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歷史上收復臺灣省的七次戰役。

歷史上收復臺灣省的七次戰役。

歷史上收復臺灣省的七次戰役。

1,初戰(三國時期)

早在三國時期,吳國的君主孫權在中原進行了壹場殘酷的鬥爭,並已開始向海洋發展。公元227年,孫權在東至(今廈門)培養了能在遠海作戰的水師軍官,並建造了數百艘大型戰船。公元230年,孫權派魏文和諸葛瑾兩位將軍率領壹萬多名遠征軍將士渡海到達當時的益州(今臺灣省省),遭到當時土著蠻荒的輕微抵抗。由於當時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有數千將士病死,兩位將軍不得不領兵回內地。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土著人被帶走,為將來更好地了解和治理臺灣省做準備。

2.第二次戰役(隋朝)

隋朝末年,大臣何滿極力勸說楊迪去開發琉球(今臺灣省)這片蠻荒之地。公元607年,楊迪派遣何曼、羽騎司令朱寬寬將軍率領數百艘隋朝“無涯”號戰船出海遠征琉球,但戰果不大,遭到當地國王桓斯的抵制。公元609年,楊迪派虎賁郎率領大將陳冷等壹萬多人東征臺灣。隋軍從高楓(今廣東潮州)出發,先到達沈坤(今澎湖),然後在臺灣省西海岸中部登陸。他被當地的國王桓斯攔住了。經過幾次激烈的戰鬥,隋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當地的國王桓涉被斬首。

3.第三次戰役(南宋)

南宋,1171年,南宋國王下令泉州(今福建)知府王大有在澎湖修建房屋200余間,並派數千士兵駐守。第二年,10,000多名士兵被派去征服臺灣省。擊退土著人的抵抗後,他們在島上駐紮了軍隊。為了解決部隊的供給問題,實行了開荒制度,任命官員建立政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在臺灣省正式駐軍。

4.第四次戰役(元朝)

元朝時,1292年,先祖忽必烈派遣漢軍戰船300余艘,熟悉水戰的人員6000余人,前往澎湖(今臺灣省府),安撫當時土著高山族。元軍到達後,遭到當地土人的抵抗。但元軍人數太少,士氣低落。最後,這次失敗將拖垮其余的漢軍,他們只能逃到大陸。公元1297年,忽必烈重新任命福建平章為東征大將軍,率領漢軍壹萬五千余水師數百艘戰船再次入侵臺灣省。經過幾個月的激戰,他終於壹舉拿下了臺灣省的本島。

5.第五次戰役(明朝)

明朝時,日本海盜騷擾中國東南沿海達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萬歷三十年),部分被明軍擊敗的倭寇逃往琉球島(今臺灣省行省)。在明朝抗日將領沈有容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省沿海壹舉消滅了大部分倭寇,臺灣省人民熱烈歡迎明軍登陸。這也是中國軍隊第壹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省。荷蘭殖民者為貿易權而戰。1603年進攻中國葡占領土澳門,但未能退守南洋。1622年,荷蘭人第二次進攻澳門失敗後,退守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出壹萬多水軍和數百艘戰船進攻荷蘭軍隊。荷蘭人被打得舉白旗投降,但荷蘭軍隊被打敗,退到臺灣省島。因為當時明朝正和滿族人打仗,所以忽略了臺灣省的荷蘭侵略者。

6.第六次戰役(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公元1657年,南明將軍鄭成功遇到了當時從臺逃來的何廷彬。此人是鄭成功之父鄭之龍的舊部,曾在臺灣擔任荷蘭語翻譯。他的到來主要是為了說服鄭成功向東進軍臺灣省,而臺灣省已經被中國化了幾個世紀。從公元1622年開始,荷蘭壹直派軍艦到臺灣省進行偵察和武裝騷擾。1642年,荷蘭大舉進攻臺灣省,荷蘭軍隊迅速占領雞籠(今基隆)和淡水,趕走了西班牙人。荷蘭人在臺灣省實施軍事管制,殘酷鎮壓當地居民的反抗。他們以臺灣省為基地,在沿海搶劫商人和掠奪貨物,並俘虜中國人為奴隸。殖民者的暴行激起了臺灣省人民的憤怒和仇恨。

鄭成功和其他將領試圖建立壹個根據地,以對抗清朝和恢復視力。鄭成功向賀廷彬了解了臺灣省的情況,決定渡海收復被荷蘭殖民者占領的臺灣省。公元1658年,鄭成功開始準備收復臺灣省,鄭鈞抓緊時間檢修戰船,開拓航道。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利用入侵臺灣的荷蘭軍隊兵力薄弱(千余人),且其援軍受季風影響難以赴臺的事實,他率領25萬士兵和數百艘戰船作為第壹批,在何廷彬和熟悉航線的漁民的帶領下,從金門羅灣出發。鄭軍從澎湖起航,於4月2日上午抵達被荷蘭軍隊忽視的鹿兒門港(今臺南市安平港以北)。鄭成功乘午潮,率師渡過淺北航路,駛入鹿耳門港,使4000水兵奪取北線尾島,殲滅荷軍。自率主力穿過大灣,直入河寮港,與島上數千同胞壹起登陸。四月初三,鄭成功乘勝擴大戰果,集結1.2萬大軍包圍赤壁城,切斷城內水源。火器被放置在城市周圍,對荷蘭軍隊形成軍事威懾。把被俘虜的紅嵌衛首領的弟弟和妻子送回城裏勸降。第四年的第四天,很難描述現實。因為家境貧寒,鄭成功對他很好。受鄭成功優先考慮囚犯政策的啟發,荷蘭軍隊中的黑人士兵也叛逃參戰。臺灣省同胞在鄭軍到達雞籠、淡水等地之前,自動拿起武器驅逐荷蘭軍隊。

臺灣省被圍8個月後,第二批鄭部隊登陸。12月初六,鄭成功下令炮擊臺省外重要據點烏得勒支堡,發射2000余發,當晚破城。臺灣省還剩下600多名荷軍,因為傷殘和饑餓幾乎失去戰鬥力。荷蘭殖民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優惠條件交出城堡。12月13日(1662二月1),伊壹代表荷蘭方面簽署了投降書。至此,被荷蘭殖民者占領了38年的臺灣省回歸中國。

7.第七次戰役(清朝)

清朝鼎盛時期,康熙帝對臺灣省的策略改為招撫。從那以後,討論和談判持續了十幾年,但沒有結果。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鄭經駕崩,其子鄭克雙年幼早逝,臺灣省內亂,康熙皇帝決定出兵統壹臺灣省。康熙二十壹年夏,康熙帝排除朝廷各種幹擾,命施瑯為福建水師總提督,與福建巡撫姚啟勝共同謀劃臺灣省。兩人奉命後,積極整頓軍務,建造戰船,培養選拔將領,並派人刺探敵情,勘探航道。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瑯率清軍水師兩萬余人,戰船二百余艘,匹配澎湖。每艘軍艦的帆上都寫著指揮官的名字,便於指揮和通訊。鄭守軍有戰船200多艘,軍隊近兩萬人,在數量上與清軍相當。6月22日,清軍猛攻澎湖島。施瑯將水師兵分三路,以總兵陳蟒、董毅為左右兩翼,各率領50艘戰船分別進攻雞籠島、牛心灣進行牽制。施瑯率領100多艘戰船攻打娘芒宮(今澎湖島西北角)。清軍奮勇作戰,擊毀鄭戰船190艘,殲滅鄭主力12000余人,迫使鄭4200余人投降。鄭軍的主帥劉國軒見大勢已去,只剩下二三十艘戰船和數百殘兵,逃回本島。臺灣省內部震動,劉國軒強烈要求投降,康熙帝乘勝追擊降旨招降。7月15日,臺灣省地方當局派人出示了地圖清單和投降書。8月13日,施瑯率領清軍登陸臺灣省島。清朝以後,用施瑯建策,在臺灣省設置縣、府、巡路,駐軍加強統治。從此結束了自以來鄭家三代20多年的局部安全局面。康熙皇帝終於實現了臺灣省與大陸統壹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