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差距有多大?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差距有多大?

司馬懿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三國演義》讓諸葛亮存在於後世的心目中,而總是被部下打敗的司馬懿也是跟著火了。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確實是壹個偉人,經營有方,經營有方,是壹個絕對的頂梁柱,但他沒有達到“神”的級別。《三國演義》確實把諸葛孔明神話了。

司馬懿並沒有完全被手下打敗。在很多時候,司馬懿表現出了比諸葛亮更強的軍事能力,成功遏制了諸葛亮的多次北伐。甚至可以大膽推測,如果不是司馬懿vs諸葛亮,諸葛亮早就北伐成功了,所以《三國演義》確實是被司馬仲達(司馬懿字仲達)“黑”了。

但是,不管是言情還是正史,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馬懿vs諸葛亮同樣精彩。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北方的曹魏最強,占據的地盤最大,而西南的蜀漢最弱,地盤最小。諸葛亮在明知自己國家實力遠不如曹魏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北伐。是否有“不自量力”的嫌疑?這是壹種誤解,就像三國演義誤導大家司馬懿比諸葛亮弱很多壹樣。為什麽這是壹個誤解?

原因之壹是我們只考慮蜀國和魏國的對比。別忘了東南還有壹個吳國。當蜀國和吳國聯合起來對抗曹魏的時候,這種實力上的差距將不復存在。而且吳國人民也很聰明,完全明白唇亡齒寒,所以蜀國和吳國壹拍即合。

從蜀漢方面來看,蜀漢的軍事實力確實沒有那麽弱。沒有金剛鉆,誰敢阻止這麽大的瓷器工程?以諸葛孔明的智商,腳趾頭都能看懂東吳是搞醬油的,完全符合“便宜就刮,不便宜就撤”的原則。所以諸葛亮對東吳根本不抱什麽期望,只要東吳在,站在他這邊,就夠了。而實際情況和諸葛亮想的壹樣。

說了半天,蜀漢是什麽水平?讀者們,放輕松,讀下面。

我們的故事從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開始。為什麽直接跳到第三次遠征?因為前兩次曹魏的主角不是司馬懿,而是曹福甄。在成功抵禦蜀漢兩次北伐後,曹真毅然踏上了反攻蜀漢的征程,結果並不理想。曹魏的軍隊在秦嶺迷了路,被連續的雨水澆灌了壹個多月。無奈之下只好退兵,但曹真最終因為這次失利而消沈。

於是司馬懿扛起抵抗蜀漢的大旗,成為曹魏梁勇軍團的新任主帥。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直接較量正式拉開序幕,我們的故事要從這裏開始。

諸葛亮壹出場,就成功的打了個聲東擊西,假裝攻祁山,實際上是攻尚義。當蜀軍出現在上官城下時,上官的守備司令費耀天真地以為這是壹支小小的偷襲部隊,就出去打仗了。當諸葛齊靜被發現時,他很害怕,狼狽地回到了城市。諸葛亮根本不理會費瑤等人,根本不攻城。相反,他揮舞著他的羽毛扇,收割小麥。司馬懿聽說諸葛亮已經轉攻上官,立刻下令部隊放下輜重,輕裝上陣支援上官。

不得不說,上官的麥子那麽多,蜀軍收割了兩天都沒收割完。司馬懿大軍的到來讓諸葛亮眼前壹亮,下令大軍做好戰鬥準備。原來諸葛亮去易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消滅曹魏的軍。司馬懿馬上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下令大軍堅守。無論蜀軍怎麽挑釁,怎麽叫囂,魏軍就是不出來,因為司馬懿很清楚,沒有輕兵,裝備精良的蜀軍是打不垮的。蜀軍以步兵為主,諸葛亮的布置變幻莫測,戰時曠野優勢明顯。不得不感嘆,諸葛亮只是遇到了司馬懿,別人可能都被忽悠了。

雙方僵持了近壹個月,諸葛亮總是派人去收麥,會導致魏軍騎兵突然襲擊。諸葛亮知道不會再有麥子了,司馬懿不會再上當了,魏軍的輜重也到位了。無奈之下,諸葛亮選擇了退兵。司馬懿站在高處,看著蜀軍撤退。他井井有條,不禁贊嘆諸葛亮軍容嚴整,管理有方。

本來蜀軍將士以為可以收拾東西回家了,但是魏軍追來了,這讓諸葛亮興奮不已,蜀軍施展自己的機會來了。諸葛亮率領吳班、高翔和收編的南蠻猛軍武當飛軍,在曠野中充分展示了蜀軍的戰鬥力,幾個回合就把曹何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另壹路由魏延領軍,魏軍潰逃。蜀軍在這場戰役中大獲全勝,斬獲無數戰利品。

那麽問題來了,司馬懿為什麽要追求諸葛亮?司馬懿是不是“糊塗”了?

如果此時的司馬懿“糊塗了”,那還是司馬懿嗎?原因就是司馬懿需要這樣的失敗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他要讓將軍們知道,司馬懿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所以他這次有必要失敗。

司馬懿的主動讓諸葛亮放棄了退路,諸葛亮希望魏軍再次與自己作戰。沒想到,司馬懿又縮了。因為上次失敗,這次沒人敢質疑司馬懿。司馬懿的“王八”作風確實讓諸葛亮很無奈也很惱火,但更讓諸葛亮惱火的是糧食問題。

事實上,蜀漢的內陸並不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所有人都緊密團結在諸葛亮的周圍,同樣是受托人的李延也不願意完全聽從諸葛亮的命令。原因無非是權力。

諸葛亮負責前方北伐,李延負責後方補給。兩人各有分工,但明眼人壹看就明白,如果北伐成功,諸葛亮肯定是第壹個動手的,所以李延自然不高興。當然,李炎不會也不會因為自己的不開心而懈怠。只是大雨給運糧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本來這個問題的性質並沒有那麽嚴重,但是李嚴偽造聖旨召回諸葛亮的軍隊,讓問題有了“質變”。就這樣,諸葛亮退兵回蜀了。回到蜀後,李嚴被調查,然後被貶到庶人。

司馬懿做了壹個更“不可思議”的決定,派老將張合領去追諸葛亮。無數的實戰經驗告訴我們,追擊諸葛亮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幾乎所有的魏軍兵都知道這個“鐵律”。

張合正在躊躇,司馬懿從容曰:“張將軍敢違軍令乎?”這位寧死也不“敢”違抗軍令的老將軍踏上了不歸路。抱著“搶草打兔子”心態埋伏著的王平,這壹刻靈光壹閃——是張合嗎?!沒想到等來的是“壹條大魚”。嗖的壹聲,王平壹箭射中了張合的大腿動脈,張合從馬上摔了下來,壹代名將戰死沙場。諸葛亮的弓弩威力巨大,無主的魏軍頃刻之間全軍覆沒。這應該算是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最大的勝利了。

張合肯定是司馬懿殺的。司馬懿這樣做當然是為了驅逐異己。張合為什麽不能和司馬懿“穿壹條褲子”?這是因為張合是職業軍人,腦子裏只有戰場上的勝利,而司馬懿是政治家,腦子裏更多的是權力和人事上的勝利。如果道是不同的,我們怎麽能為彼此工作呢?

不管怎樣,蜀漢退出了。結果,曹魏梁勇兵團又壹次成功地抵禦了諸葛亮的“瘋狂”侵略。魏軍兵舉杯,連司馬懿也貪了幾杯。臉紅的司馬懿顯然知道諸葛亮會東山再起。不僅如此,司馬懿假設諸葛亮不會選擇攻克要塞(諸葛亮前兩次北伐都沒有攻克任何壹個要塞),但肯定會采取曠野決戰的策略,那麽主攻方向壹定是離沃野千裏之外的關中地區。而諸葛亮至少要花三年時間才能做好儲糧。也就是說,司馬懿已經預言了諸葛亮下壹次北伐的路線和時間。

既然在意料之中,我們就應該開始準備了。司馬懿主要有以下動作:

1,荒地開墾。

關中盛產小麥,所以司馬懿鼓勵農民種地。為了提高農業水平,司馬懿專門從洛陽請來小麥種植專家指導生產。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糧食是持久戰的基礎。

2.建造設備。

司馬懿建立了兩個兵工廠,沒日沒夜地建造武器和盔甲,裝備的質量和數量是戰場勝敗的關鍵。

諸葛亮在蜀漢的備戰也是如火如荼。正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這次準備打持久戰。他不僅積極耕地種糧,甚至還開墾秦嶺。而且諸葛亮繼續推行“科技興國”政策,繼“木牛流馬”之後又發明了“劉媽”,大大提高了蜀漢的運糧效率,改善了後勤供應問題。在武器制造方面,蜀漢有壹個會鑄刀的藝術家。他的名字叫濮院。據說他做的刀可以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絕對是神刀。

所以妳看,蜀漢雖然國力不如曹魏,但是軍事硬實力也沒有那麽大的差距。牧牛劉媽、景嵐、連弩神劍都是諸葛亮敢於積極北探的“金剛鉆”。

僅僅過了三年,234年2月,諸葛亮出兵斜古道,再次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準備最充分的壹次,也是最後壹次。

得知蜀漢再次出兵的消息後,司馬懿立即召開會議,商討禦敵之策。司馬懿果斷判斷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蜀軍是要通過武渡渭水,取長安於東。因此,司馬懿大膽地決定“放棄”渭河這個天然屏障,在河的後面駐軍。等到蜀軍過秦嶺的時候,魏軍已經駐軍完畢,而且越來越早。

而且司馬懿指出,如果諸葛亮率軍直接向東取長安,形式並不樂觀。如果諸葛亮選擇西進五丈原,那麽我們的勝利指日可待。

剛剛翻越秦嶺的蜀軍不得不停止前進,不是因為太累,而是因為遇到了麻煩。司馬懿成功“猜透”了自己的作戰意圖,著實讓諸葛阿良頭疼。諸葛亮暗自感嘆:“沒想到司馬懿進步這麽快。”當然,諸葛亮也只是“頭疼”了壹小會兒,就毅然決然地直奔西邊的五丈原!

看到蜀軍西進,魏軍會很高興,司馬懿抑制著激動的心情。突然,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這個人就是郭淮。他指出:“蜀軍必欲西渡綿水,攻北苑。北苑失陷將斷絕我們與羌人的聯系,羌人很可能投降蜀軍為其所用。”

司馬懿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下令郭淮駐軍。果然,郭淮成功阻止了諸葛亮。諸葛亮再次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反擊,揮師西進但實際上是反攻楊遂。沒想到又被郭淮抓住,成功粉碎了諸葛亮所有的奇襲計劃。

諸葛亮奇襲失敗,雙方進入相持階段。壹個月後,由於雨季渭河暴漲,洪水將蜀軍孟雁部與大部隊“隔離”開來。

司馬懿發現了這架戰機,命令騎兵突襲。他以為是“手拿鴨子”。誰知孟叢布是壹支戰鬥力極強的飛行軍,蜀漢大軍也沒閑著。三國最強工程師立刻“現身”——架橋,沒多久橋就建好了。

接著,士兵登橋放箭,諸葛亮連發弓弩,給魏軍造成重大傷亡,司馬懿見勢不妙,趕緊鳴金收兵,再也沒有出來。

魏軍就是跟不上蜀軍天天挑戰“咒街”。為了激怒司馬懿,諸葛亮竟然送了司馬懿壹件漂亮的女裝。在當時,這是對壹個男人的極大侮辱,不亞於戴綠帽子。應該說諸葛亮此舉真的太傷人心了。曹魏軍營裏那些西北漢子怎麽扛得動這個?他們要求與蜀軍決壹死戰。當時情況非常危急,毫無疑問魏軍會被新兵打敗。如果沒有戰爭,將軍們會非常暴躁,很可能會發生兵變。

只有在危機時刻,智者才會表現出他的風度。司馬懿立即召集所有將領開會。會上,司馬懿強烈譴責諸葛亮的可恥行為,強調“士可忍孰不可忍”。但是,(這是司馬懿的本意)在出兵之前,陛下壹再要求妳堅持,所以出兵壹定要得到妳的允許,於是司馬懿當眾寫了壹份請柬,送到了京城。接受挑戰的曹操會心地笑了。俗話說,他不在,生活不受影響。仲達有麻煩了。曹操當即批“不出兵”!並命令辛毗趕到前線停止出兵。得到聖旨的司馬懿當即告訴全軍:“陛下不許出兵,我也無能為力。”這樣,危機就解決了。

我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懿的智慧和隱忍。很多時候,忍耐不是懦弱,而是壹種頑強的智慧。

但表面上看,危機被司馬懿巧妙地化為無形,而實際上,司馬懿內心對諸葛亮恨之入骨,因為他已經“告訴”了皇帝,關鍵時刻我的能力還很差,這真的讓司馬懿心裏隱隱作痛。

當姜維把這個消息告訴諸葛亮的時候,他立刻明白了司馬懿“借力”的策略,他也知道在荒野上打魏軍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讓諸葛亮感到絕望的是,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果不其然,同年八月,為蜀漢嘔心瀝血了壹輩子的諸葛亮,在交代完身後的所有事情後,在五丈原去世,享年54歲。

每次讀到這段歷史,我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回顧諸葛亮從自滿到壯誌未酬的壹生,後人怎能不為他扼腕嘆息、慨嘆。“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英雄們壹直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杜甫的“書香”表達了後人的願望。

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死訊封鎖,蜀軍有序撤退。當地人提供信息,諸葛亮已經死了,但蜀軍如此整齊劃壹,司馬懿猶豫了。最後,為了穩妥起見,司馬懿錯過了消滅蜀軍的機會。因此,後人有“諸葛之死嚇走了仲達”的說法。司馬懿調侃道:“這是因為我擅長預測活人,而不擅長預測人的生死。”第二天,司馬懿來到諸葛亮的營地,稱贊諸葛亮是“天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