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如何度過這個國慶節?
我選擇回家收割玉米。
畢竟我還記得去年11月的教訓。
但就在我安心穿過鄉間小路,在玉米地裏揮汗如雨的時候,我刷到了這樣壹群朋友。
他們有的在奈良餵鹿,有的在鐮倉看海。有些人在巴哈馬群島的粉色沙灘上漫步,有些人在瑞士追逐羊群。
他們的照片是這樣的:
像這樣:
還有這個。
怎麽了,疫情防控,這個國家不能隔離半個月以上,不都上班嗎?
結果妳壹看,小子,都在中國。
上圖是泉州的鐮倉,杭州的奈良,北京郊區的瑞士。
在名字上加個“小”,既能看到異國風光,又能省下昂貴的機票。最重要的是不需要隔離。誰能受得了這個?
然而,這些國產盜版秘笈真的能逃過“網絡名人景點”這壹招嗎?
雖然暑氣已經消退,但是夏天還是有值得留戀的地方,比如沙灘。
在壹個社區,我看到了壹張粉色沙灘的照片。
當然,海灘可以是粉紅色的。
巴哈馬的哈勃島是加勒比海的度假勝地。島上有壹片連綿不斷的粉色沙灘,長達三公裏多,是這裏的招牌風景。
粉色來自於海洋中的有孔蟲。它們有粉紅色的貝殼,貝殼的碎屑混著沙子,營造出浪漫的風景。
粉色有孔蟲並非加勒比海獨有。印度尼西亞的科莫多島也以粉色沙灘聞名,其成因與哈勃島相同。
它們的相似之處在於地處熱帶水域,水清沙幼,淡淡的粉色更是錦上添花。
搜索粉紅海灘,在線旅遊指南包含七個目的地。
除了粉色,這些海灘都有壹個特點,就是都在外國。即使是最近的印尼,現在也沒有過去那麽方便了。
我們做什麽呢
主教在線名人博,不需要護照,也不需要簽證。只要妳有綠碼,中國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我們自己的粉色沙灘。
這壹段開頭的那個。它的位置在雲南澄江,撫仙湖邊。
自從在網上走紅後,現在撫仙湖壹日遊就包括了這個“粉紅沙灘”。
來這裏不容易,堵車堵得我媽都認不出我了。
沒有廁所,飲食自理。
到了現場,看到的粉色沙灘如下:
有基本地理知識的讀者應該知道,撫仙湖位於內陸高原地區,這裏沒有粉紅色的海洋生物來畫沙灘。
紅色砂巖是由礦物質造成的。
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土壤中的鐵離子被充分氧化沈積,形成大面積的紅壤。雲南幹脆還有壹個名字,叫“紅土高原”。
粉色沙灘紅是紅色,但絕對不是粉色。與海灘相比,它更像地球。
在雲南,什麽都不缺紅土。
撫仙湖93公裏長的岸線沿線有很多美景,但肯定不包括這裏。
去年國慶,最受歡迎的海外目的地是日本。
借助《日影》《日漫》等文化作品的輸出,日本很多景點對中國遊客有了天然的濾鏡。
比如鐮倉時代。
動畫《灌籃高手》片頭曲中00:54,嶺南高中前,有軌電車駛過海岸,櫻木花道遇到了從海浪中走來的晴子,這讓很多人想起了神奈川縣鐮倉市的江店鐮倉大學前(江之店鐮倉高中前站)。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這裏成了日本遊客到中國旅遊的打卡地。
櫻木背後的嶺南學院以神奈川縣的鐮倉學院為藍本。疫情發生前,鐮倉高中的門口總是擠滿了帶攝像頭的打孔卡,學校因此受到幹擾,門前掛著四種語言的牌子:禁止拍照。
壹度甚至傳出鐮倉市政府禁止在江之殿鐮倉高中前站打卡拍照,引來無數人表示惋惜。
後來證實這是假消息。市政府只是提醒大家:註意安全,避免聚集。
目前這裏看不到晴子,只能看到交警。
關於鐮倉時代,有壞消息也有好消息。
壞消息是現在去鐮倉不方便。好消息是沒必要去鐮倉,因為中國有100多家小鐮倉。
在江蘇,我們有壹個小鐮倉:
在福建,我們有壹個小鐮倉:
在山東,我們有鐮倉:
這些東南沿海省份有小鐮倉也就不足為奇了。甚至像河南和湖北這樣的內陸地區也批發了壹批小鐮倉:
鐮倉有四個必備要素:櫻木、晴子、海、公路。
簡單來說,背景就是海邊的高速公路。如果沒有大海,湖泊幾乎無法生存。
Haruko已經在照片裏了。櫻木在哪裏?
櫻木在拍照。
鐮倉有幾百個,似乎還是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我忍受著在人工湖前假裝在鐮倉時代。為什麽我連頤和園西門都搬到日本去了?
除了鐮倉,另壹個熱點是奈良。
作為千年古都和鑒真的居住地,奈良保存了大量受唐朝風格影響的古建築。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奈良的核心競爭力是鹿。
奈良縣有1000多只梅花鹿。它們主要活躍在奈良公園。買小鹿最愛的鹿殼,就可以名正言順了。
如果這個時候不留下照片,奈良就白來了。
鹿看起來人畜無害,實則欺軟怕硬,可與峨眉山的猴子相提並論。
據奈良縣政府統計,從2018年4月到2019年10月底,奈良鹿犯下了200起咬人案件。
但是,因為他們的表面價值,他們總是很容易被原諒。在奈良,每天能賣出上萬份。
誰不想賺這個錢?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梅花鹿是野生哺乳動物中最適合圈養的。中國野生的梅花鹿只有1000多只,其中數百萬只在養殖場飼養。得到壹些梅花鹿真的很容易。
像雨後春筍壹樣,這兩年中國湧現了無數的小奈良。
種點草,圈兩只鹿,搞定小奈良。
小奈良的本質是壹片有鹿的草坪。
如果妳把鹿換成牛羊,妳會發現妳只是來幹農活的。
奈良生活在梅花鹿的本州亞種,大多數小奈良在中國繁殖華南亞種。
大家都是梅花鹿,沒問題,但是北京南海子公園這樣的麋鹿飼養者自稱小奈良就有點牽強了。
壹衣帶水的日本,主要以小清新取勝。
近年來,隨著去的人越來越多,日本在朋友圈的旅遊鄙視鏈中逐漸下沈。
吸引力與距離成正比。相比日韓雙飛、新加坡-馬泰三日遊等旅行社入境套餐,歐洲遊要高出不少。
歐洲的頭號旅遊目的地是瑞士。
白雪覆蓋的山脈、草地和壹個未知的湖泊構成了我們對阿爾卑斯山山麓的想象。
上個世紀,臺灣省的唱片制作人把壹張來自歐洲的拼盤專輯包裝成在阿爾卑斯山腳下演奏的自然音樂,發明了壹個不存在的瑞士樂隊“班得瑞樂團”,讓中國樂迷信以為真幾十年。
這個故事之所以有說服力,是因為它發生在瑞士。在別處恐怕不會有這麽好的效果。
前段時間我們編輯部組織團建,我們最後選了壹個叫“京郊小瑞士”的景點。
想象中的山湖只是壹個池塘;說它是壹個池塘可能是壹種恭維。簡直就是壹個池塘。
泳池旁邊,還有壹個由鐵鏈和二手輪胎組成的秋千:
平心而論,山裏的空氣還不錯,爬山也很愜意,但無論怎麽看,都和瑞士沒什麽關系。
後來有人跟我指出妳去錯了地方。
打開手機,發現光是北京郊區就有好幾個小瑞士。
全國有多少瑞士人是壹個未解之謎。
我們的模仿者不僅僅是瑞士,整個歐洲都在我們的視線之內。
有黑白濾鏡的廢棄采石場大約等於冰島。
建壹些白色的房子,刷上藍色的油漆,就是小聖托裏尼。
至於威尼斯,那是壹條爛大街。
小區門口,有埃菲爾鐵塔,有凱旋門。石家莊的麥田裏,壹座獅身人面像靜靜地矗立著。
在這些盜版的《鐮倉、奈良、瑞士、冰島、威尼斯》中,有壹個人人皆知的關於旅行的秘密: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合適的濾鏡。
雖然作者本人目前正在收割玉米,但這並不耽誤我去海邊曬日光浴。
只要運用壹點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