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弋江區地區生產總值21924億元,比上年增長21.58%。財政收入21.65億元,比上年增長4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8.37億元,比上年增長30.2%。20世紀90年代,農業實用新技術得到推廣,先後實施了“種子工程”、“畜牧攜帶工程”、“漁業致富工程”、“林業二次創業”等。1998年,糧食產量由1990年的畝產3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肉類和水產品產量(包括專業隊自然捕撈)分別達到1.524噸和645噸,分別是1.8倍和1.990倍。原馬頭林場於上世紀50年代受到國務院表彰。199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為18%;2003年,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7.7%,人均公共綠地11.97平方米。城南的屠宰市場很大,每天屠宰350頭豬。上世紀90年代初,蘆崗鄉的農民開始挖田,集約化養殖河蟹和甲魚。1994年,蘆花塘生產中華絨螯蟹近1噸。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經濟開始萎縮,農村二三產業逐漸繁榮。
2011年,農業總產值37467萬元,比上年增長14.4%。年末耕地2287公頃,年內減少267公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943公頃,糧食產量31萬噸。油料播種面積1701公頃,產油3955噸;蔬菜種植面積995公頃,蔬菜產量21.298噸。肉類產量3633噸;水產品產量為7010噸。解放前,全區只有私營的梅隴面粉廠自產自銷。建國初期,區內先後建有蕪湖鋼鐵廠、蕪湖木材廠、蕪湖塗料廠、蕪湖卷煙廠。區域工業以手工業加工為主,規模小,技術含量低。70年代中後期,區辦工業發展起來,區屬8家企業上升為大型集體公有制單位。80年代初,新華服裝帽廠、長江篷布廠、江口衡器傘廠等街辦企業相繼投產。1992實施“三年大變樣”計劃,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區屬集體企業全面推行全員風險承包和效益目標管理,企業規模不斷擴大。1998全區工業總產值6.46億元。1995年蕪湖接受第壹批17工業企業,2000年接受第二批18工業企業。針對轉移企業現狀,抓住舊城改造機遇,采取“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壹廠壹策、整體推進”的措施,實施產權制度改革,盤活存量資產,讓人民群眾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角。截至2003年底,已有36家企業完成改制,企業改制工作已基本結束。
1995,全區工業企業開始實行產權制度改革。當年新增個體經營戶、私營企業195家,註冊資本17110000元。民營經濟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開始逐年提高。截至2003年底,私營企業379家,從業人員增加到2.2萬人,其中下崗職工再就業1.6萬人。當年民營經濟總量和金融貢獻率占工業經濟的90%以上。民營企業的出現,2003年,全社會工業總產值達到20.3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1105億元。8人以上工業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51戶,規模以上企業37戶,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企業7戶,超億元企業2戶。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區為龍頭,解珍工業園區為兩翼,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醫藥產業、服裝加工業兼容發展的格局。
2011年,11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48.77億元,比上年增長44.2%;增加值6543.8+058.78億元,比上年增長28%;銷售收入38314億元,比上年增長36%;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379.5%。企業利潤總額22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0%;流動資產周轉率2.5倍,增長0.32倍;全員勞動生產率為56365438元+099元/人,比上年增長29.4%。2001以來,商住樓建設勢頭強勁,銷售火爆。2003年,全區在建房地產項目11個,房屋總建築面積68.5萬平方米,商品房年銷售面積38萬平方米。城南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帶來了商業的初步繁榮。截至2003年底,全區共有商業零售服務企業1000多家,銷售總額3.38億元,市級以上商業企業5家,商業批發零售企業142家,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批發貿易企業10家。從城南新區的規劃布局來看,弋江區初步形成了中南建材城、新時代商業街、億萬超市壹線、壹點高教園區的第三產業發展形態,迎來了第三產業發展壯大的初級階段。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該區域南端的峨山路以南,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裏,於2006年2月6日經市政府現場辦公會議成立,5438+0。區內規劃有光電產業園、綜合加工園和汽車零部件產業園。
高新區是財政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從2001建區到2003年底,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5億元,完成了區內總長9.5公裏的路網建設、配套管網建設和綠化。完成總建築面積2.64萬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區建設;完成星火產業園40個產房建設;改造水系6.1 km,修建箱涵9座。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高新區大力招商引資。截至2003年底,已有68家工業企業落戶高新區,工業總產值達6.59億元。高新區通過了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規劃評估,為弋江區未來的經濟拓展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截止2011年底,弋江區共有養老院3所,老人106人。2003年,全區享受城市低保4555人,月保障金21.6萬元;688人享受農村低保,全年農村低保標準由730元提高到1.200元。2002年6月5438+10月,出臺了針對失地農民的八項優惠政策。從2003年開始,我省在全國率先免除農民所有農業稅,國家政策規定的種糧補貼仍全額發放給農民。積極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2003年,我們利用區勞動力市場為下崗職工特別是“4050”職工提供就業安置服務,幫助解決了6200個就業崗位。全年有265,438+000人接受了職業技能培訓。
民生和社會保障實現人均純收入8602元,比上年增長18.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5497元,比上年增長18.1%。全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63萬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4.4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4%,城鎮新增就業65438+300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99萬人,比上年減少1.1.2萬人。低保2505.3萬元,比上年增長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