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的大小不壹。壹般男性有對角線,女性沒有。大多數鹿生活在森林中,以樹芽和樹葉為食。鹿角隨著年齡增長。鹿分布在美洲和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漢字釋義
ㄌㄨˋ
漢語拼音:陸
漢字筆畫:11
書寫順序:拉橫折縱橫折縱橫。
激進:鹿
偏旁筆畫:11
五筆輸入:YNJ(86版)OX(98版)
漢字釋義:
<姓名>
(1)(象形圖。甲骨文——形似鹿的頭、角和四只腳。本義:鹿的總稱。有很多種,壹般是雄鹿有角)
②【鹿】,山獸。——《說文》謂鹿為安。——《壹屯》余渺鹿鳴。——《詩·瀟雅·鹿鳴》——陸仲容的八種計算。——《禮記·禮記·鄉村拍攝》
(3)再比如:鹿(木頭雕刻成鹿的形狀);鹿和鶴走路(形容小心和警惕的樣子)
(4)與【政權】相比,秦爵位失鹿,天下* * *追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5)再比如魯泰。因此,它位於河南省湯陰縣朝戈鎮南部,相傳為殷所建。斬周,兵敗,自焚而亡)
(6)方形糧倉【糧倉;谷倉】城中無紅米,鹿空。——《國語武玉》
(7)傳“足”。【山或山腳下】秋、八月,新茂、沙魯崩。——《谷亮傳·Xi公十四年》
(8)通過“嗮嗮".【竹器】與鹿空。——《國語武玉》
(9)陸璐
形狀
粗糙的【粗】如:鹿布(粗布);鹿車(人力推拉的窄車)
”童《魯》
鹿,魯——韓蒯通傳:“而秦失其鹿,天下* * *追之而去。”張炎註:“鹿是皇位的象征。”即鹿作“魯”解。(摘自黃先凡《古籍解讀引論》(油印版),廣西師範大學教材部,2月1962;黃先帆《古籍解讀初探——黃先帆學術論文選》第475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短語:
鹿角盧Jiǎo[鹿角;鹿角。也指為阻止敵人前進而設置的樹枝、荊棘等障礙物。
魯魯劍Lù lú jià n【絲線纏繞的劍柄】劍柄用絲綢織錦包裹,像露露。滑輪Lulu是壹種從井裏抽水的器具。
鹿茸【小雄鹿的鹿茸】雄鹿的幼角。
誰來殺鹿?鹿會死在誰的手上——誰會得獎——鹿:它是狩獵的目標。比喻指政治權力。打個比喻,最後的勝利屬於誰,誰在中原擺脫武功,誰開車,誰死都是未知數。——《晉書·石勒註》
鹿砦鹿砦是壹種形狀像樹木上的鹿角的障礙物。分為樹枝和樹幹。前者主要用來防步兵。後者主要用於防坦克。設置的時候可以用鐵絲網,手榴彈,地雷加強。
鹿科
拉丁學名:鹿軸
英文名:Erxleben
分類:哺乳動物,偶蹄目,鹿科
體長:0.75 ~ 2.90米
肩高:0.3 ~ 2.20米。
體重:9 ~ 800公斤
表單:
鹿屬偶蹄目1科,約有***16屬52種。大多數物種壹般具有以下特征:四肢細長,尾巴短,雄性身體,比雌性身體大。通常雄性有角,有些物種有角或者沒有角。
外套顏色:
大多數種類的皮毛是深色的,從黑色、棕色、黃色、深紅色到淺黃色。但是馴鹿會有白色的個體。
壽命:8~45年。
保護等級:梅花鹿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地理人口差異:
鹿有許多種類和形狀。***16屬約有52種,從最大的駝鹿到最小的麋鹿都有。
分布:鹿的種類繁多,約52種,隸屬於***16屬,分布於除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物種狀況:
大多數物種在壹些地方很常見,少數物種瀕臨滅絕。梅花鹿是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生活習性:除駝鹿外,大多數物種都是群居的。
生活環境:山地、草原、森林都有分布。
食物類型:葉、草、果實、種子、地衣、苔蘚、灌木、花、水生植物、樹皮、樹枝和樹苗。
生理特點:壹般春季3-4月發情交配,懷孕4-10個月,每胎1-3只幼崽。2~3歲性成熟。
經濟價值:
各種肉都可以吃,皮也可以曬黑。
其中,梅花鹿的鹿茸是壹種珍貴的藥材。在中國已經進行了大量的人工飼養,取活鹿做鹿茸(不會對鹿造成傷害)。角是鹿科(有些物種沒有角,如獐牙菜)鹿的第二性征,也是鹿爭奪配偶的武器。角的生長和脫落受腦垂體和睪丸激素的影響。繁殖季節過後,北方的鹿角會從下毛口脫落,第二年從額骨上方1梗關節上方的毛口生出。剛長出來的角叫鹿茸(我們通常稱之為鹿茸),有皮,有毛,有大量的血管供血。隨著角的長大,血液供應逐漸減少,皮膚幹燥脫落。1 ~ 2歲時,初始角幾乎是直的,後角分叉逐年增加,成年後會定型。
梅花鹿是鹿科的1種。因背部兩側和身體下緣有壹些明顯的白點成排排列而得名。也被稱為花鹿。梅花鹿分為7個亞種,中國有5個亞種。鼻子外露,呈裂紋狀;雄鹿有角,每年4月生長,角壹般達到4叉,眉叉斜向下延伸,第二叉遠離眉叉;冬季毛色為栗棕色,白斑不明顯,尾下部為白色,腹毛為淺棕色;夏季毛發為紅褐色,有的為深灰褐色,背部中線為黑色,有的尾部較細,尾部上部為黑色,下部為白色。分布於西伯利亞東南部、日本、東北、華北、東南和中國臺灣省。現在野生梅花鹿的數量非常稀少;中國被列為壹類保護動物。棲息在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林緣,壹般不進入密林。冬季多在陽坡低窪處的背風面,春秋兩季多在空曠無樹地帶活動。夏天喜歡蔭涼,多在陰坡開闊透風的地方,有時會去高山草原躲避蚊蠅叮咬。性警惕,黎明群居。主要以草、芽、葉、沙參等為食。每年8 ~ 165438+10月交配,懷孕7 ~ 8個月。4 ~ 6月為產仔高峰期,每窩1 ~ 2窩。
中國現存的鹿:
麝(Moschus moschiferus)體型較小,體重約10 kg。兩性都沒有角。男性的上犬齒呈獠牙狀,向口腔外突出。後肢比前肢長。有膽囊。雄性麝有麝腺,分泌出香味濃郁的麝香,是非常珍貴的藥材和高級香料。我國麝香的產量和質量均居世界第壹。在分類上,有人主張麝應該是單壹的獨立科。
黃麂是中國南方常見的中型鹿。麂皮細膩堅韌,是服裝鞣制和精密儀器革的好材料,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商品。
梅花鹿夏季毛紅棕色,有明顯白斑,冬季毛棕色,無明顯白斑。屁股上有明顯的白斑。公角有四個叉。眶下腺非常發達。在我國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但僅存在於安徽和四川最北部的少數地區。我國許多地區都建立了養鹿場進行人工養殖,作為收獲鹿茸的主要來源。鹿胎、血液、陰莖、內臟都是很有價值的藥材。
馬鹿是壹種大型鹿,體重可達200多公斤。鹿茸也是名貴藥材,品質僅次於梅花鹿,但產量更高。
鹿曾經廣泛分布在各大洲。19世紀澳大利亞引進的鹿有六種,分別是:梭鹿、馬鹿、水鹿、豚鹿、帝汶黑鹿、花鹿。但由於環境限制,僅在有限範圍內分布。
通常只有公鹿有角。馴鹿是唯壹壹種公鹿和母鹿都有角的鹿,但母鹿的角要小得多。每年冬天,公鹿的角都會脫落,到了春天,新的角就會開始生長。那時鹿角會覆蓋在皮膚上,稱為鹿茸。鹿角定型了,就會脫落。
雌性馴鹿的角在春天脫落。另外,麝和水鹿,不管是公的還是母的,都沒有角。它們用長牙來保護自己。雄性麂既有獠牙又有角,而雌性麂既沒有獠牙也沒有角。
雪是鹿最大的敵人之壹。如果雪不是很大,那沒什麽。但是當雪變得很厚時,它們就很難找到食物,因為雪覆蓋了食物。此外,雖然鹿跑得很快,但由於有的鹿體重可達300公斤,所以它們奔跑時會陷在雪中,減慢速度。只有50公斤重的狼可以輕松追上它們。
與大多數動物不同,鹿沒有固定的家。對於鹿來說,所謂家就是領地。他們晚上睡在灌木叢中。冬天,當鹿的草皮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時,它們會找到另壹塊積雪相對較淺的草皮。很多鹿在選擇這個地盤的時候,都會分地盤。
壹般來說,鹿科是哺乳動物中最有價值的物種。它的價值是多方面的。自古以來,無論是中外的皇帝、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把“獵鹿”作為壹項具有運動性、社會性、娛樂性和實用性的重要活動。“獵鹿”在古代記載中壹直占有重要地位。就連孔子所訂六藝之壹的“射”,也與“射鹿”有關。中國古代狩獵,主要是麋鹿,也就是四象,到清朝康熙、乾隆的時候就有馬鹿和駝鹿了。
對於壹般人來說,獵鹿主要著眼於經濟價值。鹿全身都是寶,包括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胸等等,都是藥材或補品。除此之外,還有幾種鹿皮,可以做成高檔的衣服或者皮革。馴鹿的用途更廣,比如拉雪橇、搬東西、擠奶等等。近年來,駝鹿和梅花鹿也趨於馴化。
就是因為幹鹿肉的經濟價值這麽高,人們才能多獵取。作為壹種野生動物,麋鹿在幾千年前就滅絕了。鹿茸質量最好的梅花鹿,幾十年前就消滅了山西和河北兩個亞種,華南、東北和臺灣省的亞種很少。其他鹿種也有類似的情況。雖然國家已經將大部分鹿類物種列為保護動物,但它們在野外並沒有得到嚴格的保護。壹些稀有物種,如海南島的坡鹿、華南的梅花鹿和西雙版納的豚鹿,仍然瀕臨滅絕,值得認真關註。
中國是世界上產鹿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有鹿科動物17屬38種,其中我國曾經或現在仍有18屬18種。也就是說,中國鹿占世界鹿屬的壹半以上,占世界鹿種的近壹半。相比之下,前蘇聯的領土比中國大1倍,但只有5屬6種。美國和加拿大面積和中國差不多,各只有4屬5種;雖然印度的面積沒有中國大,印度以鳥獸種類“最豐富”著稱,但只有4個鹿屬,8個鹿種,還是遠遠少於中國。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個國家都沒有鹿科特有屬或種,但至少有壹種麋鹿是中國特有的,還有麋鹿、白唇鹿、黃額麂、小麂或加林麝等四五種是中國特有的。此外,還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麅子)2屬2種。除了少數來自緬甸和朝鮮,中國分布廣泛,數量豐富,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國特有的動物。
四不像是麋鹿。麋鹿是古書上的名字,四象是民間俗名。在《封神演義》中,據說武王軍隊的統帥姜子牙騎著四象。小說把四象描寫成“誌尾似龍”,當然與真實形象相去甚遠。但這本書說的並不純粹來自想象。從化石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武王伐的時代是麋鹿最繁盛的時代。長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在商代晚期和周初最為豐富,之後逐漸稀少,周朝以後急劇減少,秦漢時期變得極少。有人認為麋鹿作為壹種野生動物,可能在漢代就滅絕了。但也有人考證,直到明代甚至清初,長江以北的蘇北地區仍有麋鹿殘存,但數量微乎其微。
動物學史上,現代對麋鹿的敘述是從1865開始的。壹個住在北京的法國神父通過各種渠道認識了皇家狩獵公園北京南海子的守衛,做了壹筆盜賣麋鹿標本的生意。1866年6月,65438+10月,他拿走了兩張鹿皮和兩個鹿頭。鹿頭和鹿皮被送往巴黎,很快引起了歐洲各國動物學家和自然愛好者的極大興趣。全世界的動物園都在尋找獲得它的方法。在1866年至1876年的10年間,清朝英、法、德、比等國的使節和教友先後從南海子獵苑獲得數十只麋鹿,並通過各種方式運回國內展覽。從此,中國的“四不像”名揚天下。在中國特有動物中,最著名的是大熊貓,但我不知道麋鹿在海外的名氣,遠在大熊貓之前。
從20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這二三十年間,麋鹿的經歷是悲慘的。作為當時世界上唯壹的人口,北京南苑南海子人口受到重創,滿目瘡痍。1894年,永定河決口,洪水沖破獵苑圍墻。逃跑的麋鹿和其他動物被受害者吃掉了。然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獵園的牧群全部被殺。據說還剩下兩對,養在壹個宮裏,後來轉到“萬盛園”,也死了。至此,中國特有動物在中國徹底滅絕。
這個時候,歐洲的動物園裏還剩下18頭麋鹿。英國有壹位貝福特公爵,他喜歡養動物。這些18他都是花大價錢買的,放在他的莊園裏。麋鹿在裏面繁殖得很好。結果中國就沒有了原本中國特有的動物。中國人想看,但他們必須去國外才能看到。可見,即使是壹只動物的命運,也與祖國的興衰息息相關。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的麋鹿群幸運地保存下來,並逐漸增多,在1948年達到255只。1956年春天,倫敦動物學會派人送兩對幼麋鹿到北京。於是,5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民看到了久聞其名卻從未謀面的“四不像”。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合它們的特殊要求,它們壹直沒能繁殖成功。1973結尾,英國朋友送來兩對小麋鹿。1984年春季,全國麋鹿總數為12只,其中雄性6只,雌性6只,北京動物園9只,另外3只分別在上海、廣州、保定的動物園。根據1982的調查,國外動物園飼養的麋鹿總數已經超過1100。所有這些麋鹿都是壹百多年前被送到國外的幾十只麋鹿的後代。
除了麋鹿這種貨真價實的四象,其他幾種動物也被中國人稱為“四象”。姑且稱這些為“假四不像”。這包括大興安嶺鄂溫克族飼養的馴鹿;大興安嶺南部的駝鹿,又名麋鹿;產於湘南的黑鹿或水鹿;蘇門羚,又名瞪羚,產於安徽黃山。也許還有其他人。沒有學過動物分類學的人常常把所有形狀奇怪的動物都叫做動物,這是壹種誤解。
馴鹿:在這麽多的“假四不像”中,馴鹿是最容易誤導人的壹個,因為不僅在大興安嶺,人們稱之為四不像,而且很多種類的古籍,如《黑龍江錄》、《外國錄》、《曹日記》等,都長期廣泛流傳,讓人相信這就是真四不像。記得北京動物園1950年春天重新開放的時候,報紙上和動物說明板上有壹個“四象”。人們急忙跑過去壹看,原來是壹只馴鹿。
馴鹿和麋鹿的外貌差別很大,外行人不難壹眼看出。麋鹿是尾巴最長的鹿,但是馴鹿的尾巴很短。麋鹿的角好像沒有眉叉,每個叉都是向後發展的,而馴鹿的角非常復雜,是向前生長的,是唯壹壹種雌雄同體都有角的鹿種。體型和顏色也有很多不同。兩者唯壹的相似之處是蹄扁而寬,間距寬,垂蹄發達。這是因為麋鹿過去生活在沼澤和濕地,而馴鹿長期生活在冰天雪地,兩者都需要這種類型的蹄子。
中國沒有真正的野生馴鹿。據估計,鄂溫克族人飼養的馴鹿超過1000頭。我不知道他們從哪裏來的。它們的習性和西伯利亞、北歐少數民族飼養的馴鹿基本相同,都屬於半養半野狀態。白天,他被允許在山野之間自由走動,然後跑回村子過夜。必要時,把它放在雪橇上,搬運東西,給鹿擠奶,甚至宰殺、剝皮、割肉、煉油。寒冷地區的少數民族需要馴鹿,就像青藏高原的人們需要牦牛壹樣。
駝鹿:駝鹿的情況不壹樣。它是真正的野生動物。它的分布區域沒有馴鹿那麽北,在我國大興安嶺北緯47度壹帶都可以分布。《動物學詞典》將其命名為“麋鹿”。這樣更容易和“麋鹿”混淆。大興安嶺有人叫它“四象”,小興安嶺沒人這麽叫。好像叫它“駝鹿”最合適,因為它和駱駝壹樣高,四條長腿有點像駱駝,肩膀特別高聳,略像駝峰。
駝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個體最大,角也最大。頭很大,臉特別長,脖子很短,鼻子肥大下垂,喉嚨下面有壹列肉,頭上掛著很多毛。身體非常雄偉,而且很短,但是四條腿卻不成比例的纖細。雄鹿的角不同於其他鹿的角。它不是樹枝形,而是扁鏟形。中間像仙人掌壹樣寬,周圍有很多尖尖的樹枝,多達三四十根。每個角的長度可超過壹米,最長為1.8m,寬度可達40cm。兩只角的重量有三四十公斤。不用說,支撐這麽巨大的喇叭的車身也是相當可觀的。美國阿拉斯加州發現了壹只肩高超過2米,體長近3米,體重650公斤的駝鹿。大興安嶺獵殺的駝鹿不超過500公斤,毛色較淺,角較小,不是很寬很平。
駝鹿生活在亞寒帶有許多湖泊和沼澤的森林地區,喜歡吃嫩樹枝和樹皮。春、夏、秋三季常泡在水中,攝食水生植物、荷花和蓮莖,冬季在雪中覓食各種苔蘚。很少成群結隊。雄鹿通常喜歡獨自生活,但在冬天,當它們缺乏食物時,它們會混合人們壹起餵牛。內蒙古阿爾山的牛中,抓到兩只駝鹿,其中壹只被送到北京動物園展覽。
駝鹿和馴鹿也有鹿茸,鹿茸的大小和重量都比梅花鹿茸大很多,但據說質量低劣,藥用功效低。原因不清楚。駝鹿這麽巨大,肉自然也很可觀,但是味道如何似乎沒多少人稱贊。但據說古代著名八寶之壹的“紅唇”,就是它那肥大下垂的鼻子和嘴唇。
駝鹿是外國最重要的狩獵動物之壹。人們獵取它巨大的角作為紀念品。在中國,少數民族,如鄂倫春族,獵取它的肉和皮。現在,它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至於麋鹿和馴鹿,因為沒有野生物種,所以都不需要列入國家保護動物名單。
黑鹿:湘南水鄉山林裏還有壹種“假四不像”,就是黑鹿。穿越湘粵邊界,人們稱之為粵北山區的水鹿。在四川,它的名字叫黑鹿。在雲南,人們也叫它馬鹿。聽說海南島的人還叫它水牛鹿。總之,除了湖南人叫它思香,它是各地公認的鹿。
這是壹個熱帶亞熱帶的鹿種,向南壹直分布到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最北的產地在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南部。臺灣島有壹個亞種。
黑鹿是大型鹿的壹種,身體強壯,比馴鹿高,與麋鹿相似。我家養的黑鹿,公的肩高可達1.25米至1.3米,體重可達200公斤以上。母鹿體型較小,體重約130至140斤。被毛壹般為深棕色,頸部和尾部顏色較深。頭發很粗很雜。雖然尾巴沒有真正的四象長,但還是比其他鹿長。雄鹿的角很厚,壹般長70-80厘米,厚17-8厘米,最長紀錄是1.25米,這種鹿的鹿角不如梅花鹿和馬鹿值錢,但比駝鹿和馴鹿好。曾經是我國西南各省的主要土特產,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收購。現在已被列入二類保護動物。
其他稀有鹿種:
如前所述,在中國生產的18鹿種中,有四五種是中國特有的。除了舉世聞名的麋鹿,另外兩個物種也很有名,分別是白唇鹿和黃麂。此外,還有幾個物種雖然不是中國特有的,但珍貴稀有,如海南島的坡鹿、西藏昌都的白鹿、西藏的壽鹿、新疆西部的天山馬鹿等。
白唇鹿:除了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送給斯裏蘭卡壹對(現存壹只)和20世紀80年代初送給尼泊爾壹對外,沒有其他國家見過這種中國特產的鹿。它的起源僅限於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地區,甘肅中部和東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它是高山地區的動物,壹般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山區,夏季甚至可以上升到5000米,活動於高山灌木或高山草甸。有著又厚又長的毛,不怕雪和寒冷,以山草和灌木的嫩枝葉為食。這是壹個非常頑強和苦澀的鹿種。
白唇鹿的主要特征,顧名思義,就是有壹個純白的下唇,壹直延伸到喉嚨上部和吻的兩端,所以也可以叫白唇鹿。在甘肅、青海等地,俗稱黃鹿或草鹿。白唇鹿的夏季毛呈棕黃色,與當地俗稱的綠鹿有明顯區別。這兩只鹿的鹿角也有明顯的不同。馬鹿茸的眉叉離二級叉很近,而白唇鹿角離二級叉很遠,二級叉特別長,主枝略扁。這些都不難區分。
在白唇鹿和馬鹿的產地相互重疊的地方,如四川西北部和甘肅祁連山北麓,發現了白唇鹿和馬鹿的自然雜交,產生了雜交後代。
近年來,青海、甘肅、四川的幾個養鹿場開始馴養白唇鹿,其中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養鹿場數量最多,達數百家。據統計,從1958年到1979年,* * *捕獲幼白唇鹿710只,馴養存活363只,存活率51.13%。此外,集體和個人也有分散飼養。據悉,現在可以進行放牧,不僅可以減少飼料費,節省勞動力,還有助於改變其野外習性,提高繁殖率。
在國家保護動物名錄中,只有三種鹿屬於第壹類,即白唇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梅花鹿:壹般來說,梅花鹿並不是什麽珍稀動物,因為這種鹿不僅在公園、動物園裏很容易看到,在國內很多養鹿場也大量飼養。但仍可歸類為稀有動物。
先說“簡”。這種鹿的鹿茸是各種鹿茸中最貴的,在藥材中被稱為“黃鹿茸”。此外,鹿皮、鹿肉、鹿鞭、鹿尾、鹿筋等。,也有很高的價值。所以它是壹種珍貴的動物。
其次是“稀疏”。雖然家養的梅花鹿很多,但是野生的特別少。不僅河北亞種和山西亞種的野生種已經滅絕多年,而且曾經數量豐富的華南和東北亞分布最廣、最豐富的物種現在也少之又少,未來岌岌可危。至於臺灣省亞種,在野外是否有是個問題。恐怕我們只能在動物園裏找到壹些。幸運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在四川最北部的若爾蓋和甘肅南部靠近四川邊境的叠部發現了梅花鹿的壹個新亞種,估計數量約為壹兩百只。他們經常生活在混交林或草地的邊緣,有時與牛壹起放牧,有時與蘇門羚和黑麂壹起休息。到目前為止,這個新亞種還沒有在世界上任何壹個動物園展出過,所以可以認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動物之壹。應該把保護僅存的野生梅花鹿作為重點。江西省彭澤縣桃紅嶺是江西省唯壹產梅花鹿的地方。據估計,這裏還剩下約100只華南亞種,現在已被定為梅花鹿自然保護區。
雖然梅花鹿的亞種很多,但在形態上差別不大,但在個體大小、毛色深淺、斑點數量和大小、背中線長度和明顯程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臺灣省亞種最小,肩高只有八九十厘米;東北亞種最大,肩高110 cm以上,體重120 kg以上。
坡鹿:“坡鹿”是海南島的俗稱,其分類學名稱為艾氏鹿,也叫梅氏叉鹿。* * *有三四個亞種。中國唯壹的產地是海南島。這裏的鹿是否是壹個單獨的亞種仍然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
坡鹿和梅花鹿差不多大,屬於中型鹿。肩高在105 ~ 110cm之間,體重在60 ~ 100kg之間。身上也有白點,背上有壹條黑色的中線。它的主要特點是特殊的角形,與梅花鹿甚至其他鹿都不壹樣。鹿的角有壹個很大的彎曲的眉叉,與後面彎曲的主枝相連,形成壹個角度很大的弧形。主校下面沒有分校。好像沒有二級分支和三級分支。實際上,分枝的位置更高,長到主枝的上端。因為眉叉特別發達,所以在外國作品中多稱為眉叉鹿。
解放前,鹿廣泛分布在海南島。好像島上除了北方至少有9個或者10個縣,還有相當壹部分鹿存活。解放初期估計有300多座。由於濫獵,到1979,只剩下邦溪,白沙縣,大川,東方縣,只剩下30多只。經過近幾年的大力宣傳和保護,情況明顯好轉。1983五月份的調查顯示,東方縣總數增加到80多個。經過壹年多的人工保護,生活在東方縣大田珍貴動物保護區的坡鹿已經逐漸習慣了與人親近。他們有的去村裏休息,有的不避諱過往的汽車和牛車。
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現在已經把麋鹿,包括海南島的鹿,列為壹級瀕危動物,希望給予最嚴格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