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簡介
清乾隆初年,從鑒江來到天津的詩人王陵創作了第壹首描寫天津民俗的支竹詞。詩中說:“天津因長陵而得名。”長陵指的是埋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朱迪。天津是他登基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命名的。當時不是以地名命名,而是以軍事編制命名。果然是天津衛。
三個忽視——石楠
北京有天橋,南京有夫子廟,天津有“三黑”,都是解放前黑社會人物的天堂,罪惡的巢穴。
在天津老城區的南面(現在天津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形成的方圈,是老城區的基址),康熙人沙林城曾說:地勢標下來,夏秋是沼澤,冬天水面凍得像鏡子。這裏所說的老城區南部包括第三處,這裏原本無人居住。因此,在清光緒十年(1884)出版的《津門雜記》、光緒二十二年(1897)出版的《天津縣地理課本》、劉瑞清繪制的《天津市區示意圖》中,都沒有“三顧”這個地名。它的出現與八國聯軍入侵天津有直接關系。
1900義和團運動前,天津的繁華地區在馬頭(北大關),所以清代詩詞中有“繁華估衣街,工南宮北墟也”的說法。侯家壹帶,有茶館、戲院、酒館、飯館、澡堂、妓院,當時是天津的遊樂場,被稱為“賣金盆”。1900年,八國聯軍打義和團,宮南街和余壹街壹帶成了壹片焦土。城墻也被拆掉了。天津海河兩岸有英、法、德、美、俄、日、意、奧、比九個外國租界。大觀河邊、侯家背後、北門外的繁華壹落千丈。王人安《天津政風俗史》說:“南門外,望荒涼,水多。自庚子(據1900)起,外地人租地至東南(城)角及海河東岸,閣樓酒樓已交錯。”當時在東興市場原址附近的窪地(約100畝),逐漸形成了庸俗的露天遊樂場所。包括在大窪“倒騰地”的,賣強力藥丸假藥的,賣“折疊”零食的(飯店剩菜),剃頭編辮子的,拉外國片的,擺茶攤的,等等。在“棄攤”中,前四種生意叫“金、批、簽、掛”,其次是“相面”(占蔔)、評書(唱戲)、雜耍(魔術)、耍把戲(賣武)。這些商業最初位於巖雲衙門的另壹邊,相當於余壹街東口(文化街西口對面)的空地。後來壹直延續到北大關以東的南運河南岸。義和團運動失敗後,都遷到了大窪。人們把這個地方叫做:“三不管”這個名字的來源,有壹種說法是:“沒人管埋死人(隨便埋死人);”打架沒人管;沒人關心綁架。"另壹種說法是:"這個大窪地位於中國城的南面和法日租界的西北面,三國對發生在這個租界的案件都互相推諉,所以叫"三顧"。簡而言之,這是當時警察和法律無法控制的界限。這是壹開始的情況。隨著天津整個城區的繁榮發展,“三不管”的範圍日益擴大,後來就成了“南城”。
石楠不是壹個大地方,但它是壹個有著各種各樣的宗教和把戲的活躍的地方。原來家後家裏的東西就是這裏的東西。。石楠集中了天津的茶園、戲院、餐館、旅館、鞋帽服裝、糕點糖果、鴉片煙管等店鋪,而東興市場(原大瓦)至今還保存著“三顧”的原貌,是江湖藝人“出攤”的地方。這裏有各種各樣的武館(如“巴州李”,著名武學老師李文珍的家,在集市上)、摔跤館、強力丸(如身材高大、目瞪口呆、砸石頭的穆香鳳)、彈弓(專門吃生羊肉的)、賣羊腸、豆汁和講故事、唱歌。
由於石楠的繁榮和地價的上漲,末代皇帝溥儀的嶽父榮元和江西巡撫春歷都在辛亥革命後在這裏低價買地租房。從現在的葉蓉街、東興街也可以看出與葉蓉房地產公司(榮源等人所有)、東興經濟租賃事務所(春麗所有)的密切關系。石楠,壹個小地方,曾經有大大小小20多家餐館,十幾家劇院(曲藝)。白天這裏人來人往,叫買賣。夜晚燈火輝煌,鑼鼓喧天。反動軍警、間諜、流氓,在石楠都是暴力的、邪惡的。雜霸頭目(袁)和張八(曾興德餃子館掌櫃)在橫行三十年,為反動統治犯罪。由於石楠的特殊地位,20世紀30年代註冊的報紙有《大眾時報》、《天津午報》、《白話早報》等20余家。壹些小報因刊登“色情新聞”而臭名昭著。
明朝永樂二年(1404),設天津衛,派兵鎮守種。當時的屯兵可以和家人住在衛生所,可以世襲。所以,事實上,他們成了天津市健康中心的永久居民。魏國建立後,修築了土圍墻,並相繼增加了天津佐為和天津右衛。此時已有1萬多人及家屬在站內安家。天津建城十年,杭州到天津通州的大運河暢通了。從1487開始,每年通過天津運輸的糧食在400萬石左右。路暢生產的鹽也通過天津運往內地。明朝官員還允許糧船裝載20%的貨物,促進了天津衛城的繁榮。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市政廳內外的建築也大量增加。
明初天津圩的建築布局。特征非常明顯;這個城市是壹個政治中心,有許多公共建築。位於中軸線交匯處的是鼓樓(建於私有制統治時期),壹座磚砌拱門從頂部升起,四面貫通心臟。它從大樓的第二層升起,裏面有壹座大鐘,結構相當精致。鼓樓西面是天津的軍事機關和右衛所,東面是存放糧食的大運、大營、廣北三倉(“倉門口”地名至今仍存);北門有戶分;東門有佐為衙門、明倫殿和文廟。南門有壹個天津辦事處。玉皇閣、吉谷寺藏經閣(精當閣)等宗教亭臺位於城外東北角、西北角,湧泉寺、王官寺、王耀寺、白衣寺、“海天姚震”(鼓樓西)等牌坊點綴其中。四門,尤其是拱北門,巍峨壯觀。這些建築采用傳統方法建造,如飛檐、明柱和高臺。空間輪廓線起伏不定,色彩斑斕,氣勢磅礴,在陽光的照射下金碧輝煌,顯示了天津衛城在沿海地區的權威地位。
山西簡介
山西是夾在黃河中遊河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全省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0%以上。看山西的平面地圖,是壹個斜長方形,從東北到西南,東西寬約290公裏,南北長約550公裏。從地形上看,這是壹個由許多復雜的山脈組成的高原。山西有許多山。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有恒山、五臺山,南有中條山,兩者皆有太嶽山。群山起伏,縱橫排列,險峻雄偉。山西境內河流眾多,其中沁河、涑水、汾河註入黃河。汾河貫穿全省。這是該省的主要河流。發源於寧武縣,全長761 km。是黃河僅次於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桑幹河和滹沱河。漳河也發源於山西,流入海河水系。山西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後、臨汾、運城。此外,長治盆地東部還有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於大陸東海岸的內陸。外緣被群山環繞。所以很難被海風影響,形成比較濃厚的大陸性氣候。同時,由於內蒙古冬季冷空氣氣團的襲擊,北方比較寒冷,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點。冬天漫長、寒冷、幹燥;夏天短暫,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沙塵暴多;秋天很短,氣候溫和。山西省屬於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至650毫米。
山西被譽為“煤鐵之鄉”和“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礦藏有煤、鐵和鋁。銅、耐火粘土、石灰石、石膏等。探明煤炭儲量2000億噸,占全國三分之壹;鐵礦石儲量30.5億噸。由於煤炭儲量豐富,煤炭工業在山西工業中占有壹流的重要地位。近年來,電力工業、紡織工業、消費品工業和民用工業也發展迅速。山西公路交通已通達所有縣區,總長3萬多公裏。
山西旅遊資源豐富,地面宋代以前的古建築占全國總數的70%以上,素有古建築博物館之稱。五臺山、壺口瀑布、北嶽恒山和雲岡石窟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此外,懸空寺、應縣木塔、晉祠、寧武天池、洪通槐花、喬家大院等都吸引著省內外的遊客。山西有很多土特產,比如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老陳醋、清徐葡萄、平遙牛肉、晉祠大米、欽州黃小米、衡山黃芪、長治黨參、柳林大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