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大學生如何與人交往?

大學生如何與人交往?

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來源。

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80後。由於社會、學校、家庭和自身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明顯的人際交往困難,導致壹系列不良的校園問題,偶爾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之壹。

首先,大學生有各種溝通障礙

大學生按專業分班,按學科分系。班級和部門是他們生活的群體。如果壹個單純的高中生,上了大學後被別人鄙視或者被集體活動拒絕,不善於溝通,不通過改變得到改善,就有可能進入孤獨抑郁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會困擾他四年的生活,甚至影響他以後的行為。大學生因為閱歷淺,普遍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經驗。大學生的交往困難壹方面是本能驅使,另壹方面是習慣了後天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有時他們無法適應、接受和理解同齡人之間平等爭吵、合理碰撞、正常磨合的自然規律,所以群體客觀上無法容忍他們。主觀上我自己容納不了群體。

主要癥狀①自我封閉: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對外界事物不適應或不感興趣,不願意與人交往。2沖動型:對於身邊發生的壹件小事,往往通過過激的行為來解決。大學生在學校處理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和諧的人際關系能使人身心愉快,從而促進學習,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現在有相當壹部分大學生處於冷漠疏離的人際關系中。他們不快樂,有時會有敵對和仇恨的態度,導致攻擊性行為,對身心健康有害。

二,大學生溝通障礙的原因

影響大學生溝通問題的原因很多。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1,社會人口政策的發展和家庭生活的影響。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會導致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當這些孩子聚在壹個群體裏,就會出現壹個中國特色的人口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家庭之間不僅有“縱向”關系,還有“橫向”關系。“橫向”關系體現在每個家庭基本都有兩個以上的孩子,鄰裏的孩子互相看望。小夥伴們在嬉笑打鬧中難免受傷、吵架、哭鬧,但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會了競爭與合作,形成了人際交往觀念。自從中國實行“壹夫壹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後,中國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橫向”關系沒有了。孩子享受“垂直”血緣親屬(奶奶、父母)帶來的照顧甚至溺愛,從小集體環境的缺失導致集體榮譽感和合作精神的缺失;父母的過度安排,使得獨生子女上大學後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和與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坦誠的心態和極端的理解等。小武上了大學。沒多久,他就覺得宿舍太窄,上課沒意思。他壹個人在校外租房,帶了壹個西北的女同學壹起住。他免費給她提供吃住,她每天洗衣做飯,陪他睡覺。不清楚這是壹對年輕夫婦還是主仆關系。消息傳到小武老家,母親覺得孩子鬧得太大,打長途電話來找茬。沒想到,孩子脖子挺有道理:“妳從小把我慣壞了,我不會洗衣做飯。壹個人怎麽活下去?”。“頗具批判性”,從小吳的家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校園的新問題。

2.校園環境的影響。

大學有壹個相對開放的學習環境,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吸收了很多觀念和行為,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矛盾。相比中學,大學的管理模式相對寬松,強調個人興趣和發展。中學期間,住宿集中或住在家裏,日常安排固定。班主任也服務了幾年,天天見面。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和習俗,構成了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踏入大學,身邊的人來自不同的地域,素未謀面,語言不同,習俗各異。妳得靠妳的溝通能力來適應這個環境。大學是通向社會的橋梁。大學生可以和社工交流,可以在宿舍自由出入網吧甚至直接上網。

3.大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是壹個人壹生中心理變化最強烈、最明顯的時期之壹。如果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選擇和發展自己,就會影響壹生。大學生在校園裏有更大的自主權。大學生可以鉆研浩瀚的專業知識,遨遊於廣闊的虛擬互聯網空間。遺憾的是,癡迷遊戲的學生無法從“反恐”、“傳奇”的界面中自拔,忽略了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人際交往,因為現實遠沒有虛擬的精彩。這樣的大學生如果自制力弱,會覺得自己不順利,甚至會出手打人。此外,不註重人際關系培養的大學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喜歡單打獨鬥,容易自我封閉,不善於與人溝通合作,防止自我暴露,喪失競爭力。小玲是壹個安靜內向的學生。她以高分從農村考上了大學。起初,她充滿激情,但很快她發現她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流。看到別人開心地聊天,開心地參加各種活動,她感到極度緊張和不安,甚至不想出現在人多的地方。她有回家的想法。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源於經驗和感受。與人互動的體驗就像是把信息輸入大腦,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感受就像是壹個軟件包,在當時經過處理和實現後組合成壹個文件。像小玲和那些經常壹個人呆在家裏的孩子,中學時學習是主要任務,很少和別人接觸。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客觀環境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因此無法形成與人交往的體驗和現實感,因此無法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形象。這讓他們對大學校園相對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到無所適從,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建議

根據內因支配外因的辯證思想,要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首先要開設必修課,以改變他們的思維;然後,開展個體信息咨詢活動,實現“點面結合”。

1,開設傳播學、心理學必修課,進行開放正面的宣傳教育。

每個人都有發現他人內心秘密的欲望。壹般來說,只有敞開心扉,才能走進別人的心裏。對別人好是實現思想溝通和情感和諧的第壹步。當妳在溝通過程中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通過角色互換來看待問題,也許妳會獲得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時要明白,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觀點的權利,都有按照自己意願生活的權利。不要強迫別人改變,尊重別人,但要要求別人,虛心與別人合作。室友的朋友來訪,熱情接待,課間不要吵鬧。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身邊的每壹件小事開始。

2.發展心理咨詢服務,提高心理咨詢的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人格越來越成熟和穩定,價值觀和世界觀基本形成,在很多問題上表現出獨特的觀點,但也可能趨於固執和執迷。有些同學雖然平時不太願意和同學交流,但對心理咨詢有壹定的需求,可能會得到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解釋和安慰。在當前“校校通”、“校校通”的條件下,建議學校在計算機網絡上設立“不見面、匿名”的文字語音同步咨詢服務,讓這項工作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成為學校的現代教育品牌之壹。

3.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形成學生、家長、教師的教育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壹個人的教育經歷中尤為重要。孩子的情緒、理解、價值觀受家庭教育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