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安慶的地理

安慶的地理

安慶地區的地貌大致分為中山、低山、丘陵、階地(丘陵)和平原。

中山主要分布在嶽西、潛山、太湖、宿松,都屬於大別山。低山是該地區分布最廣的山地類型,其成因也非常復雜。大部分斷塊分布在桐城-潛山-太湖深大斷裂的西北部。懷寧、宿松的低山多為侵蝕低山;少部分是低侵蝕山地,都屬於大別山支系。

山丘的海拔大多在300到500米之間。第壹亞類起伏較大,相對高度100米以上,脈絡清晰,延伸較遠,呈東北走向,可稱為高丘。主要分布在大別山前桐城-潛山-太湖北側和嶽西縣天堂鎮西側。另壹子類起伏較小,相對高度小於100米,切割破碎,走向多變,隨河谷流向而變化,通常稱為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太湖縣花涼亭水庫周邊,潛山縣葉寨、顧靖、牌樓鄉,桐城市同蒲、新安、姚浜三角地帶,懷寧縣七裏湖、萬埠水庫毗鄰地區。

本區臺地標高壹般小於150m,高約30-80m,沿湖分布於宿松、太湖、望江、懷寧四縣。平原沿長江及其支流分布,如華陽河、萬和河、杜堯河、秋浦河、青銅河,以及湖濱地區如龍感湖、大觀湖、黃瑚湖、博湖、五常湖、坡崗湖、菜子湖等。在1000多個礦(層)點和礦化點的普查和詳細調查中,發現中國的主要礦產有銅、鐵、金、銀、鉬、鉛、鋅、鈷、鎳、鈾、黃鐵礦、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巖、重晶石、矽灰石、白雲石、紅柱石、磷和玻璃應時。探明儲量主要有銅礦、鐵礦、鉛鋅礦、金礦、銀礦、鎢鉬礦、鈷礦、煤礦、石煤、磷礦、硫礦等。

安慶市擁有7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化肥、建材、化工原料、工藝美術原料等非金屬礦產儲量大、品種全、質量優,居全省首位。安慶市到處都有礦點,其中以懷寧縣為多。懷寧有豐富的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安慶的種植業可分為兩大類: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麥、豆類等旱作物,經濟作物包括油料、棉花、茶葉、蠶桑和大麻。

安慶地區土地總面積20420.3平方公裏(折合3063.02萬畝),其中可利用生產性土地2239.4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和可利用水面)的73%。按平均農業人口計算,每人擁有4.08畝可利用土地。非農用地面積823.5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7%。該地區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包括520多種栽培作物、800多種木本植物、20多種畜禽、84種淡水魚類和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建國前,在封建社會制度的束縛下,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階級占有,農民受到剝削和壓迫,從事義務勞動。同時,由於原始的生產方式和粗放的耕作技術,安慶地區的農業十分落後。194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只有310萬元(新加坡元),糧食總產量只有54.3萬噸,平均畝產90.5公斤;產油總量17600噸,平均畝產25.5公斤;棉花總產量1660噸,平均畝產6公斤。大多數農民生活極端貧困,常年遭受饑寒交迫。

建國後,土地改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同時,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39年來,安慶地區的農業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50 ~ 1957,糧棉油作物產量大幅提高。這壹階段完成了土地改革,開展了農村互助合作運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57年,全區糧食總產量1136500噸,比1949年增長109.3%;棉花總產量24.74萬噸,增長645.5%;石油總產量47.9萬噸,增長35.5%。從1958到1978,農業生產處於長期徘徊的局面。在這個階段,由於“左”的錯誤思想的指導,農業生產多年停滯不前,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改造,隨意改變基本核算單位,搞平均主義。近20年來,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僅為1.7%。從1979到1988,農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確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生產方針,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生產結構,出現了農林牧副漁持續增長,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商品率明顯提高的新局面。

1987年,全區糧食總產量2131萬噸,比1978增長16.2%,比1949增長292%;1987年棉花總產量441000噸,比1978年增產80%,比1949年增產230%。1987總產油量86400噸,比1978增加116%,比1949增加400%。1.4635萬頭生豬出欄1.987頭,比1.978頭增長40%,比1.949頭增長960%;全區農業總產值1617億元,比1978增長51%,比1949增長420%;1987年,全區農村人均收入369元,比1978年增長338%,凈增284.8元。此外,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農村在社會、經濟、技術、物質等方面有壹定的基礎,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2009年,安慶市建立了市縣兩級糧食儲備體系。水稻和棉花產業得到促進,糧食總產量增加13.7%,棉花總產量增加52.1%。畜牧業和漁業推進生態和規模養殖,肉類和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增長18.1%和18.9%。* * *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0家,其中國家級企業4家,省級企業40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512家。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規模經營面積超過654.38+0萬畝,集約化水平全省領先。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服務,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0%。加強扶貧開發,減少貧困人口54萬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加強,沿河泵站14座,中小型病險水庫41座,“村村通”公路4533公裏,解決了765438+6000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農村沼氣發展達到91800。新農村示範村鎮建設紮實推進,村莊規劃整治取得實效。實施退耕還林、沿江防護林、血防造林、沿江濕地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覆蓋率由34.5%提高到36%。早在東漢時期,中國就有了采礦、冶煉、磚瓦、陶瓷、家庭造紙和絲綢、棉織品的生產。唐宋時期,貴池、宿松的銅、鐵、鉛冶煉業發達。李白《秋蒲之歌》中“火照天地,紅星大亂”,就是描寫貴池壹帶冶煉作坊的景象。南宋時期造紙業開始興盛,貴池的白麻紙是唐宋時期的貢品。鑄錢的地方在貴池、懷寧、宿松壹帶,最著名的是江南的永豐監和江北的同安監(今銅陵市樅陽縣龔輝鎮)。鐵、竹、木農具和家用電器的制造歷史也很長。漢代,潛山竹席和竹編遠銷海外。明清時期,國內繅絲、紡織、釀酒、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到民國初年,機織土布年產量已達幾十萬米。

安慶工業始於1861,它包括中國近代工業的三種典型形式:官營、官督商辦和商辦。清鹹豐十壹年(1861),湘軍領袖曾國藩在安慶創辦軍械所,匯聚了徐壽、華、李等中國壹流科學家,是中國最早的官方“洋務”之壹,開創了中國近代的機械工業和造船工業。當年成立的安慶兵工學院是中國最早的近代機械工業,次年造出了中國第壹臺汽輪機和第壹艘摩托艇。安徽第壹座電廠、第壹座自來水廠、第壹個電報局、第壹座圖書館、第壹所大學、第壹份報紙都誕生在這裏。安慶最早在安徽建立了郵政局(1875)、電報局(1875)、發電廠(1907)、自來水廠(1910)。光緒三年(1877),安徽第壹煤礦池州煤礦,官商企業,經營14年。自那以後,已經有20多家礦業公司。光緒30-34年,是安慶近代工業發展的高潮,11元昌織造公司、萬鑫煉蠟公司等商業行業相繼起步。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和抗日戰爭後,安慶的工業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但很快又回到了衰落。

從整體上看,安慶近代工業的蕭條和繁榮幾乎是伴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動蕩,資本投入對商業和利潤的重視,工業配置與當地資源優勢的分離,未能充分顯示出近代工業的技術先進性。抗日戰爭後的十年,安慶民族工業趨於衰落,經濟衰退。1949,工業總產值為221.9萬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對私營工業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和獨家收購,對個體手工業組織合資經營和聯合產銷,促進了該地區工業的恢復。到壹五期末,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1.6億元,比1.949增長了2.1倍。

1958期間,區內工業管理進行了第壹次大調整,建成了小化肥、小農機、小煤礦、小水泥、小鋼鐵等壹批“五小”產業。由於大躍進時期的政策失誤,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工業總產值下降到91.73萬元。在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後,到1965年,工業總產值已上升到134億元。

“文革”10年間,全區工業發展十分緩慢。頭三年,工業生產處於全面混亂和停滯狀態。直到1970,第二次調整工業管理體制,重新強調發展地縣級“五小”工業。所以當年的工業總產值是139萬元,1975年上升到2.98億元。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區逐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工業企業整頓和技術改造,擴建和新建了壹批輕工業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87年工業企業2060家(含鄉鎮辦事處),從業人員13.3萬人。當年利潤總額8876萬元,其中全民獨立核算4700萬元,集體所有制2749萬元,鄉鎮企業1427萬元。

截止2012年末,完成工業增加值592.7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551億元,增長265.438+0.2%。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025億元,增長3.5%;集體企業6.4億元,增長161%;股份制企業292.9億元,增長25.0%;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26.2億元,增長30.5%。重工業增加值267.6億元,增長16.7%;輕工業增加值1874億元,增長28.4%。

安慶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98.67,比上年提高34.2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6543.8+0726.3億元,增長40.9%;實現利稅6543.8+065.9億元,增長22.4%,其中實現利潤80.4億元,增長3654.38+0.8%。安慶有著悠久的商業歷史。北宋時,周樹人是“好商人”。南宋末年,安慶為政郡(懷寧)治,城為長江北岸商業中心。清初定為安徽省會,商業較為發達。除了省縣,壹些重要的集鎮也逐漸繁榮起來。如通城縣樅陽鎮(今銅陵市樅陽縣樅陽鎮)為縣城第壹鎮,為6縣水口,是“百貨雲集”;通城縣青草大是雨季皖西、鄂東土特產的集散地。懷寧縣石牌鎮是潛山、太湖、宿松的通道,常年商賈雲集,貿易繁榮。

乾隆、嘉慶年間,徽州人在安慶經商甚多,被稱為“徽幫”或“徽商”。安慶城內規模較大的銀行、當鋪、綢緞鋪、布店、紙鋪、茶鋪、南貨鋪等都是徽商所設。他們資金雄厚,業務廣泛,控制金融和大量物資,操縱市場。在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貴池、劉冬等縣,都有徽商開設的店鋪或與徽商進行貿易。

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英繼續通商航海條約》簽訂,安慶成為對外通商口岸。英、美、日、德等國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進來,區域內城鄉幾乎看不到洋貨,而國貨則被排斥、淘汰。

民國初年,安慶市有店鋪1100多家,被列為安徽四大市場之壹。池州市有800多家銀行、布店、雜貨店。宿松縣城關有500多家店鋪;嶽西縣門前有60多家店鋪。智德和劉冬有2100多家商戶。懷寧石牌鎮有大小店鋪800多家。

抗日戰爭時期,安慶和長江沿岸的集鎮被日軍占領。隨即成立安慶物資控制委員會,成立洋行,控制經濟,壟斷市場。抗日戰爭勝利後,壹些老店恢復營業,生意略有復蘇。然而不久內戰爆發,通貨膨脹日益加劇,貨幣貶值,生意慘淡。到民國38年(1949)3月,私營企業14577家,從業人員22908人,年營業額5837萬元(折合成新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地區的商業幾經波折,逐漸繁榮起來。1950在專區內設立了煙酒專賣管理所、百貨、土產、糧食、紗線四個專業公司和供銷社,在廣大農村普遍設立了商業網點,逐步形成了國有商業體系。1956完成了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和小商販的合作。65438年至0958年實行“大躍進”,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合並,合作商店升格為國營,商業網點減少,集貿市場取消,使全區商業遭受嚴重挫折。1961,恢復供銷社系統和合作門店,增加網點。1962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開設了部分集貿市場。到“文革”時,由於全面限制商業經濟的發展,集貿市場再次被關閉,商業戰線遭到破壞。

1978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搞活政策,在全區逐步建立起以國營商業為主導的“三多壹少”(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新型商品流通體系。國營、新老集體、私營、個體和聯營商業都發展起來了,促進了商品流通的繁榮。截止1987年末,全區共有商業批發站、公司、商店、貿易中心和新老集體、私營、個體企業6萬余個,從業人員121691人(其中農村3272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55862萬。

到2009年,安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1.45億元增長到243億元,年均增長16.2%。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748億元和372億元,凈增453億元和6543.8+046億元。進出口總額從1.6億美元增長到5.2億美元,年均增長26.7%。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43.8+0278.9億元,是前五年的3.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