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大學的校訓有哪些淵源和含義?

中國大學的校訓有哪些淵源和含義?

校訓中體現的大學精神

大學以精神為重。有精神就有自己的氛圍和才華。大學校訓所體現的大學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是近代以來中國壹個多世紀變遷的生動寫照。

1.九個關鍵詞“德”、“學”、“行”、“為新”、“濟世”、“強”、“誠、勤”是最常被提及的。

大學校訓是大學精神的高度濃縮,從多維度展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據統計,在中國“211工程”的校訓中,最常被提及的九個關鍵詞是:德、學、行、實、新、濟、強、真、善、美、誠、勤。在這些關鍵詞中,“薛”出現頻率最高,為56次;其次是“德國”,出現35次;再次是“實”、“廉、勤”、“好”、“新”。“學習”是大學的根本使命和基礎。大學以“學”為“業”,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恪盡職守、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也彰顯了大學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最高層次價值的責任擔當。“德”是“以德為先”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不僅在個體層面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誠信、友善等元素,而且在社會層面也貫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自由、平等、正義、法治的不懈追求。此外,“真善美”和“誠實、樸素、勤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做人原則相呼應,“拯救世界”和“強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時代要求不謀而合。這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尊重和堅守,也顯示了大學校訓與時代主旋律的相互溝通和融合。

2.“學”和“德”是“211工程”校訓體現的最鮮明的特色。

從統計數據中發現,“211工程”校訓所體現的精神具有“學”和“德”的特征:“學”是通向“德”的基礎,“德”是“學”的內在體現。二者是辯證統壹的,共同構成了中國大學大學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學習是中國大學的首要任務,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學”體現了大學作為教育機構“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功能。它不僅是高校廣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重要途徑,還包括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學習,即學習的時尚、態度和方法。

“好好學習”是統計學中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體現了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對教育的重視。倡導學習氛圍是社會的責任,提供學習環境是學校的使命,學習研究是師生的本分。三位壹體,相輔相成。“勤於學習”、“勤於學習”、“勤於學習”等關鍵詞反映了大學對師生學習態度的要求,如南京師範大學的“賢惠大方,勤於學習,敏於學習”,南京大學的“清正威嚴,勤於學習,勤於學習”。“博學”和“精修”是大學對師生學習方法的要求。很多“211工程”高校都以“博學”“精修”為校訓:復旦大學的校訓是“博學敬業,提問深思”,遼寧大學的校訓是“明德精修,恒心使妳強”。“博學”與“精修”的結合體現了中國大學教育理念在當代知識經濟浪潮中的意義。

“德”是中國大學精神的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德”從育人的角度可以分為“敬德”、“明德”、“立德”三個階段。

“奉獻”是“明德”和“立德”的前提。只有社會仍然重視“奉獻”,學校尊重“奉獻”,師生才能在求“奉獻”中成就* * *知識。東華大學的“崇德博學,勵誌務實”,北京化工大學的“宏德博學,育自然”就是這個意思。“明德”就是要明白德性的內容。只有理解了德性的內涵,才有“立德”的方向,比如福州大學的“明德至誠,博學多才,高瞻遠矚”。“德”是“敬德”和“敬德”的終極目標。“德”作為壹種信仰,可以融入每個人的壹言壹行,成為人們的精神遺產,從而達到中國傳媒大學“德、敬業、博學、競先”等對“德”的要求。

發現“211工程”大學校訓的精神和價值是多元統壹的,包括真、善、美、誠、勤、濟天下、強等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壹致。

內容的三個特征

運用內容分析法、文獻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對“211工程”大學的校訓進行了定性研究,發現這些校訓具有明顯的特色,承載著歷史和時代的氣息,呈現出趨同的個性和特色。

地域特色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水陸區位和氣候差異顯著。壹方水土,不僅養育了壹方人,也造就了壹方人的教育理念。

“學”、“德”、“行”構成了中國七大地理區域大學校訓的主線。華北、華東、西南、華中、東北、西北“211工程”大學校訓分別占當地高校的45.2%、50%、40%、54.5%、53.8%。本地區高校涉及品德的比例分別為29%、30%、20%、45.5%、36.4%、38.5%。華北、西南、東北、西北“211工程”大學校訓分別占19.4%、30%、27.3%、30.8%。華南地區“211工程”的6所高校中,涉及“學”和“做”的高校有4所。

在其他關鍵詞中,不同地區各有側重。華北地區32.3%的大學校訓包含“實”;華東地區23.3%的大學校訓涉及“新”,華南地區6所大學校訓中有2所涉及“新”;西南地區40%的大學誠實勤奮,西北地區30.8%。華中地區36.4%的大學校訓涉及“拯救世界”;東北27.3%的大學校訓“強”。

從地域特征來看,華北重視“實”,東南(華東、華南)重視“新”,華西(西南、西北)重視“誠、勤”,華中重視“濟天下”,東北重視“強”。

歷史特征

按學校年齡分,112“211工程”高校主要集中在51至100(有77 * *,占68.8%),其次是100。華北“211工程”已有50多年的歷史。百年以上的“211工程”高校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10高校,其次是華北5所,西北3所,西南4所,華南和東北1高校。從新中國成立的歷史節點來看,前後成立的“211工程”高校數量基本壹致,後成立的高校有58所,占51.8%,前成立的高校有54所,占48.2%。

“學”是不同校齡的“211工程”大學校訓的相同特征。23所百年大學中,有8所大學與“學”有關,77所校齡在50至100之間的大學中,“2165438”

壹些著名歷史學校的校訓是由歷史人物制定的。比如有89年歷史的中山大學,孫中山先生寫的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恒心”。

不同的大學經歷了不同的時代,沈積了不同的歷史細節,其校訓也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對於校齡在100年以上的大學,即清末建立的大學,有30.4%的校訓涉及“誠實、樸素、勤奮”。按照1949建國的時間節點,將50年至100年的校齡大學進壹步劃分。發現之前成立的大學有31所,“新”字出現頻率僅次於“學”,占35.4%,“德”排第五,占25.5%。自那時以來,已經建立了46所大學。“德”字的出現頻率僅次於“薛”,占37.0%,“信”排在第五位,占17.4%。“新”字出現在“211工程”校訓中,校齡不到50年的大學,改革開放後成立的大學更註重“新”。

自身特點

研究發現,大學自身的學科傾向和師資配置與其校訓密切相關。從院校類型來看,專門大學在校訓中註重學科特色,如北京林業大學的“修之義,修竹梅之品格”,大連海事大學的“博采百川,德行天下”,上海財經大學的“以德取經,博采眾長”。

從生師比來看,有準確統計的87所“211工程”高校中,生師比最集中的範圍是11到20,* *有66所高校的校訓以“學”為主,占48.5%,其次是“實”。分濃度從21到30不等,* *有13所學校。校訓以“德”為主,占665,438+0.5%,其次是“學”,占46.2%,“行”,占22.7%,涉及“新”。

實踐與傳承

2002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袁貴仁在《加強大學文化研究,推進大學文化建設》壹文中總結了壹所大學的校訓:“所謂校訓,無非是壹所大學對其文化傳統和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認同。”校訓的制定遵循學校的風格和歷史傳統,是大學文化、制度和理想主義精神的抽象表達。如北大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蘊含了北大作為新文化運動中心和五四運動策源地的精神氣質,體現了北大從建校之初就壹直肩負著民族復興願景,與國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傳統。

大學校訓教育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教育效果。校訓中蘊含的大學文化基因,通過入學教育、持續教育、終身影響的鏈條,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塑造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

學生在入學之前,早已被校訓所體現的大學精神所折服。壹所大學的精神氣質可以在校風、學風、歷史傳統、名師校友、基礎設施等諸多外在標誌中凸顯出來,在社會上形成特定的聲譽。學生對壹所知名大學的選擇包含了他們對其精神的接受和認同,校訓在學生和學校達成* * *理解和產生* * *聲音的良好開端中起著重要作用。

學生入學後,首先通過入學教育感受校訓凝聚的大學精神,建立專業教育前對整個大學的親切感和價值認同。以北大為例,了解校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通過參觀校史館,學生可以感受到北大情懷與中國命運的和諧結合,進而對“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所體現的北大精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同。

學生在校期間,校訓以其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外顯的物化標誌實現了持續教育的目標。校訓所蘊含的內在精神起著導向作用,精神價值轉化為強大的實踐動力,推動更多的學生在以校訓為核心的大學精神的號召下努力奮鬥。顯性標誌使以校訓為核心的大學精神具體化,內化為師生的思想形態和心理狀態,使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不斷受到啟發。

校園文化給青年學生留下了終身的影響,成為他們大學時光的見證,也是他們終身依戀的情感源泉。學生畢業後融入社會,將校訓凝聚的大學精神輻射到生活工作的各個場合,在社會範圍內傳播符合校訓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不竭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