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河洛文化是什麽,影響大嗎?

河洛文化是什麽,影響大嗎?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壹,是指產生於河洛地區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是指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地區是指黃河中遊潼關—鄭州段的南岸,洛水、沂水、嵩山壹帶,包括水影上遊的登封,壹般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之間的地區,即今天的豫西地區。河洛地區南以外房山、伏牛山為界,北依黃河,西臨秦嶺、關中平原,東臨豫東平原,北有幽燕,南接江淮。是“天下”(史記周本紀),所謂“中國”(西周何尊碑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心。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標誌。

《呼圖羅書》是中華文明的開端。易經曰:“河作圖,羅作書,聖人作之。”《論語》雲:“鳳不至,江不畫圖。”《竹書編年史》中說黃帝在河洛築壇,得龍龜書。

太極圖是黃河與洛河交匯處的自然現象,因為太極圖就像是黃河與洛河交匯形成的漩渦。通過這種自然現象,人族伏羲創造了太極和八卦。

河洛地區先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源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主體,因此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區文化積澱厚重,名家輩出。這是河圖羅書的誕生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祭祖。哪壹個到不了河洛匯合處?這裏是少林拳、太極拳、徑賽拳和齊家拳的發源地。想學武的人,真的是別無所求。

依托資源優勢,成立河洛論壇,傳承文明,創新發展!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文化,是在今天的中國版圖範圍內,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大量考古發現和古代文獻表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來源於中國古代早期的夏商文化及其更為悠久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就是夏雯。

文化形成的直接源泉。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區。就此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和華夏文化的發祥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區,也可以說是後世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

20世紀初,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國維為代表的壹批學者通過努力解讀甲骨文,用地下出土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獻相結合的“雙證法”證明殷墟確實屬於商代晚期都城,司馬遷《史記·殷本紀》關於商代的歷史基本可信。

上世紀50年代,河南考古學家在鄭州市發現了二裏崗遺址,屬於商代早期。幾十年的田野考古工作證實,二裏崗遺址是商代早期規模較大的城址,包括巨大的城墻、眾多的宮殿建築遺址、重要的手工業作坊遺址,以及出土的壹些“重物”——大型青銅禮器。這說明這個遺址不是壹般的大型城址,應該是商代早期都城遺址之壹。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配合首陽山電廠基本建設時,在偃師縣和塔莊地區發現了壹處保存完好的商代早期城址。此後,考古發現了宮城遺址和許多宮殿建築,發掘了“小城”和“大城”的城墻和範圍,發掘了城門遺址、倉庫和壹些手工業遺址,同時清理了壹些墓葬。通過對這些豐富的考古資料進行深入、全面、系統的考古研究,證明偃師商城遺址與商代早期的鄭州商城遺址相同,偃師商城仍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宮城、郭城時代的古都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從考古學上解決了商代早期的問題,使安陽殷墟的晚商文明在河洛地區找到了源頭。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人員在河南偃師二裏頭村發現了壹處大型建築遺址,其年代早於安陽商代遺址,晚於河南龍山文化。後來,這裏發現了數十處大型夯土建築遺址,考古學家全面發掘了第壹、第二座大型建築遺址和其他宮殿建築遺址。研究表明,這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古代宮殿建築遺址。此外,在二裏頭遺址中還發現了這壹大型夯土建築群周圍的城墻遺跡,初步研究確認這是宮殿建築群周圍的宮城遺跡。在二裏頭遺址範圍內,還發現了銅手工業作坊、貴族墓葬、重要的青銅禮器和玉器等遺跡。上述考古發現證實,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二裏頭遺址,不僅早於安陽殷墟遺址,也早於鄭州商城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據此,學術界普遍認為以二裏頭遺址命名的二裏頭文化是“夏文化”。二裏頭遺址不僅是壹處重要的、典型的“二裏頭文化”遺址,也是夏朝的都城遺址,在歷史文獻中被稱為“夏遺址”。正是由於偃師二裏頭遺址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不僅確定了夏末都城遺址,而且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更加突出。

河洛地區的夏商王國是中國古代史上的壹個早期王國。在同時期的中國範圍內,沒有壹個王國比夏商王國對中國古代史發展的影響更大、更重要。尋找直接產生夏商文明的考古文化,是實施中國古代文明“溯源工程”的關鍵。田野考古揭示,河洛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的母體文化。

近年來,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研究中,由於遼西紅山文化、江蘇、浙江等地良渚文化的新考古發現,壹種多地域、多元的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學說大行其道,而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中的關鍵作用卻被忽視了。在我看來,考古文化和古代文明在學術概念上是不平等的,不能因為各地考古文化的差異而推導出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多元性”。壹些考古文化的發展反映了從史前到“文明”的過渡,甚至可以從中看出文明的形成和壹個國家的出現。然而,大多數考古文化是伴隨著社會歷史的“文明化”進程被先進的考古文化“同化”和“融化”的,少數考古文化有“石化”的傾向。在這方面,現代民族學材料可以提供許多生動的例子。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歷史道路基本遵循上述歷史發展過程。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在中國古史“文明化”的過程中,不同地區的不同考古文化和社會群體基本上同時或略有先後地進入了“文明化”時代,形成了“諸民族”、“諸民族”的局面。然而,這些“民族”和“國家”是否真的是科學意義上的成千上萬的“國家”,仍然是壹個需要進壹步研究的重大學術課題。作為科學常識,這些“諸民族”和“諸民族”不可能對夏商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產生同樣的影響。換句話說,即使當時的“諸民族”、“諸民族”文化對河洛地區的夏文化產生了影響,河洛地區形成的夏文化和華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區以外的“文明”創造的。這是因為近年來新發現的考古資料表明,夏文化起源於河洛地區的龍山文化,這意味著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區的“本土”考古文化。我們承認,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同時期及以後的中原和河洛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發展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但河洛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和早期發展的源頭只能是河南的龍山文化,而不是紅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以外的其他考古學文化。因此,我們認為,從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角度來看,夏文化直接起源於河洛地區的龍山文化;從夏朝以後中國古代史的發展來看,河洛地區的龍山文化和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漢文化和漢文化的核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