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人才培養方案完成情況概述。我系機電壹體化技術專業經省教育廳批準於2002年開始招生。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悉安全標準和規範,掌握必要的機電壹體化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夠從事機電壹體化設備的操作、裝配、調試、維護、檢修、技術改造、銷售等崗位工作,具備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圍繞這壹目標,我們認真實施了教學計劃,概括如下:
1.嚴格執行課堂教學計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主要的教學活動之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必須抓緊、抓好、做好。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公開課和示範課互相學習,共同提高。自2002年以來,我校開展了壹系列教學獎勵,如:我系朱建平(2005級)和孫紅霞(2008級)分別獲得東營科技職業學院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壹等獎。其次,我們安排具有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和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講授本專業的主幹課程。此外,根據學院相關規定,安排老教師擔任新老教師教學導師,指導青年教師備課聽課,快速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2.精心選擇教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材的質量關系到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和準確性。教材要有傳統性、時代性、先進性和前瞻性。有了這個理念,我們專業的所有課程都采用了“十二五”或“十壹五”家庭級規劃教材和教育部的規劃教材。
3.抓好教學實習和實踐基地建設。
教育實習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之壹,實習基地建設是搞好教育實習的重要保證。因此,我系高度重視機電壹體化技術專業的教學實踐,精心安排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指導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效果受到實習單位的好評。我公司與東營泰興模具有限公司、東營萬通模具有限公司、山東合作。
博瑞制動有限公司、山東東營匯豐集團、山東恒豐橡膠有限公司、山東弘毅機械有限公司、山東華聯集團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並將這些學校作為我系重點建設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建立為我系教育實習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
4.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為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畢業後就業需要,我系多次到企業進行企業調研,修訂專業培養計劃,不斷調整課程設置和課時分配;為了更新知識,我系采用了國內最新編寫出版的優秀教材,大部分教材都是“十二五”國家級教材。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系配備了12專業實訓室和多媒體教室。我系大部分教師都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收集教材、進行課堂教學和從事科研、教改活動。
5.重視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革。
課程設計最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課程改革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反復論證,不斷實踐探索,我系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機電壹體化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在調整專業培養方案時,要以鞏固學生的專業基本功為第壹位,最大限度地整合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把培養學生的技能貫穿始終。第壹,加強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使課程更加符合國家專業課程標準。其次,註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課程的效益。第三,積極開設新課程,改造現有課程,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在保證專業技能培訓課程的前提下,加大選修課的開設,加強科技知識的教育。目前機電壹體化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的幾個模塊在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和學分分配上是合理的,符合機電壹體化技術專業人才的要求,是可行的。機電專業基礎課比較紮實,有利於培養學生紮實的專業基本功;定向課程可以體現不同方向的主要核心課程。選修課有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抓好畢業論文的指導和設計。
我系成立了畢業論文評審領導小組,負責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和質量控制。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符合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
1)系主任、分管教學的副主任陳負責畢業論文指導的組織管理工作,制定了壹系列工作實施方案、論文寫作規範和畢業論文工作要求,以嚴格、具體、規範的要求對選題、資料調研、開題報告、論文寫作、論文答辯等環節作出具體安排;
2)選派科研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講師及以上技術職稱或碩士學位的教師指導畢業論文。
3)分階段檢查學生論文寫作和教師指導情況。論文分為壹、二、三稿和終稿。每壹稿都要求學生認真撰寫和修改,教師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
4)認真嚴格組織論文答辯。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論文答辯。每個答辯組至少有三名答辯老師。答辯失敗的同學需要重新組織答辯,再次答辯失敗的同學將被扣畢業證。
7.加強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在延續原有校級精品課程《電氣控制與PLC》的基礎上,正在積極申報校級精品課程。提高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學科專業定位準確,各部門教師密切配合,專業學科建設正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8.加強教研室建設,開展教學改革和教研活動。
教研室是教學的基本單位。根據我系教學需要和實際情況,我系設有機械和電氣自動化兩個教研室。各教研室每年都制定了教研室計劃,按計劃開展了壹系列教研活動(不少於10次)。我系常規教學在教研室進行,檢查教學計劃執行情況,組織公開課、示範課和教案檢查,開展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外活動。
9.加強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我系開展了壹系列有特色的課外活動,如專業技能競賽、學術講座等。該系還成立了創業社,每年組織外語話劇演出。這些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推進我系的素質教育。與此同時,我系不斷修改教學計劃,增加了許多選修課,調整了課時分配。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率。
總之,幾年來,我系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嚴格執行機電壹體化技術專業教學計劃,全面完成教學計劃,加強薄弱環節教學,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培養了壹批優秀畢業生,實現了專業培養目標,滿足了市場對機電壹體化專業畢業生的需求。
第二部分:人才培養方案完成情況總結根據《河南城建學院關於制定(修訂)2013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通知》(文[20xx]119號),結合環境設計教研室的專業現狀,現將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情況說明如下:
第壹,在學院實施軟件專業人才培養計劃
教研室專業教師認真學習研究了原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並對我系環境專業教學現狀進行了詳細分析,制定了相關措施和方法,形成以下意見:
(1)四年來嚴格按照河南城建學院的辦學精神,嚴格執行藝術設計專業制定的人才培養計劃。
(2)根據環境設計專業新的框架和體系結構,制定新的實用型人才培養計劃並開始實施。
二、人員培訓計劃的調整和實施方案的制定
根據我系目前的專業結構和實訓基地建設的實際情況,在藝術系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框架體系的基礎上,制定了環境設計教研室人才培養實施方案。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學科目錄、我院課程改革意見的文件精神和原培養方案實施情況的總結,對課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分解和整合,在制定和實施中做了如下調整:
(1)根據教育部新的專業目錄,設立環境設計專業,取消原藝術設計專業。新的環境設計專業分為室內和景觀兩個專業方向。制定壹個新的橫向培訓計劃。
(2)公共基礎課程按學院統壹要求安排。壹年級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公共課32學時。
(3)室內培養方案在藝術設計類專業原有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取消室外課程《園林植物學》和《園林綠地規劃與設計》,保留部分室內課程。室內方心香提供文學欣賞,裝飾雕塑和美學原理。為了加強平面設計,開設了編排設計課程。
(4)在課程名稱和學期安排上,專業課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編。
調整的時候。室內方向“計算機輔助設計3DMAX”與“計算機輔助設計3DMAX渲染”合並為“計算機輔助設計3DMAX與渲染”。為了理清課程之間的銜接,將原來的展示設計第五學期轉到了第六學期。
(5)考慮到我校的特點,加強對裝修崗位與工程所承接業務關系的認識,開設《建築設備》、《裝修工程招投標》等課程。
第三,培訓計劃。
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符合我院人才培養方案、教育部和省教育廳對思想、政治、英語等基礎課的要求,符合師生需求和專業發展需要。在省內著名專家組的指導和建議下,在走訪市場和畢業生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我們的基礎課約占44%,專業基礎課約占20%,專業課約占20%,專業課約占6%。這符合我院制定(修訂)2013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原則,提出以下原則和意見。
1,培訓計劃階段實施目標
大壹是公共基礎和專業課,大二是建築與規劃的課程,大三是專業方向知識,大四是設計知識的綜合應用。這四個階段緊密相連,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和遞進的邏輯關系。
2、基礎課程修訂實施總結
新的培養方案分為室內和景觀兩個方向,突出專業性,對專業發展和學生培養更加有利和科學。開設“文學鑒賞”和“美學原理”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知識培養的重視;開設《版面設計》課程,彌補了往屆學生圖文排版能力的不足;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正視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把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註提高到壹個新的高度;將計算機輔助設計3DMAX和計算機輔助設計3DMAX渲染合並為計算機輔助設計3DMAX和渲染,明確課程之間的聯系;開設“建築設備”和“裝修工程投標”課程,加強學生對裝修工作關系的認識,增強學生今後承接工程業務的能力。
第三章:人才培養計劃完成情況總結根據三年發展規劃和願景(20xx-20xx),為培養壹批懂業務、懂管理的高素質專業團隊,大力推進人才資源戰略,中心決定進壹步加大工作力度,實施“高層次創造性技術與管理人才計劃”。
壹、總體目標
構建定位清晰、層次分明、銜接緊密的培養支持體系,促進優秀人才持續發展;培養2 ~ 5名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的項目負責人和壹批在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領域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年輕技術和管理骨幹,促進中心全體員工的整體素質提升;註重人才梯隊建設,力爭幾年內培養壹支年齡結構合理、知識結構復合、業務結構單壹的隊伍,圍繞重大項目凝聚技術和管理力量的人才組織模式,形成壹批優秀創新團隊;支持優秀人才在重點領域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能力和中心核心競爭力,為政府部門提供有深度、有特色的信息內容、信息技術和政務信息服務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重要的知識貢獻。
第二,現狀
目前,該中心擁有壹支由總工程師、總經濟師領銜的經濟研究與咨詢、信息資源匯編、網絡建設與維護、應用系統開發與系統集成、項目管理等領域經驗豐富、多學科背景的專業團隊。中心工作人員97人(不含價格監測、價格信息、成本調查人員),其中研究生23人,本科生38人;大學學歷或以上
90%的人員,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19,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14;工程類專業35人,經濟類專業27人。該中心的這支精幹隊伍在服務政府和社會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該中心擁有豐富的戰略性政府信息資源,掌握定量的經濟分析手段和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為政府部門提供有深度、有特色的信息內容、信息技術和政府信息服務,正沿著“信息-規劃-咨詢”的漸進式道路發展。
三、培養原則
1.大力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施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
2.開闊視野,拓寬渠道,挖掘潛力,發揮優勢。發揮中心自身擁有的政府信息資源優勢,發揮機構擁有的人才聚集整體優勢,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3.人才隊伍建設與創新平臺和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工程建設緊密結合,實現了定崗、選人、做事的有機統壹,促進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協調發展。
4.堅持德才兼備,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弘揚科學精神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建設為戰略抓手,大力推進創新團隊建設,註重青年人才培養,促進人才可持續發展,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步伐。
5.努力營造人才隊伍建設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環境,全面實施“高層次創造性技術和管理人才計劃”,加大人才資源整合力度,創新人才工作機制。
第四,人才培養支持系統
“高層次創新技術和管理人才計劃”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和支持體系。
第壹層次:在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領域培養2 ~ 5名具有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的項目負責人,重點支持第壹梯隊,形成壹批優秀創新團隊;
第二層次:全面提升中層領導能力,有效激勵第二梯隊,幫助員工制定工作規劃,引導年輕員工將個人職業規劃與“中央”發展目標相結合;完善用人制度,健全人才進入和退出渠道機制;
第三層次:對於關鍵人才,要培養和引進同步進行,內部繼續完善中層崗位競爭招聘選拔制度,外部積極引進。
動詞 (verb的縮寫)政策措施
歸根結底,中心的發展需要壹支高素質的專業團隊。中心將堅持以人為本,致力於優化工作環境和完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尊重員工的個性,發揮員工的特長,營造吸引、留住和培養人才的良好環境,培養壹支技術過硬、作風紮實的團隊。關鍵是要培養壹批懂業務、會管理的高素質高水平專業技術隊伍。
1,人才激勵計劃:設計合理的薪酬體系,提高骨幹待遇,穩定核心團隊;結合個人意願和中心發展目標,嘗試在骨幹員工中實行跨專業、跨部門、跨崗位的定期輪崗;把物質待遇和精神鼓勵結合起來,做到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
2.加強繼續教育:完善中心正規的職業素質培訓體系,采取上門培訓和送培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定期舉辦業務交流研討會和外聘專家講座;舉辦青年雙周學術論壇,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證專業之間的交流,促進青年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積極培養壹批信息服務領域的項目負責人和中青年骨幹。
3.人才發展基金:獎勵在各自業務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各類人才;對在高水平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和作品給予獎勵;對骨幹員工開展高學歷進修和外出培訓給予優惠資助和補貼;獎勵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議的員工。
不及物動詞履行
“高層次創造性技術與管理人才計劃”實施半年以來,中心建立了多項規章制度,新引進和聘用技術人員4人,舉辦內部培訓6次,邀請專家來中心研討班3次,派出21人次出國培訓,有效調動了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其中,培養業務骨幹的培訓計劃最受中心重視並得到全面實施。培訓計劃派出急需專業技術崗位和技能的骨幹人員進行培訓。專業技術委員會每年根據中心業務需要、專業技術發展趨勢和相關處室意見,研究制定若幹技術領域作為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