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寧波市委主辦,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等單位承辦的“寧波改革開放30年30件大事”評選活動,經過社會各界多輪評選產生,現予以公布。
寧波港正式對外開放。
1979 6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寧波港正式對外開放。這標誌著,曾經的“五口通商”口岸寧波,從這壹刻起,重新向世界敞開了胸懷,寧波的對外開放已經起航。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落實。
從1979開始,我市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從寧海到思明土地逐步推行。到1983,寧波有34300個生產隊,占隊總數的98.5%,11300農戶承包集體土地350萬畝。
寧波的建制被廢除,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1983 5月31日,浙江省委決定取消寧波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7月27日,1983,國務院正式給出官方答復:撤銷寧波行政公署,寧波所轄的鄞縣、慈溪、余姚、奉化、寧海、象山六縣劃歸寧波管轄。從此,寧波步入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寧波被列為進壹步對外開放的14沿海港口城市之壹。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國務院聯合召開部分沿海城市座談會,建議進壹步開放14南北沿海港口城市,作為我國對外開放新的重要步驟。5月4日,中央、國務院批轉座談會紀要,明確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港口城市為進壹步開放的沿海城市,與四個經濟特區壹起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區。
鄧小平提出“動員全世界的寧波幫建設寧波”。
1984 8月1日,鄧小平同誌在北戴河聽取了谷牧同誌關於沿海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情況的匯報。在談到寧波工作時,他指示:“動員全世界寧波幫建設寧波。”這壹偉大號召極大地鼓舞了海內外寧波人,成為寧波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對寧波經濟騰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首家國家級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獲批。
1984 10 6月18日,國務院發文批準在北侖小港片區3.9平方公裏的地塊上設立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發區之壹。1992 10國務院批準將原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北侖港工業區重點開發區合並,統稱為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調整為29.6平方公裏。
包玉剛捐資建設寧波大學。
1985,10 10月29日上午,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創辦的寧波大學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8月,1986,280名新生被寧大錄取,10月26日,寧大首屆開學典禮隆重舉行,結束了寧波沒有綜合性大學的歷史,翻開了寧波教育史上新的壹頁。
國務院成立寧波經濟發展協調小組。
1985 12 10成立國務院寧波經濟發展協調小組,由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谷牧同誌任組長。國務院為壹個地方市成立了領導協調機構,這在新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國務院寧波經濟發展協調小組成立三年來,協調解決了壹系列關系寧波發展的重大問題,成為寧波發展的超級動力“引擎”。
國務院批準寧波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86 12.8,寧波作為壹座具有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特殊功能的城市,入選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展現了寧波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為寧波的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
國務院批準寧波為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的計劃單列市。
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準寧波在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其相當於省級的經濟管理權限,繼續在寧波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1987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寧波在計劃中單列,按照市所轄行政區域從1988開始全面實施。計劃單列讓寧波有了新的發展起點,經濟計劃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計劃、規劃、外貿、工業、農業等方面更加自主地制定了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促進了寧波的發展。
國務院批準寧波為擁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
3月5日1988國務院批準寧波為“大城市”。從此寧波有了立法權,寧波的經濟社會建設有了地方性法規的保障。截至目前,我市已先後制定頒布地方性法規86件,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廢止16件,修訂或修改法規30件37次,使寧波發展如虎添翼。
我市確立了“以港興市,以城促港”的戰略目標
1992年5月26日、27日,寧波市委召開七屆六中全會擴大會議。會議提出了“以港興市,以城促港”的發展戰略,明確了建設“東方大港”的長遠戰略目標。港口與城市的有機互動,促進了寧波在全國、全省發展中戰略地位的快速提升。
寧波保稅區正式獲批設立。
1992 165438+10月,國務院批準在北侖港南部設立寧波保稅區。寧波保稅區是海關特殊監管的經濟功能區,區內企業享受“免證、免稅、保稅”等特殊政策。這是浙江省唯壹的保稅區。作為壹個“比特區更特殊”的試驗性開放區,寧波保稅區的成功運作掀起了浙江對外開放的又壹個高潮。
滕頭村獲得兩項全球大獎。
6月5日,1993,滕頭村在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紀念大會上被授予“世界500強生態遺址”。2007年,在聯合國第七屆全球論壇上,滕頭村被評為“世界十大和諧村”,成為中國唯壹獲此殊榮的村莊。
寧波被確定為第壹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1992 10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翻開了新的壹頁。作為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開放城市,寧波10月26日被國家體改委正式批準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壹輪體制改革由此“引爆”。
杭甬高速公路正式通車。
1996 65438+2月6日,經過5年的建設,寧波乃至浙江歷史上第壹條高速公路開通。杭甬高速公路的開通,促進並見證了寧波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甬臺溫高速、金庸高速、杭州灣跨海大橋、繞城高速西線,寧波的交通格局從陸上交通區域的末端,變成了長三角南翼的交通樞紐。
國務院批準了我市的總體規劃,正式確定我市的性質為長江三角洲南翼的經濟中心。
1999年7月,國務院批準寧波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在這個規劃中,寧波的城市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從1986版規劃中定義的“華東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對外貿易港口、浙江省經濟中心”,轉變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為寧波在更高起點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寧波港已步入世界級億噸港口行列。
2000年10月8日,寧波港年貨物吞吐量達到10048萬噸,躋身於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億噸大港。此後,寧波港集裝箱年吞吐量增速全國第壹,年復合增長率超過40%,世界港口排名從第67位上升到11。2007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達到3.45億噸,在中國大陸港排名第二,在世界排名第四。集裝箱吞吐量935萬標箱,內地港口第四,世界第11。世界港口的夢想已經在東海之濱實現了。
81890市民幫扶服務中心創新政府服務管理模式
2001 8月18日,寧波81890求助服務中心成立。它通過電話和互聯網搭建了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了政府、企業和市民的共贏,開創了中國公共服務行業的新模式。七年來為人民群眾解決案件2110000余件,辦結率達100%。先後榮獲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全國五壹勞動獎、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政府創新獎等40余項榮譽稱號。
我國第壹次縣級行政區社區直選成功實施。
2003年,我市海曙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59個社區居委會全部直選,促進了城市基層民主的擴大,創新了社區管理模式,規範了城市社區選舉程序,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在2007年舉行的第七屆社區居委會選舉中,11個縣(市)的235個城市社區全部實行直選,平均參選率達92.6%,我市成為全國第壹個全部實行城市社區直選的城市。
我市決定實施“六個聯動”和“六個提升”戰略
2004年5月23日至27日,寧波市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提出實施“六個聯動”,進壹步確立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的戰略地位。2007年3月28日至3月28日,31,寧波市第十壹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提出,要在深入實施“六大聯動”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六大提升”,全面推動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兩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標誌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進壹步深化和完善,寧波的建設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
中國第壹所中外合作大學Unnc落戶寧波。
2004年4月65438+5月,中國第壹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獨立校區的中外合作大學——unnc在寧波高教園區舉行了奠基儀式。Unnc由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諾丁漢大學和浙江萬裏學院協辦。目前以中國學生為主,面向全球招生,實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我市榮獲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5438年6月至2005年10月,我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活動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文明委對城市的首次綜合文明評價。這壹榮譽是我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的綜合反映,是全市長期紮實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結晶,標誌著我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翻開了新的壹頁。
我市對農民工實行1+X服務管理模式。
2007年7月,我市召開了第壹次農民工服務管理工作會議,推出了農民工服務管理“1+X”配套政策。通過理念、政策、服務、管理的創新,探索出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寧波模式”,在全國首創。
我市5部文藝精品獲國家“五個壹工程”獎。
2007年9月,我市5部文藝精品獲國家“五個壹工程”獎,居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之首,實現了我市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史上的新突破,標誌著我市“文化名城”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寧波在全國率先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全覆蓋。
2007年,10,15,《寧波市農民工社會保險暫行辦法》頒布並開始實施。10月7日165438寧波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實施,凡具有本市農業戶口且年滿18周歲的農民均納入參保範圍。2008年6月5438+10月1起,在寧波工作的農民工享受工傷、大病醫療、養老、失業、生育五大保險,社保費用由企業繳納,標誌著以養老、醫療、低保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已覆蓋全市城鄉560多萬本地居民和全體農民工。
我市連續五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
“全國雙擁模範城”是我國雙擁工作的最高榮譽。我市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08年連續五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自15以來,我市壹直保持著這壹桂冠,這對國家長治久安、創建文明城市、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具有重要意義。
我市國民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突破2萬元和1萬元。
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334.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5438.04%。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長13.4%;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民收入顯著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051元,增長13.6%。
這標誌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梅山島保稅港區正式獲批設立。
2008年2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寧波梅山保稅港區。梅山保稅港區是國家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先行區。在這個區域,按照國際慣例,海關進行特殊監管,貨物可以自由進出,高度開放。這是繼洋山、天津東疆、大窯灣、洋浦之後的中國第五個保稅港區,也是浙江省唯壹的保稅港區。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
2008年5月1日,歷經十年論證、五年建設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投入試運行。完全由中國人設計建造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以250多項技術創新、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術和5項世界第壹成為世界橋梁史上的裏程碑。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開通,不僅使寧波從長三角的交通末端成為陸海交通樞紐和節點城市,也改變了整個長三角地區的交通格局,15城市群的空間距離更加接近,從而加速形成國際級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