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將心理學理論或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教育心理學可用於設計課程、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習動機和幫助學生面對成長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下面,我為妳搜索整理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歡迎閱讀。
個案分析
第壹,小學生的學習問題。情況五:不會上課。
AA是壹年級小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總會聽壹會兒,於是不自覺地東張西望。他想玩桌面上的所有東西。壹支鉛筆和壹塊橡皮能讓他玩半節課。當他被老師提醒,轉頭聽課的時候,因為沒聽到前面,跟不上,就拿著手頭的東西去玩。考試成績自然不好,老師和家長都著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課要認真聽講,想改掉這個壞習慣,但是壹上課就又不自覺的仿徨起來。
[分析]
1.小學壹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養成了有意註意,但還是容易被其他事情分散註意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很差。上課不專心有自己的年齡特點。
2.我對我在課堂上說的不感興趣。如果老師講得有意思,他壹定會專心致誌。
3.雖然已經上壹年級了,但是還沒有養成上課聽講的好習慣。
4、不適應老師的講課形式或者不喜歡老師,上課“生氣”。
5.平時他很少受到老師的關註,老師的批評也只是壹種關註。潛意識想引起老師的註意,所以不認真聽講。
[方法]
1.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經常用新鮮、有趣、生動、形象的東西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如小動物、童話故事、實物等。會讓課堂生動起來。另外,可以適當增加活動內容,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會讓他們的註意力集中在課堂上。
2.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評價和外部獎勵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並給予及時積極的反饋;鼓勵小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激發學習動機。
3.上課前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是聽好課的基礎。
4.養成上課的好習慣。課前預習,把不懂的問題寫下來;帶著問題聽課,尋找答案。為了不分散註意力,把與上課無關的東西放在書包裏。聽課的時候,想想重點是什麽,把自己認為的重點寫下來,準備課後復習。同時,記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課後向老師或同學請教。
5.不認真聽講的小學生,平時要多註意。小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註。比如摸摸學生的頭,拍拍學生的肩膀,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有壹席之地。上課時,可以經常提問,讓他們回答問題,這樣可以有三個好處:壹是可以讓他們上課專心;第二,可以讓他們思考;第三,經常被老師提問的學生,不會因為聽課不專心或者小動作而引起老師的註意。
二、bb的智力開發
Bb的智力發育和學習都很正常。課間,同學們都去戶外活動了,他卻壹個人坐在教室裏發呆。他不想和同學壹起玩,漸漸對周圍的環境失去了興趣,對周圍的人和事視而不見。大家都說他是個不善交際的同學。
[分析]
壹般來說,不合群的情況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學生因為焦慮、擔心而對交往完全不感興趣或者交不到朋友,這種情況稱為交往退縮,是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礙;另壹種是學生得不到同齡人的喜愛,與人交往時受到排斥。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嬰兒在幼年時與同齡人隔離會導致未來的適應問題。以往的研究表明,嬰兒從出生後半年開始有真正的同伴社會行為,當月是嬰兒交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由於在嬰兒期早期缺乏這種必要的同伴互動,壹些孩子可能不合群。
2.因為身邊沒有同齡人和朋友,所以主要和父母或爺爺奶奶在家裏生活,和能保護和支持自己的成年人(比如老師)相處融洽,不與同齡人打交道。
3.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孩子不敢和其他壞孩子交往,害怕孩子被欺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沒有耐心,自控能力差,或者膽小懦弱,不受同齡人歡迎。
4.我在交往中遇到過挫折,失去信心,拒絕交往。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尿褲子而被同齡人嘲笑,所以有逃離集體場景的心理和行為。
5.性格原因。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孩子形成了沈悶、不活躍的性格,所以不容易和大家交朋友。
6.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的孩子對交流根本不感興趣,很容易引發其他心理問題。
[方法]
對於不合群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原因,根據具體問題確定不同的矯正重點。應該建議有嚴重問題的兒童尋求專家的幫助。
1.區分不合群的孩子是被忽視還是被拒絕。對於被拒絕的孩子,原則上給予溝通技巧和指導;教師應該更加關註被忽視的學生,並找出原因。為了區分這兩種情況,我們可以用提名測試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寫下最想社交的三個同學和最不想社交的三個同學。這兩種情況下都沒有被提名的,往往是被忽視的孩子,老師往往會忽略他們,所以要實施行為改變計劃。
2.行為強化法。鼓勵孩子主動交流,老師也要給孩子相應的強化,比如表揚和關註,同時盡量從家庭獲得幫助。
3.認知重建法。交流障礙往往源於不正確的自我評價,這有助於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樹立信心,有正確的自我評價。
4.導學技術包括引導、示範、實踐和強化。比如教孩子提出問題,提出建議,給孩子提供溝通能力高的同伴作為榜樣,然後給同伴支持和幫助。
5.溝通能力訓練。
6.多組織集體活動,創造交流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