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政府是最大的開發商,但我可以告訴妳,政府只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不是開發商,收手只是時間問題。壹旦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像IT這樣的新興產業),放棄住房這個敏感的民生話題只是時間問題。2009年底的緊急經濟會議已經強烈釋放了這壹信號,7.5萬億甚至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尋找新興引擎中。我們之所以暫時還不放棄房地產行業,很明顯是還沒有找到新的出路。沒有哪個政府會傻到冒著拉丁美化的風險去搞經濟。山西的國有煤是個先例,到時候扳倒幾個商人問題不大。
第二:銀行是最大的受害者(摔倒了不還貸怎麽辦)。持這種觀點的人,無非是希望銀行給個人提供首付之外的其他房價。這完全是誤解。除了零首付的,妳基本可以放棄這個愚蠢的想法了。因為不管多少,30%還是40%,個人都有可能先從銀行借差價,再自己出錢,但銀行和賣房人之間是100%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是“轉賬”,錢還在銀行手裏。賣家不可能拿著100%的鈔票滿大街跑。放下棄用的那壹天,銀行壹分錢也不會虧。作為第壹債權人,既能控制這種風險,又能從拒不還貸者手中收回房子。第二第三的銷量總能彌補賬面虧空。按揭貸款到今天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沒有壹家銀行因為不還款而倒閉。美國那些貸款有問題的銀行都是信用貸款,在融資上造成了杠桿泡沫,和抵押貸款壹樣。同時也正是因為這30%或者N%證明了另壹個問題。實際安全房價現在是30%。只要收回30%,銀行就收支平衡了。
第三,買家不接受,鬧事。怎麽可能呢?誤會太大了。在城市中,房改房和政策房的持有者占大多數,而商品房的持有者所占比例很小。很多商品房持有者也把以前的商品房賣了,錢不多了。真正賠錢的只是少數人,他們經不起風浪。相反,在“民意”的借口下,他們很容易成為窮人的目標,被重用。現在,分房和集資建房都沒有停止過。如果買,比如65438+10000米,很多人只買幾千塊錢,不會有什麽損失。這只是名義上的價格下降。
第四,官員利益受損。更是無稽之談。買幾千萬的別墅,壹分錢都不能少花。很多官員、紅頂商人、相關利益方都能買幾十萬。所以他們跌到壹半又怎麽樣,他們的錢不會受損,還能騙到壹個好名聲。為什麽不呢?
第五,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這是和中央政府真正的博弈,不過好在中央集權的國家,確實需要轉手。反正這些錢不可能直接裝進任何壹個地方官員的口袋。就想別的辦法。
第六,會引起經濟連鎖反應。那妳可以反過來想。沒有貨幣化住房的時候,經濟崩潰了嗎?只要工業和農業沒有受到本質的打擊,經濟保持好的局面是沒有問題的。繼續維持房市價格恰恰是毀滅這些國家的方法。沒有壹個國家願意長期這樣做。
第七,對城市化進程的誤解。認為城市化就是把中國建成幾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吸引人口。相反,政府所說的城鎮化是把落後地區建設成新的村鎮,可能會有短期的炒房擡高價格,但長期來看,這塊蛋糕被攤薄後放緩的趨勢非常明顯。
第八,地王頻出,怎麽可能崩盤?正因為這種“經常發生”,才表明了政府的智慧。我們先看看地王是什麽企業,國企,那就是建立所謂的安全緩沖區。降升的倡議被政府收到。如果都是私企,私企拿到地王就是暴漲的前兆。政府準備這樣做。能繼續高價賣的,就高價賣。為什麽不呢?如果不能繼續或者找到新的出路,就會被打壓。國企後門反正和銀行前門是連在壹起的,不存在債務問題。這是只有我國才能使用的利器。只要平衡賬目就行了,不會缺什麽,雙方利益都占了。
其他的,比如熱錢,外資,不值壹提,被扔在中國經濟這艘大船上,只是壹個角落。此外,中國人的收入儲蓄相對較高。雖然他們錢不多,但是抗風險能力還不錯。這個比美歐好,但是後續保障差。保護好自己就好。
說了很多,只是作為壹個房主的看法。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對待任何經濟事務的態度,其實都是在暗示妳應該抱著該幹多少錢的態度。不要把妳所有的財富放在壹個籃子裏。可以考慮各種方式減少經濟變化對生活的影響,比如增加儲蓄,把剩下的錢拿出來買房,買股票,賣古董。而且,儲蓄之外的第壹種理財方式是投資實業,而不是投資磚瓦。希望妳多考慮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