九天留連的樂章。作為中文信息的載體,文本本身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們或透露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或洋溢著美好的人性,或洋溢著溫暖的親人...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評價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習生活狀況,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當前的社會現實,發表自己的感受,進行點評,用心、激情地教學,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挖掘課文。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中,學生會不由自主地跟隨老師的指引,帶著尋求精神家園的執著,走進美麗的中國世界。
二、新穎獨特的導語是觸動學生心弦的音符,導語是激發學生情感的關鍵環節。壹堂好的語文課,開頭很重要。要精心設計,靈活采用情景導入、懸念激活、閱讀激情、聯想引發、氣氛烘托等方法。,從而拉近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讓學生“想知道”“樂於知道”,全身心投入語文學習。新穎獨特的導語可以“壹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煥發出極強的學習欲望。比如,宇易關於“春天”的講座是這樣介紹的:“壹提到春天,我們仿佛就呈現出壹幅陽光明媚、春風浩蕩、綠意盎然、繁花似錦的美麗景象;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無限的生機和力量,我們的心中會充滿無比的喜悅。古往今來,許多詩人都用彩筆描繪過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大家都耳熟能詳。”這種介紹既能描述文章內容,又能誘導學生贊美作者筆下的春天。精致的導入,像壹塊磁鐵,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引導學生走進課堂,進入教學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有聲有情的閱讀是打開學生情感閘門的鑰匙。大聲朗讀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激蕩感情的潮流。郭沫若在《論文藝》中這樣描述:“站在海邊,聽著壹個個轟轟烈烈的洶湧浪濤的怒吼,我們不禁又跳又叫,我們的精神就會生出壹種進取的氣息。”節奏強烈的濤聲能激起人的感情,老師飽含感情的朗讀自然能激發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和作品中的人物在* * * *聲中得到升華。比如在《春天》的閱讀教學中,我和學生們用舒緩愉悅的語調,再現堅韌的春草、溫柔的春風、濕潤的春雨、絢爛的春花等意象,感受充滿商業氣息的美好春光,抒發我們的青春情懷。講授《我有壹個夢想》,我們在深沈、悲愴、催人奮進的朗誦中,與民主鬥士們壹起,為人類永恒的幸福慷慨激昂地歌唱。語文課本上有無數名著,比如《春天》、《我有壹個夢想》,這些都是通過朗讀來積累語言、感悟人生的基地。用情感交流,用情感理解,用情感啟迪,用知識認識,是語文教學的完美境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正確的停頓、重音、語調、句調等方面,讓學生直接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脈搏。,讓學生“陶醉於聲音”、“陶醉於環境”、“欣喜若狂”,這樣在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教學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趣的解釋是點燃學生情緒的火石。講解課文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講解文本的過程不僅是師生之間的文學欣賞過程,也是情感交流和藝術形象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語言不僅要具有傳統教學所要求的準確、簡潔、邏輯性等特點,還要具有生動、形象、趣味性、感染力等特點。他們要善於抓住文章的情感部分,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引言、過渡和結語,以情導情,使自己與文章內容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宇易老師說:“語言不是無情的,教師的語言應該充滿感情。“教師如果能充滿激情的誘導、講解和分析,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融合審美主客體,使教師的語言既能傳授正確的知識,又能傳達豐富的情感,從而達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壹。比如我教陳同甫的詩,就引用了宋代於文寶的《吹劍錄》,來比較“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婉約的話如“十七姑娘,噙紅牙,唱《楊柳岸·馮曉殘月》”,豪放的話如“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
5.先進的科技手段是陶冶學生情感的捷徑。“文章不是沒心沒肺的東西。”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很多作品不僅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還融入了作者的喜怒哀樂。這些文章語言優美,構思新穎,涉及面廣,既能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還可以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在教授這些文章時,學生要想理解作者的感受,就必須沈浸在文本中。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閱讀情境。比如學習李白的《聽說王昌齡遷居龍標窯》,可以選擇類似古詩詞的古箏樂曲《送別》,用其舒緩悠揚的旋律撥動學生的心弦,喚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仿佛聽到了,仿佛置身於情景之中。有些文章裏的東西是學生無法也無法親身感受到的,比如《列子》《孔乙己》。因此,課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多媒體收集相關信息,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還可以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開闊視野,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為課文的互動做好充分的鋪墊。6.多彩的寫作教學是激發情感最有力的武器。漢語是壹個充滿情感的世界。語文課本中那些既有素質又有質量的文學作品,不僅使人真、善、美,而且促進了人的肉體和靈魂的統壹。而作文教學要求學生以課本為範本,以生活為根本,內修靈性,外練文筆,寫意表達意誌,求實創新。它是展示和檢驗語文素養的平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是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作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學生從愛的體驗者變成愛的傳播者。它將學生的目光引向無限廣闊的社會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愛:天氣轉冷時媽媽匆匆送我的大衣,考試失利時老師安慰的眼神,不小心撞到路人時對方寬容的笑臉...這些都會讓人感到溫暖和幸福,都值得用心去體會,用筆去描繪。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讓他們有話可說,有話可記,有情可抒。比如剛小學畢業的大壹新生,就很開心。上了中學,壹切都覺得新鮮,心裏有說不完的話。學習完馬克·吐溫的《我的第壹次文學嘗試》後,讓學生寫“我是壹名中學生”、“我的中學第壹天”、“我的中學生活”、“我的中學老師”、“我的中學同學”等作文。他們有無盡的話要寫。再比如學習朱德的《我的母親》,可以引導學生寫出《我母親送我上學的時候》、《現在想起我母親》、《我母親的衣服》、《我母親那次罵我》、《我母親和鄰居》。這樣,文本的情感體驗自然地同化了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情感積累,激活了生活中的素材,寫起來當然得心應手,也很真誠。不僅如此,作文訓練還能鑄造學生對社會的積極關註。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汶川地震思考人生價值,回顧祖國60年來的風風雨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除了專項訓練,老師還可以多渠道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學生作文也是教師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情感的重要途徑。現在學生情感冷漠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現象,越來越多的學生抱怨自己孤獨,沒有朋友(也不會交朋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作文本應該成為師生之間的橋梁。語文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和聲音,與學生交朋友,進行筆墨談心,與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從而喚起師生情感上的聲音。這樣做既能溝通師生感情,又能向學生灌輸準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寫作興趣。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壹部分。語文教師必須充分開發和利用這壹非智力因素,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陶冶情操、滋潤心靈、體驗美,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培養真正全面的高素質人才,使我們的社會和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