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音樂教師研究雜誌

音樂教師研究雜誌

音樂教師培訓日誌範文(5篇精選文章)

在學習、工作甚至生活中,說到寫日記,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這壹天終於結束了。相信大家在這壹天都收獲了很多。是時候花時間寫日記了。那麽什麽樣的期刊才是好期刊呢?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音樂教師培訓日誌範文(5篇精選文章),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音樂教師研究期刊1通過這次研究和培訓,我認識到新課程標準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它的推出給了教師教學創新的廣闊空間。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意識到每壹個音樂老師都要不斷調整心態,更新觀念,成為壹名工作在研究狀態的老師。

以下問題應該引起我的思考:

第壹,教學視角的轉變

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利於他們解決社會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因此,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迫切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課程價值觀,開發課程資源,從多角度審視教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音樂現象,如儀式音樂(節日、慶典、隊列、婚喪嫁娶等)。)、實用音樂(廣告、健身、舞蹈、醫療等。)和背景音樂(休閑、餐飲、影視等。)這些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陪伴壹生,提高生活質量。在設計具體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出發,從自身的音樂體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音樂現象,積極探索和思考音樂與生活的關系,使音樂學習成為生動、具體、藝術的生活體驗。比如壹節音樂課,給學生看Flash,需要學生對裏面的音樂音效進行評估和修改。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所以這節課非常生動有趣,也讓學生學會關註身邊的壹切音樂現象。

第二,教學方法的轉變

1,從課內到課外

在音樂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有實踐經驗,學生可以在課外收集音樂資源並用於音樂教學,也可以將教學活動拓展到課外。例如,在壹年級第二單元“走進自然”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收集相關信息,在自然中尋找音樂的內容,並讓他們嘗試用自己的音樂詞匯表達生活中的音樂。

2.從本學科到跨學科。

實踐證明,中小學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所以音樂教育壹定要有開闊的視野,保持開放的態度。比如中小學的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課程都或多或少與音樂有關,這就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的銜接成為可能。課外音樂活動和社會音樂教育環境已經成為也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組成部分。比如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表達音樂;與藝術結合,讓音樂更生動;用中文和詩詞戲劇交流。

第三,教學重點的轉變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達能力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信的歌唱、表演能力和綜合藝術表現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情感,與他人交流、融洽感情,使學生在音樂實踐中享受美好的愉悅,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其實每壹堂課,每壹門音樂知識都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教師要做好啟發和引導工作,讓學生在每壹次音樂學習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美的享受。

2.強調創造和探索精神。

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為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和聯想空間。因此,音樂是最具創造性的藝術之壹。河師大張瑞庭教授在《音樂作品欣賞與教學》課上提出:如果只把音樂創作融入其他音樂教學內容,是不可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美育作用的。只有把音樂創作作為獨立的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加以強調,中學音樂教學才能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比如,為了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探索精神,我們應該給他們欣賞譚盾的《水》和《敲銅屑》,讓他們思考為什麽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不是常規樂器的東西,卻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在註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同時,更應註重音樂教育方法的創新。音樂教學更具創新和探索精神。

第四,教學評價的轉變

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建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實現為評價出發點的綜合評價機制。”這和我們之前的“績效考核”有很大不同。新課程標準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學習成績、教師教學效果、學校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以及對本課程建設和發展的綜合評價。總之,我們音樂教師只有重新審視音樂課程的標準和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的狀態下努力學習,不斷反思和進步,實現音樂教學盡可能生活化、社會化、多元化和個性化,才能成為壹名優秀的音樂教師。

音樂教師研究日誌2長期以來,音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壹種傳統的、固化的觀念,即以教授學生自己的學科知識作為教學的專業基準。常說教師要“為人師表”,卻忽略了“榜樣”中“榜樣”的內涵。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不僅要完成壹個教學過程,更要在教學中起到示範作用。

音樂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知識技能訓練和掌握的過程,但更應註重聲音教師應有的榜樣和示範作用。如果僅僅把課堂教學看作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單壹過程,可以說是對音樂教師缺乏“榜樣和示範”的內涵。

比如,在以往音樂教育專業的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曾將“教學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將課堂知識傳授視為壹個應該完成的過程。應該說這並不是壹個完美健全的教學目的。壹是限制了學生的認知能力;二是限制了對學生認知能力以外的能力發展的關註;同時也忽略了學生的學習取向和對老師言行的直接關註,包括教學態度、廣博的知識面、個人的藝術魅力、紮實的專業技能等。,包括教師自身的表率作用。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音樂欣賞課在普通學校的音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情感體驗和情感交流,在教學中以自我認同和角色影響學生,以自己的示範為學生的壹面鏡子。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推進,音樂教師的教育理念、藝術素養、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都在不斷深化和提高。此外,近年來,大量專業院校畢業生充實了音樂教師隊伍,大大提高了音樂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化水平。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也越來越靈活多樣,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上的廣泛應用,確實給音樂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但是,出現了以下問題。如今,在越來越多的音樂課堂上,教師的示範性演唱和表演已經逐漸被多媒體課件所取代。久而久之,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基本功逐漸變差。面對這種現象,我們音樂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示範意義和作用是多媒體無法完全替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正確示範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音樂教師要從第壹堂課就散發出藝術魅力,充滿藝術激情。教師充滿聲情並茂的演唱,無拘無束的演奏,會深深吸引學生去模仿、學習、追求、超越。教師作為學生的壹面鏡子,要善於用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去影響學生,讓學生佩服妳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基本功,讓學生欣賞妳的音樂課。

試想壹下,壹個歌聲優美、舞姿優雅、彈奏流暢的老師,會給學生帶來怎樣壹種美的藝術享受。壹個基本功這麽好的老師,學生怎麽能不熱愛和崇拜呢?如果音樂老師每壹個示範都能做到位,那麽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可想而知。同樣,正確的示範可以使學生在體驗音樂、舞蹈、鋼琴聲和藝術之美的同時,獲得滿意的心理感受,從而產生學習音樂的極大興趣。《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音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中蘊含的音樂之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來喚起學生的情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教學技能,用自己的歌聲、鋼琴聲、語言、動作向學生傳遞音樂之美。要善於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達到美育和美育的目的。"

老師用自己廣博的知識和紮實的專業技能“征服”學生,可謂“愛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知識淵博,專業技能紮實,才能創造性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習音樂。

音樂教師培訓日誌3通過觀看本次國培專家講座,我學到了很多教學方法,得到了自己的教學實踐,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通過觀看互動對話和案例分析,我明白了音樂課的重要性。要上壹堂成功的音樂課,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認真備課,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使音樂課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喜歡上音樂課。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是教學的重點。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激發學生音樂課興趣的壹些體會。

壹、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感受快樂,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我想那是為了讓他在音樂課上感到快樂。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上,我通過講故事、猜謎語和玩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小烏鴉愛媽媽》這壹課,我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說,讓他們多表演、多參與、多評價,在節奏和歌詞上做創意活動,讓學生互相評價。把知識滲透到活動中,激發他們的動力,讓學生學得輕松,老師教得輕松。要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大膽創新,允許學生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課堂氣氛自然活躍起來。用猜引起他們的註意,講故事引起他們的興趣,讓學生表演各民族的舞蹈來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壹節課下來,他們完成了教學任務,對音樂課產生了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在學習《xxx∣xxx∣xxx∣xxx‖》節奏的時候,我讓學生玩“火車進站”的節奏遊戲,要求是集體拍出正確的節奏。方法是做幾張牌,兩個人拿著作為火車站,另外五到八個人排成火車形狀。“火車”以四兩拍的音樂開始。在跑向“火車站”之前,這群人根據音樂節的節奏拍下“火車站”的卡片。如果所有的人都正確地鼓掌,那麽“火車站”的卡片就被高舉過頭頂,遊戲繼續進行。如果拍照不正確或不規範,就會放下“火車站”牌,表示不能進站,第壹個坐火車的人退到最後壹個人。從遊戲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節奏,感受到了興趣,還真的動手、動口、動腦了。這個時候,學生就會壹直掛著笑臉,小眼睛閃閃發光,手舉得筆直,嘴巴張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第二,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的心是純潔無邪的。只要老師和孩子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孩子覺得妳既像媽媽又像朋友,讓這種關系有巨大的“親和力”,讓學生喜歡妳這個老師,讓學生首先對妳這個老師產生興趣,自然孩子就會對這門課產生初步的興趣。所以我很註重師德修養,精心塑造自己的教師形象。上課的時候,老師要精神飽滿,尤其是上課的前十分鐘。教師必須用語言或行動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他們的學習欲望。老師在課堂上要真正建立起與孩子意識上的平等,而不是居高臨下,整天牽著孩子的鼻子跑來跑去。孩子不是老師的情感傾倒對象,他們也有尊嚴,不喜歡老師經常用命令式的語氣跟他們說話。比如要多用“OK?”“可以嗎?”“妳說呢?”壹種話,這樣,既尊重了孩子的意見,又激發了他們學習和思考的興趣。作為老師,我們應該信任我們的孩子,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我們不應該擔心學生做不好,而是大膽鍛煉自己的能力,即使做不好,我們也不怪他們。為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老師需要不斷的鼓勵來建立他們的信心。讓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妳,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三,巧用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有了好的作息之後,開始每節課就很重要了。好的開頭會讓學生產生興趣,對整個班級的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課導入中,教師用抒情的朗誦、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手勢、會說話的眼神,把設計好的語言傳遞給學生,達到以形感知、以理理解的效果。

新課導入的時候,我壹般會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用故事導入或者遊戲導入:故事伴隨孩子直到長大,尤其是童話。對孩子們來說,童話世界既浪漫又有趣。它通過比喻和擬人來表達歌曲的主題和內容。這可以集中學生的註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比如我在讓學生欣賞三藏民樂合奏的介紹時,給學生講了這樣壹個故事:起初寺裏有壹個和尚有水吃,後來又來了壹個和尚。他們互相依賴,都要挑水吃。日子壹天天過去,第三個和尚來了,三個和尚沒有水吃。他們互相依賴,時間壹天天過去。他們中沒有壹個人想挑水。壹天,寺廟裏發生了壹場火災。三個和尚推著我下山取水,回來滅火。經過壹番努力,火終於被撲滅了。從此三個和尚勤快,輪流打水,日子過得不錯。雖然很多孩子在動畫片裏看到過這個故事,但學生們還是很感興趣,有的還爭著說自己知道的,讓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情境。遊戲充滿了無窮的樂趣,嬉鬧總是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它和所有快樂的時光壹樣令人難忘。小學生好動,安排有趣的遊戲引入新課對他們也很有吸引力。

因為在遊戲中,學生都很活躍,即使是不活躍的孩子,只要老師鼓勵他,他也會大膽地和其他孩子壹起進入遊戲。學生還有壹種心理,就是都希望在老師面前表現好,所以會積極大膽地表現得更好,既滿足了自己的遊戲欲望又培養了自己對遊戲的興趣,同時也調動了孩子的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教高壹上冊跳繩這壹課的時候,我先問同學們是不是都做完了跳繩的遊戲,平時怎麽選擇跳繩,然後邀請了壹些同學中間跳。幾分鐘後,我引入《跳繩》這首歌學習,學生的興趣壹直保持得很好。我也非常仔細地研究了這首歌。

經過這次培訓,我獲得了很多新知識。我意識到,課堂音樂活動作為中學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融入了音樂課的方方面面,包括遊戲、小品、表演、歌曲表演、節奏、舞蹈、演奏樂器等。使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參與和創新的快樂,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學生在模仿、體驗和探索音樂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個人的情感活動,這是任何形式的個人體驗都無法替代的。

中學生活潑好動,富於表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活動設計的出發點是讓學生天馬行空,完全出於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它使學生能夠在音樂的世界裏大膽、無憂無慮地表達自己,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興趣,增強他們的參與性。

音樂課堂活動的開展可以發展中小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使學生成為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人才。在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每壹項音樂活動都是多種感覺器官協調工作的感性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音樂課堂活動體現了中學生新課程教學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註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作,倡導學科融合,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音樂課堂活動教學模式的構建體現了全員參與、師生互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創新求異的基本理念。

經過這次“國培”,我對綜合表演藝術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要了解表演藝術,首先要知道它最根本的東西,不能壹點知識都沒有就教學生。對學生不負責任,對自己的職業不負責任。

綜合表演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元素密切相關。歐洲戲劇和東方民族戲劇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歌舞。無論是原始社會人們崇拜圖騰、模仿動物,還是古希臘人裝扮成羊人進行表演,還是日本人在廟會儀式中表演,都包含著大眾模仿的成分,而這恰恰是構成戲劇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現代戲劇和當代戲劇中,演員當眾模仿(扮演)角色仍然是戲劇藝術的基本特征。

通過這次培訓,我更加意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孔子說的“樂”是廣義的,包括音樂、舞蹈、詩歌等等,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綜合表演藝術。《樂記》認為,動物知“聲”而不知“聲”,普通人知“聲”而不知“樂”,只有受過良好教育、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樂”。“音樂”源於人的情感,是人的感情受外界事物刺激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

學無止境,中學音樂教育仍然需要我們努力學習。

《音樂教師培訓》第五版《音樂課程標準》中設定的四個音樂教學領域是壹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教師要充分理解和掌握音樂教學各個領域的內容和要求,在教學中把它們融為壹個有機的整體,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但是在教學中,老師往往忽略了這個原則,找了很多音頻素材,整個音樂課都用來欣賞音樂了。這種單壹的課型不符合通識教育的音樂課堂教學原則。教師忽視了他們的主導作用,把他們和電教管理者混為壹談。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音樂教學的“視聽結合”成為現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然而,教師在感受和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往往過分依賴多媒體設備而忽視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把自己變成了電化教育的管理者或操作者。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要明確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以美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用音樂之美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在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從而逐步形成學生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壹目標,推進新課改,我認為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達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喜歡上音樂,從而對音樂有更深刻的理解。要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不僅現在受益,而且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我會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教育和培養學生:

壹、規劃學期或學年的總體目標,用我的小目標實現學生的長遠目標。

在教學的同時,音樂教師的教學目標容易局限於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很難清晰地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實際需求。所以雖然每節課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的,但是還是有很深的遺憾感。教學實踐證明,原因在於沒有確立總體發展目標。總體目標是在壹個學期或壹個學年內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比如農村的孩子,因為專業音樂教師資源的限制和缺乏,成為學習唱歌的最大問題和障礙。那麽作為音樂老師,視譜是最根本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壹個長期的訓練目標,從音階的點名和音準開始,讓學生在壹個學年內能夠準確的記住並唱出七個音,哪怕壹個學期掌握壹個音。如果從壹年級就給他們定下這個目標,就要壹直拿這個小目標去訓練。我相信小學畢業後,學生可以唱任何他們喜歡的音樂。再比如,大三的孩子喜歡聽音樂,帶著當時的情緒,按照自己喜歡的節奏和節奏唱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設定壹個節奏訓練的遠目標,可以在普通的唱歌和背歌詞中提醒妳輕輕打拍子。節奏訓練貫穿了課堂的全過程,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植入了內心。年級越高,節奏越復雜,妳就會感到舒服,享受知識帶來的快樂。這樣才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實踐目的。

第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追求目的性、有效性和創新性。

1,課前帶著探索的心做好充分的準備。作為老師,我認為備課是壹個必要的環節。備課時可以發現學生的特點和水平,從而制定可行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的內容和要求,提煉、發現和挖掘“我的學生是我的主人”的三維目標、教學內容和實施方法,可以相應降低或提高教學要求,在教材中準備更貼近孩子生活的音樂內容,讓孩子相信音樂就在我身邊,簡單快樂。

2.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帶生動、有趣、形象的語言。生動、有趣、形象的語言描述是進入音樂的主要媒介。對於小學音樂教師來說,在遵守少說話原則的同時,要註意多使用兒童語言,尤其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想法,並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在教學中設計語言時,盡量使用貼近他們生活的語言,語氣語調也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把枯燥的練習變成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小烏鴉愛媽媽》壹課,音樂中的小烏鴉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壹個懂事的孩子。我是這樣描述的:“這幾天小烏鴉放學後總是很匆忙,從來沒有時間和同學玩。有壹天,他的好朋友小杜甫和蕭炎,放學後悄悄地跟著小烏鴉去壹探究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通過生動的語言搭建起學生情感與音樂的橋梁,讓學生在唱歌的時候有強烈的* * *聲配合音樂,懂事孝順的表現才會感人。

3.在演示過程中,用生動活潑的表演來激發學生學習唱歌的欲望,是最直接的方法之壹。有了多媒體設備,還是代替不了老師們堪稱典範的唱功。教師的模特唱法比錄音模特唱法有更直觀、更生動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小學生也有很強的向老師學習的意識,所以老師表演演唱的感染力比錄音演唱更強。學生能否在老師的模唱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樂,取決於老師的基本功。從孩子們的眼睛裏,妳可以看到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對音樂的理解,對學習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