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MRPⅱⅱ的範圍和整合功能;
支持混合模式制造環境;
支持動態監控能力,提高業務績效;
支持開放的客戶機/服務器計算環境。
ERP最初是基於企業內部供應鏈的管理思想,在MRPⅱⅱ的基礎上擴大了管理範圍。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的業務流程視為壹個緊密相連的供應鏈,將企業劃分為若幹個相互配合的支撐子系統,如財務、營銷、制造、服務維護、工程技術等。,可以控制企業內部供應鏈的所有環節,如訂單、采購、庫存、計劃、制造、質量控制、運輸、配送、服務和維護、財務、成本控制、業務風險和投資。
供應鏈的拓展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推進,人們再次改變了生產、工作和生活方式,工業經濟也從制造業向制造業和服務業逐漸融合轉變。近年來,知識經濟正在興起,制造業在GN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在發達國家,這壹比例已經從鼎盛時期的30%至5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甚至從制造業本身來說,與傳統制造業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加了很多知識和技術。尤其是當企業面臨全球市場競爭環境時,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成為所有業務的領導者。如果所有的業務都由企業自己承擔,必然會面臨所有相關領域的競爭對手。因此,只有聯合本行業其他上下遊企業,建立業務關系緊密、經濟利益相聯系的供應鏈,才能實現優勢互補,提升市場競爭力。
鑒於此,供應鏈的概念從狹義的內部業務流程擴展到廣義的行業供應鏈,即由壹些企業和部門的供應鏈組成的網絡,這些企業和部門獲取物料並將其加工成中間件或成品,然後將成品發送給消費者。這樣,ERP的管理範圍也相應地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了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配送、流通和最終消費者,即整個行業供應鏈的管理。這種新型的管理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實現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著名管理學教授威廉·哈拉爾德在其著作《無限資源》中闡述,21世紀,企業僅靠自己有限的資源進行經營是不夠的,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壹切可利用的資源。他說,企業合作是當代商務活動中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它使知識和思想在更大範圍內得到交流和享受,信息和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得到合理利用,從而大大提高了商務活動的效率。
在這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首先要在全行業建立壹個環環相扣的供應鏈,讓多個企業在整體的ERP管理下實現協同運作,協調運作。將這些企業分散的計劃納入整個供應鏈計劃,可以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從而大大增強供應鏈在大市場環境下的整體優勢,同時使每個企業以最小的個體成本和轉換成本取得更大的成本優勢。比如,在供應鏈統壹的ERP計劃下,上下遊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使上遊企業的所有產品都能準確及時地到達下遊企業,不僅加快了供應鏈中的物流速度,降低了企業的庫存和資金占用,還可以及時獲取最終消費市場的需求信息,使整個供應鏈跟上市場的變化。通過供應鏈ERP管理的優化,實現整個價值鏈的增值。21世紀,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其次,建立動態企業聯盟(也稱虛擬公司),協調市場、加工、裝配和流通環節之間的相關業務。是指多個企業為了完成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任務而聯合起來形成的合作組織形式。它通過信息技術將這些企業連接成網絡,從而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完成單個企業無法承擔的市場功能。這不僅使每個企業保持自己的技術優勢,而且擴大了其資源利用的範圍,使單個企業可以享受聯盟中其他企業的資源。比如,流通環節是連接制造和流通領域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以它為核心,可以讓兩者的供需聯系更加緊密。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為了加快產品的流通速度,往往以配送中心為核心,與生產加工領域、批發商、零售商、連鎖超市連接,建立企業聯盟,全部納入自己的供應鏈進行管理,最有效地計劃和調用整體資源,實現自己業務的跨行業、跨地區甚至跨國經營,快速響應大市場的需求。在其作用下,供應鏈上的產品能夠及時生產、及時發貨、及時交貨、及時送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快速實現資金循環和價值鏈增值,基本實現零庫存管理。中國也開始將這壹相關技術納入國家863/CIMS主題科技項目,計劃在兩年內完成這壹課題。
支持技術
先進的IT技術為該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如網絡技術、Internet/Intranet技術、EDI技術、條形碼技術、電子商務技術、數據倉庫技術、遠程通信技術等。這些技術的采用使企業在業務往來和數據傳輸過程中實現了電子化連接;在管理技術上,ERP也為企業提供了從內到外的管理工具,尤其是今天的ERP系統,已經將上述先進的IT技術集成到了自己的系統中。比如全球排名第壹的SAP公司的產品R/3,就具備了上述所有的配套技術和功能,完全可以幫助企業實現這種全行業的供應鏈管理和企業聯盟管理,實現社會資源在企業和部門之間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實踐證明,這種新型的管理方式可以降低整體物流成本和費用水平,加快資金周轉率和信息傳遞,使供應鏈中的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因此,這種供應鏈管理是適應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的最佳選擇。
當前,市場經濟趨向國際化,區域經濟趨向全球化,生產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消費者需求瞬息萬變,多樣化趨勢更加強烈。為了適應這種需求,企業紛紛轉向ERP管理。據權威機構調查,1996全球企業資源規劃和供應鏈管理軟件年銷售額超過50億美元,並將繼續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國外的應用結果表明,企業采用供應鏈管理後,提高了服務質量,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潤。
ERP系統的概念及其管理思想
歐洲復興計劃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進程的加快,IT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Internet/Intranet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人類已經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快速變化的客戶需求、加速的技術創新、縮短的產品生命周期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構成了影響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三股力量:客戶、競爭和變化(簡稱3C)。過去工業經濟時代基於MRP-II應用的商業規則、“官僚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不再適用於當今企業的發展,甚至嚴重影響其生存。為了適應以“顧客、競爭和變化”為特征的外部環境,企業必須進行壹場管理思想的革命(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手段的改革(漢普頓公司稱之為3R),從而引發壹場以BPR(業務流程再造)為主要內容的世界性管理模式革命和以BPR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模式革命。
ERP系統與MRP-ⅱ的區別
ERP是在MRP-ⅱ基礎上開發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為了進壹步理解ERP系統的概念和主要功能,有必要澄清ERP和MRP-ⅱ的區別。
1.資源管理範圍的差異
MRP-II主要關註企業內部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的管理。ERP系統提出了供應鏈的概念,即將客戶需求與企業內部的制造活動和供應商的制造資源整合起來,對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這些五壹節包括訂單、采購、庫存、計劃、制造、質量控制、運輸、配送、服務和維護以及財務管理。
2.生產方式管理的差異
MRP-ⅱ系統將企業分為幾種典型的生產模式進行管理,如重復制造、批量生產、按訂單生產、按訂單裝配、按庫存生產等。,每種類型都有壹套管理標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了跟上市場的變化,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和看板生產成為企業采用的主要生產方式,而ERP可以很好地支持和管理這種混合制造環境,滿足企業多樣化的業務需求。
3.管理職能的差異
除了MRP-II系統的制造、分銷和財務管理功能,ERP還支持各環節之間的運輸管理和倉庫管理。支持生產保證體系的質量管理、實驗室管理、設備維護和備件管理;支持工作流(業務流程)的管理。
4.交易控制的差異
MRP-ⅱ通過及時滾動計劃來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實時性較差。壹般只能在過程中控制。ERP系統支持在線分析處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售後服務和質量反饋,強調企業的預控能力。它可以整合設計、制造、銷售和運輸,並行進行各種相關操作,為企業提供對質量、適應變化、客戶滿意度和績效等關鍵問題的實時分析能力。
另外,在MRP-II中,財務系統只是信息的匯總,其作用是將供、產、銷中的數量信息轉化為價值信息,這是物流價值的體現。ERP系統將財務計劃功能和價值控制功能集成到整個供應鏈中。例如,在生產計劃體系中,除了保留原有的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和產能計劃外,還擴展了銷售執行計劃SOP和利潤計劃。
5.跨國(或地區性)商業交易的差異。
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企業內部組織單元之間以及企業與外部業務單元之間的協調變得越來越重要。ERP系統采用完善的組織結構,可以支持多國家、多地區、多工廠、多語言、多幣種的跨國經營的應用需求。
6.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差異
隨著IT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ERP系統可以實現整個供應鏈信息的集成管理。ERP系統應用客戶機/服務器(C/S)結構和分布式數據處理技術,支持Internet/Intranet/電子商務、電子商務(e-business CSS)和EDI。此外,還可以實現不同平臺的互操作。
ERP系統的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體現管理整個供應鏈資源的思想。
在知識經濟時代,僅僅依靠自身企業的資源是無法有效參與市場競爭的,運營過程中涉及的各方,如供應商、制造廠、分銷網絡、客戶等。,必須納入到壹個緊密的供應鏈中,從而有效地安排企業的產、供、銷活動,滿足企業快速、高效地利用全社會所有市場資源進行生產經營的需求,以進壹步提高效率,獲得市場競爭優勢。換句話說,現代企業競爭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壹個企業供應鏈與另壹個企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ERP系統實現了對整個企業供應鏈的管理,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需要。
2.體現精益生產、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統支持混合生產模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精益生產”的思想,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提出的壹種經營戰略體系,即企業按照大規模生產模式組織生產時,將客戶、銷售代理、供應商、合作單位納入生產體系。企業與銷售代理、客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業務關系,而是與* * * *的合作夥伴關系,構成了企業的供應鏈,這就是精益生產的核心思想。二是“敏捷制造”的思想。當市場發生變化,企業滿足特定的市場和產品要求時,企業的基礎合作夥伴可能無法滿足新產品開發和生產的要求。此時,企業會組織由特定供應商和銷售渠道組成的短期或壹次性供應鏈,形成“虛擬工廠”,將供應和合作單位視為企業的組成部分。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同步引擎環”組織生產,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新產品推向市場,時刻保持產品的高質量、多樣性和靈活性。
3.體現事前規劃,過程控制的思想。
ERP系統中的計劃系統主要包括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產能計劃、采購計劃、銷售執行計劃、利潤計劃、財務預算和人力資源計劃,這些計劃功能和價值控制功能已經完全融入到整個供應鏈系統中。
另壹方面,ERP系統定義了與交易相關的會計科目和核算方法,以便在交易發生時自動生成會計分錄,保證獎金流向和物流的同步記錄和數據壹致性。從而根據財政資金的現狀,追溯資金的來龍去脈,進壹步追溯相關的業務活動,改變了資金信息滯後於物資信息的局面,便於實現過程中的控制和實時決策。
此外,計劃、交易處理、控制和決策的功能都是在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中實現的。要求在每個流程的業務過程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工作潛力和責任感,流程之間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從而在有機組織中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實現企業管理從“高聳的”組織結構向“扁平的”組織結構的轉變,提高企業對市場動態變化的響應速度。
總之,隨著IT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ERP系統可以將許多先進的管理思想轉化為實用的計算機軟件系統。但是ERP系統也在不斷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是要從根本上考慮知識經濟時代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環境的快速變化對企業生產流程和經營管理流程動態調整的要求。ERP系統的進壹步發展需要將模型從軟件系統中分離出來,以實現企業的動態重組過程。
第二,在知識經濟時代,服務業將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導產業。ERP如何突破傳統制造業,尤其是在客戶服務和在線客服方面(像國外的HelpDesk軟件系統的功能),才能實現對客戶服務需求的快速響應和高滿意度。
第三,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已經成為企業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獲取、加工、享受和使用等。)變得越來越重要。ERP系統仍然面臨著如何在企業內部或企業供應鏈中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和管理手段的挑戰。
第四,由ERP系統功能組成的業務流程(Business procss)應與工作流程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業務流程。
隨著IT技術和現代管理思想的進壹步發展,ERP系統的功能將會不斷發展。ERP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必將促進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