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現代信息傳播短篇小說

現代信息傳播短篇小說

中國最早的通信記錄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朝,又稱殷商。殷故都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朝光緒年間,在這裏挖出龜甲和獸骨,刻上文字,後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商朝盤庚時期(約公元前1400年),徐變向皇帝報告軍事情況,有“打鼓”二宅。經考證,“來古”類似於今天的偵察信號兵。在古籍《待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是刻有動物骨骼的官方應急文書,由信號兵傳遞。“簡書”起源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11世紀),是郵政的前身。

驛站與烽火臺的對應,源於奴隸國家的政治軍事需要。據史料記載,在2700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臺進行通訊的方法。有壹個關於烽火通信的故事,叫《女兒笑》。這個故事的主旨是:

利用烽火臺傳遞信息,雖然速度更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難以滿足掌握敵情和指揮作戰的需要。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從商朝的“萊古”到周朝,逐漸形成了較為嚴密的傳遞政府公文的郵政系統,並與烽火臺相輔相成,相互配合。

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在全國各地實行馳道,“車在同軌,書在同語”,建立了以國都鹹陽為中心的驛站網絡,並制定了驛法,如竹簡如何裝訂、用墨封緘、蓋章保密等;如何為郵政人員供應糧草;如何接待過往的官員、仆人等。到了1960年,郵政已經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郵政法.

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在全國各地修馳道,建立陸驛站、水驛站、水陸驛站1600余處。還規定了行程,設置了績效考核和檢查制度。執行任務時,快遞員隨身攜帶“郵卷”。

到了宋代,由於戰亂頻繁,軍事緊急公文大量,要求又快又安全。於是,由民夫擔任的郵差改為軍人,並增設了“急送店”,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壹天走500裏,銀牌400裏,銅脾300裏。進行每站換人換馬的接力傳遞。元代由於軍事範圍和疆域的擴大,僅全國就有1496個驛站,驛站改名為驛站。

到了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益發達,有了本部和七下西洋,還開設了海上郵局。清初官方驛站1600余座,驛卒7萬余人,驛馬4萬余匹,歸兵部掌管。19世紀中葉以後,郵局的經費多由官員貪汙填補,郵局行政被廢棄。到了清末,現代郵政逐漸興起,驛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所以在1913,1,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驛站。

郵政制度起源於奴隸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而終結。郵政與烽火臺的通信雖然是封建王朝的禦用工具,但也是中國有組織通信的開端。它不僅在中國郵政通信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而且為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郵局是政府的通訊機構,只傳遞公文。普通人只能通過請人轉達的方式來傳達信息,但是很慢,容易延誤和丟失。中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鴻雁傳書”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溝通有多難。時至今日,人們仍將鴻雁視為郵政通信的象征,可見民間對郵政通信寄予厚望。

民間傳播組織的形成始於唐代。當時主要是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商業和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有壹條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壹種叫“飛錢”的方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賣貨得來的錢,存入長安地方政府的辦事處,然後憑收據返還給地方政府,這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直到明朝才出現了人民信息局。在西南各省,也出現了“馬相約”探親帶信。相傳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居四川墾荒的農民,思念家鄉,約好每年派代表回老家看看,帶些土特產和書信來回,後來逐漸形成了壹個民信局。

人社局開始出現在交通便利、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後來逐漸發展到內地。人民信息局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營機構。壹方面,他們在有利的地方做,偏遠地區沒人管;另壹方面,為了招攬生意,他們互相競爭,為客戶提供方便,比如派人代收信件和匯款,收費也可以收費,促進了人社局的快速發展。清朝同治年間(1821至1874),人民新聞局達到頂峰,全國有數千個人民新聞局。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立總部,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和辦事機構,人民信息局相互關聯,形成民間交流網絡。

自宋元以來,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的壹些窮人為了謀生,被拐賣到國外做苦力。這些僑居海外的華僑,不得不與祖國的親友通信,或者將貨物、匯款寄回祖國,“僑批局”便應運而生。其實僑信局就是僑信局。因福建方言稱“信”為“批”,故稱僑信局,為海外華人通信服務。由於對華僑服務周到,聲譽卓著,僑批局幾乎壟斷了華僑寄信匯款的業務。

鴻雁送書。鵝是信使。鴻雁傳書的故事源於《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蘇武去匈奴,被扣留在北海。後來韓匈和解,韓懇求蘇武等人釋放。匈奴謊稱蘇武已死,蘇武的屬下官員常惠,晚上遇到漢使,教漢使告訴匈奴,漢武帝在森林裏打獵時,要從北方來見鴻雁,鴻雁的腳上綁著帛書,說蘇武等人被困在某澤。可汗聞訊後大驚,只得放回蘇武。由此,後人會將書信與往來的鴻雁聯系在壹起,而雁作為送信的使者,也經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比如“雁來無據,路難歸夢。”(五代?李漁《清平樂》)“魚書非無雁,幾欲作悲秋詩。”(李明開賢《劍》)不僅如此,古人郵寄信件時,還用竹子或絲綢做成鵝的形狀,中間夾著信件,便於郵寄。古人也用洪凈來指代美女。曹植在《洛神賦》中描寫洛神:“若驚,如遊龍之姿也”。李善註:“跳舞就像壹只大雁的驚喜”。“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絕色照”(南宋陸遊《沈園二首》)。在這裏,是用來形容陸遊前妻唐的美麗的。

馬拉松賽跑

馬拉松是古希臘的地名,位於雅典東北30公裏處。它三面環山,東臨大海。公元前490年,波斯遠征軍入侵希臘。馬拉松部署的消息傳到雅典後,雅典派了壹個叫珀利皮德斯的信使去斯巴達求救。這封信在35小時內走完了從雅典到斯巴達的150公裏。但是,斯巴達人回復說,滿月之前不能出兵。這大約需要10天。此時,雅典人不得不孤軍奮戰。反而以少勝多打敗了波斯人。這位名叫Pelipides的信使,帶著勝利的喜訊,從馬拉松跑到雅典的中心廣場(奔跑距離為42.195 km),向雅典市民高呼:“我們勝利了!慶祝壹下!”當即倒地身亡。“馬拉松長跑”就是為了紀念這壹事件而設立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的長城。“長城”壹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在古代朝代,由於建築形式不同,所以對這類防禦工程的稱謂也不同,如:烈城、方城、要塞、臨羅、界溝、邊墻等。,所有這些實際上都指的是“長城”。事實上,廣義的長城是指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系統。

霍峰通信

早在周朝,中國就有了用篝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篝火作為壹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為古代軍事戰爭服務。從邊境到京城和邊境線,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當敵人入侵時,裏面儲存著柴火,火警壹個個被點燃。諸侯見火,立即出兵相助,抗敵。

西周時期,為防備敵人入侵,以“烽火隧道”作為邊防應急的聯絡信號。在古代史書《李周》中有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此起彼伏。舞臺上有橘子,橘子頭上有裝滿柴火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紛紛燃放煙花,傳達警報。每到夜間預警,看守人就點燃籠子裏的柴火,高高舉起,稱之為“燈塔”,向領導傳遞信息。白天預警時,把舞臺上堆積的柴火點燃,用煙霧表示緊急,稱之為“尷尬”。為了使煙直而不彎曲,以便從遠處看得見,古人常以狼糞代替柴火,故又稱狼煙。周朝規定,當皇帝升起烽火時,各地諸侯必須立即領兵營救,抗擊敵人。可見,信標系統的實施,意味著壹個龐大而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絡網早在周就已經出現。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是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是用竹子做的,皮薄節長。先將圓竹鋸成壹定長度,再斷成壹定寬度,再切割平整成簡單的壹截。然後用絲繩、麻繩、薄皮條織成兩片簡單的片,可以用來刻字或寫字。

簡牘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書”字,象征壹捆簡牘用兩根書弦系住,而青銅器銘文中的“典”字則表示“書”在書桌上。

相傳漢武帝時,書生東方朔送給皇帝壹份奏書,用了三千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擡入宮中。所以竹簡用起來很麻煩,時間久了會被蟲蛀腐爛,無法長久保存。

旗報、品牌報、揭帖旗報,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揭布”。它們通常由專人攜帶,騎在馬上,由奔馳送出,供沿途軍民閱讀,鼓舞士氣。品牌報是寫在“木排”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海報則是壹些類似傳單的印刷品,可以到處散發。

報館始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朝初期,北京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官員,以印刷抄報為副業,至清朝中後期,已演變為私人報紙。

代表所有官方文件和信件,該組織總是被稱為“交付”,並已“緊急交付店”有壹個銅鐘綁在馬的衣領上的郵政匆忙。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在古代。人們建造高大的烽火臺。當敵人入侵時,他們立即點燃烽火臺上的柴火,用熊熊燃燒的烽煙傳遞敵人的信息,並呼叫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發現了用馬傳遞信息的方法。全國各地設立了許多郵局,由專門的人傳遞信件。這樣,信息可以通過馬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後來,人們發明了用旗語和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就發明了壹種名為“Thumtsein”的東西,這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遠距離傳聲的研究增加了?7世紀。在1796中,Hughes提出了通過麥克風中繼傳輸語音信息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並不實用,但他給這種交流方式起了個名字——電話,壹直沿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壹首唱了100多年的歌。它仍然充滿了聲音,回蕩在世界各地。100多年來,電話作為人類語音傳遞方式的基本功能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經歷了“磁-* * *電-自動化”的發展過程。

1753,17年2月,壹封署名為C.M .的信發表在《蘇格蘭人》雜誌上。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壹個大膽的想法,用電流來交流。他建議將壹組金屬線從壹個地方延伸到另壹個地方,每根金屬線對應壹個字母。在壹端發送消息時,導線根據消息內容連接到靜態電機,使其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吸起下面掛著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從而起到遠距離傳遞信息的作用。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抵邊疆,驛站約30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