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林峰村的林峰村發展

林峰村的林峰村發展

位於仙霞嶺殘留礦脈的林峰村,世代為村民所供養。1949之前,大部分村民靠幾畝薄地和砍柴為生。1949之後,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經過大躍進和文革,大部分的森林都被破壞了。村民們守著冷水埂田和壹座人均不足0.8畝的荒山。1976,每個勞動日的分紅值只有0.18元,很多村民靠轉賣吃飯,貸款要錢。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村黨支部帶領村民以糧林生產為重點,發展村辦企業,走上了致富之路。1981年,林峰村在溪口鎮率先實行了耕地承包責任制。然後,村裏建立了附農基金制度,每年投入3000多元,議價購買化肥農藥,低價供應給農民。同時,村裏還經常邀請縣鄉的技術人員進行農林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和森林經營水平。198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6萬斤,從靠賣糧回來吃飯到賣5萬多斤商品糧給國家。

村黨支部根據人多地少的特點,解放思想,在龍遊縣率先鼓勵村民跨鄉跨村承包山林。自1981以來,村民承包了大街鄉、慕辰鄉、靈山鄉、國有林場、溪口村的荒山1694畝,全村實際造林面積達到4454畝。為加強森林管理,該村每年花費654.38+0萬元建立森林管理組織,落實森林管理責任制,確保荒山育林。從65438到0992,林業收入達到30萬元,人均收入370多元。1984,村民蘭玉龍主動承包了慕辰畬族鄉大畈村的37畝荒山,種了3700株杉木苗。1985,承包了慕辰畬族鄉40畝荒山,種了6000棵松樹苗;還種了竹子、桐油等。

林峰村在大力發展農林生產的同時,利用本村的自然資源發展村辦企業。水電站和糧食加工廠建於1981。從1983到1990,先後建立了茶廠、酒廠、筍廠、曬衣架廠、蔬菜水果罐頭廠。目前,茶廠、蔬菜罐頭廠已成為村裏的骨幹企業,茶廠1992產值18萬元,筍廠360萬元。紹興鑒湖黃酒、西湖酒、房山茶、碧螺春茶,在北京、上海、廣州各大城市都有銷售。水煮筍罐頭和腌黃瓜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國家。曬衣架廠與西歐國家有業務往來。林峰工貿公司成立於1992年下半年,現有7家村辦企業,固定資產145萬元,員工200余人。目前,全村40%的勞動力在工廠打工,1992年工業總產值為1.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7.4%;利潤31.34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002元。與1,981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了45倍,人均收入增長了1倍。

隨著經濟發展,壹向閉塞的山村交通得到改善,修了壹條三級公路到溪口,與龍(遊)黎(水)公路相連。投資近65438+萬元,建成石拱橋1座,水泥板橋2座,改善了自然村之間的道路設施。此外,投入5萬元對連接16自然村的低壓電力線路和廣播線路進行了整改,投入5萬元對1992新增兩臺變壓器,滿足該村生產和村民生活需要。投入110000余元改善飲水條件,投入5萬元修建3座大壩和1500米引水渠道,滿足農田灌溉用水需求。投資5萬元安裝9部自動電話,方便對外聯系工商業務和信息傳遞。村裏新建樓房42棟,彩電、冰箱落戶農民,很多村民廚房用上了液化石油氣和電飯鍋。

村裏的福利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孤寡老人、五保戶、烈屬和困難家庭享受五保供養或壹定的經濟補助;每年保險費9萬元,用於全村人身保險、不動產保險、企業財產保險。建立了老年人協會和青年俱樂部,購買了1000多冊圖書,包括乒乓球、羽毛球、健身圈等娛樂項目,還有籃球和排球場。幾個集體組織組織村民出國旅遊,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林峰村居民

林峰村有漢族、畬族、原住民和淳安清溪新安江移民。漢族、畬族、原住民和移民和睦相處,共同建設林峰村。

老樹嶺是雲和縣裏水搬遷過來的壹個畬族村。1949之前,村民大多住在山裏,長年為地主守林,生活貧困。他們的生活在1949之後有所改善。縣統戰部每年撥款3500~4500元支持老鼠嶺建設。村裏投資2萬元修建了機耕道、水泥橋,安裝了電燈和有線廣播,極大地改善了畬族村民的交通和通訊條件。1987期間,專門組織畬族村民到和渠縣坎迪參觀柑橘生產。回村後,又派兩名畬族村民參加小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班。村黨支部從資金、種苗、技術等方面大力支持他們發展柑橘生產,1982收獲柑橘6000多斤。老樹嶺的村民壹直都在喝溪水。近年來,溪流被硫磺汙染了。1,992年,村裏投資1,000多元,在這裏修建了三個水池,為畬族村民家中提供自來水。村辦企業也將其列為重點招聘對象,畬族村民占企業員工的13。1992年,畬族村民人均收入1000多元,比1979年增長了20倍。

畬族村民的善良、善良、好客,對全村人都很有感染力。他們上門就是客人。他們對待自己很苛刻,對待客人很大方,唯恐自己失言。客人上門,壹定要帶零食或離開時送禮物,拒絕讓人空手而歸。當妳有困難的時候,試著互相幫助。1990,村民張耀忠為建人工房不慎從墻上摔下。他受了重傷,壹年多不能下地幹活。村民們自發組織慰問,不少畬族村民前來幫助張耀忠做家務和田間勞動。1993正月十五,正當各家各戶聚在壹起吃元宵的時候,牛叫山腳下發生了壹場大火,30多位村民扔下飯碗上山滅火,其中有21位是畬族村民。在村裏,他們積極參與修橋鋪路,任勞任怨,不計較報酬。村衛生室的畬族醫生鐘幾十年來壹直隨叫隨到,為村民解除痛苦。

建築演變

林峰村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環境幽靜。明末隴右學者俞日新、王在此建書院,並邀請安(今渠縣)學者方在此講學。清道光三年(1823),潘進?徐攀在下碑邊創辦了枕溪書店,並聘請壹歲的龔燕·鐘兵授課,在枕溪書店留下了兩卷詩集。時至今日,遺址內仍掛著“樂訓耕讀楷書”的橫幅。1915年,民族學校創建,至今仍有民國龍遊縣令莊授予該校校長管城的橫匾。1949之後,林峰建立了壹所村辦小學,很多貧困農民的孩子第壹次踏進了學校的大門。村幹部把智力投入當作大事,教學條件逐年改善。1980年初,黨員中的村幹部主動要求為學校修壹條石山路。從1982開始,每年投入4000元改善辦學條件,逢年過節慰問教師等。1992,學校投入增加到8000元。村裏設立了獎學金制度,規定考上高中、中專、大學的學生和老師,分別獎勵50 ~ 100元。1988期間,林峰村委會取得了顯著成績。鎮上給了他們2700多元獎金,村幹部把獎金全部捐給了小學,做了40套新桌椅。幼兒園和完全小學1所,教師8人,學生190人。學校位於林峰茶山腳下。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老師安心教,學生努力學。1990我校少先隊大隊榮獲龍遊縣少先隊紅旗大隊稱號。自1988以來,林峰村被評為衢州市基礎教育先進村。到1992年底,全村考上高校的有14人,其中畬族4人。少數民族企業家、溪口壓板廠廠長蘭成彪和山西化工學院高級工程師蘭成根都是林峰人。

1986以來,林峰村黨支部每年都被評為市縣級先進黨支部,村裏被授予縣級文明村稱號;1990被衢州市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民族工作成績突出村;1992榮獲衢州市精神文明示範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