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8年6月+2007年2月,“南海壹號”在陽江市海陵島附近海域被成功打撈出水,成功進入“水晶宮”。這條新聞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註,成為所有中國人和各大媒體的興奮點。圍繞這艘海底深達數百年的古沈船,它的來歷和歸宿,它的豐富文物,它的重要考古價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和爭論。大多數人認為南海壹號是南宋初年800多年前航行在中國至印度乃至中東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壹艘貨船,但也有人推測南海壹號可能是720多年前為躲避元軍追擊而流亡至江門市新會區崖門海口的南宋最後壹艘輜重船。這種觀點引起了作者的關註,於是我調查了相關史料,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我試提出以下猜想和問題,供有識之士參考。“南海壹號”與南宋航行的海溝船沈沒年代和沈沒海域是否吻合?
目前,“南海壹號”已經生產了1000多枚古銅錢,最新的是來自宋高宗趙構的“劍燕”銅錢。很多學者認為南海壹號應該是南宋初期(公元1127-11)800多年前的出口商船,但也有學者認為南海壹號用最新銅幣斷代不太可靠,因為眾所周知。並延續到元朝初年,宋朝嚴禁銅錢白銀出口。但南海壹號僅壹個破倉庫就有數萬枚古銅幣和大量金銀飾品,船上未破的船艙裏可能還有南宋其他日期的錢幣,所以現在給南海壹號斷代為時尚早。南海壹號的所有遺跡清理完畢後,它的年代才是最準確的,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南海壹號是南宋時期的沈船。是否與南宋最後壹次下西洋朝鮮有關,我們拭目以待。
有壹個信息值得關註,那就是南海壹號沈船所在的陽江海陵島附近海域,與南宋末年朝鮮在海上進行的海域高度壹致。據史書記載,如《宋史》、《資治通鑒》、《崖山錄》、《宋代三代政治家》、《史靜大典序》、《征服二王》等、1276年,楊與陳、盧秀福、張士傑等南宋文武大臣在福州建立趙昌。隨後,在1000多艘軍艦和輜重船的護航下,開辟了赴朝海上航程,沿沿海南下至廣東。先後駐守汕頭南澳島、惠州甲子門、香港九龍、珠海關福昌等地,再經新會崖門、陽江海陵島,抵達湛江雷州灣畔的硇洲島,準備轉移到現在屬於越南的占城。在此期間,由於臺風突襲,景炎帝墜海病死。楊太後等不得不立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趙敏為祥興皇帝。宋軍攻打雷州失敗後,元軍占領了海南島,切斷了宋朝通往占城的海路。南宋不得不經陽江海陵島海域駛回新會崖海之濱的崖山,建立了最終與元軍崖海苦戰的南宋行宮(朝),期間經過了南海壹號沈沒的海域。
崖海決戰,以南宋全軍覆沒,丞相盧秀福之死而告終。宋帥張士傑帶領殘兵駕駛16戰船突出重圍元軍,在元軍退出衙門大門後,找到並護送楊皇後返回崖山。楊皇後確實得知閔帝後,投海自盡而死。張士傑等人草草建了壹座牡蠣殼陵墓安葬皇太後,又帶領殘存的戰船和輜重船來到陽江海陵島(即南海壹號沈船)附近海域,最後毀於壹場臺風。
從以上史實來看,南宋南海壹世和敗軍三次沈入大海,多次遭受臺風襲擊。經過長時間的航行,這艘載重量很大的船很可能在這裏沈沒了。沈船吻合嗎?
南海壹號是怎麽沈的?是天災還是人禍?據相關報道,“南海壹號”沈船所在海域的情況比較簡單。水下沒有礁石,海底平坦,路線也靠近海岸線。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南海壹號”水下考古主要負責人張巍?(曾兩次帶隊到新會崖門進行宋元時期亞海戰爭水下考古調查)認為,基本可以判斷“南海壹號”沒有快速下沈,而是斜沈。於是船上的很多東西順著沈船的側面滾了下去。這些情況符合裝載重物被臺風擊沈的特征。
查閱史料記載,筆者證實南宋流放期間和南海壹號沈沒時有多次臺風,而更令人神往的是,迄今為止,南海壹號及其周邊還沒有發現任何古骸骨。專家表示,“南海壹號”是壹艘木船,當時沈得很慢,全長約30.5米,寬9.8米。船體不大,門窗也不高。海難發生時,船上的船員可以逃生,但從海難中逃生後如何逃到更遠的岸邊值得懷疑(見《南方都市報》2007年2月26日的報道,1)。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同行艦隊的救援是不可能的,所以有學者推測,正是因為“南海壹號”可能是南宋最後壹艘輜重船,沈沒時,其船員可能會被同行艦隊救起。南海壹號生產的大量瓷寶與南宋宮廷用品壹致?
據國內媒體報道,目前南海壹號已初步回收金、銀、銅、鐵、瓷等6000余件。據估計,這些文物只是全船攜帶總量的極小壹部分,但僅此壹項就足以給專業研究者和民間愛好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為只有商業出口船才會有這麽大的載重量,並根據個別水神器的西域特征推斷“南海壹號”是開往印度或阿拉伯的中國商船。
但也有人做了更大膽的猜測,船主可能是南宋末代皇後楊和末代兩位皇帝趙敏、趙敏。
據史料記載,早在1275年,謝皇後率獻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之前,楊就帶著兒子趙敏、吉王、的另壹個兒子趙敏,帶著全部家當離開了臨安。可以看出,楊和兩位國王仍然保留著大部分宮廷用品和珍寶。謝太後和獻帝降元後,陳、盧秀福、張士傑等侍衛,楊和二王登船從舟山出海,所有家當和宮廷用品都要裝上輜重船,隨隊出發。從南海壹號出水的數千件瓷器中可以看出,有30多種精品陶瓷出自宋代名窯,如德化窯、磁竈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據專家考證,這些珍稀瓷器大多可列為國家壹、二級文物。如果不是先進的商船,只能由皇室擁有和收藏。
無獨有偶,1996年,在距離南宋草市很近的顧靖官沖壹個叫“皇帝碗碟山”的地方,廣東省和新會市的文物專家在短短兩個地方就發現了4000多件成排、疊放的各種古瓷瓶(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新會市博物館的《廣東新會官沖古窯址》)。和南海壹號的壹些瓷器壹樣,這些瓷器的底部也有壹些刻有疑似人名的文字(見《廣州日報》2007+02.23a3)。此外,兩地出土的陶瓷種類多為盤、罐、碗、燈、碟。它們之間是否有關聯,或反證新會沿海也可能是“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壹個小港口,有待進壹步研究和考證。南海壹號生產的金銀飾品和女性化妝品是否與南宋楊太後等皇室用品壹致?
令人驚訝的是,南海壹世有這麽多金銀珠寶和女性化妝品。首先,金器是最引人註目和最有氣勢的物品,包括由四股八根金線編織而成、表面飾有花環的長1.7米的金腰帶,拇指粗細、直徑四盎司以上、有龍紋的金手鐲,以及其他金飾。這些珠寶足以證明主人的身份非富即貴,非常顯赫。有人懷疑南海壹號的雇主是壹個異常高大富有的外國人,但也有人質疑南海壹號為什麽至今沒有找到任何外國貸款和其他外國日用品。外國商人沒有自己的貨幣和日用品是不可能出海貿易的,所以壹些學者和愛好者指出龍紋是皇室至高無上的象征。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即使是朝鮮的富商達官貴人,也不敢潛水,不敢在手鐲上裝飾龍紋。從以上金飾反映的信息來看,這些飾品不排除楊皇後或狄敏,屬於南宋末年。
更令人驚訝的是,“南海壹號”還生產銅鏡、彩綢、胭脂盒、宋代梳子、朱砂等女性化妝品。寧夏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海上絲綢之路專家杜女士指出,在中國沿海地區,自古以來就有不宜帶女性出海的觀念,所以中國民船壹般不設女性隨行。如果南海壹中沒有女性,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女性的文章?有人推測是外商的妻子,甚至有人推測南宋最後壹次下西洋,不僅有楊皇後和隨行的宮女,還有大批文武大臣的女眷。船上有這麽多女性用品也不足為奇,這似乎給人們的想象增加了猜測,南海壹號可能是南宋最後壹艘輜重船。水裏的銅幣和新會出土的古幣吻合嗎?
眾所周知,廣東新會是宋元時期的衙門海戰遺址,最終導致了宋朝的徹底滅亡和元朝的崛起。1995年2月25日,新會縣城南振興路工地出土數噸古銅錢(見2005年2月28日《新會日報》頭版、2006年10月3日《羊城晚報》)。這壹考古發現壹時激起千層浪。這些古銅幣有49種貨幣,除了宋代的紹興和幹道幣,還有這次南海壹號出來的10000多枚銅幣。他們不僅有燕國的銅錢,還有漢代的五銖和唐代的開元、甘源鮑彤。當時有學者提出,古銅錢是700多年前在新會出土的,在與崖海相連的銀洲湖畔。這批銅錢可能是南宋末代王朝撤往新會衙門,戰敗時匆忙埋在離衙門不遠的這壹灘。
如果兩批銅幣出自同壹來源,那麽南海壹號的來歷就實在令人費解了。
以上五種猜測可能牽強附會,也可能純屬巧合,特提出供有識之士參考,以助南海壹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