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是壹種生活的社會實踐,自古就有。中國是壹個古老的旅遊國家。很久以前,就有周穆王下西洋的記載。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雖然本意是追求人格的完美,但山川之美卻能讓仁者幸福。南北朝時,大山水畫家宗炳提出“山川以形媚道,仁者樂之”。從生機勃勃的美麗自然景觀中傳達出含蓄的“道”。雖然很玄乎,但畢竟認可了自然景觀的審美功能。宗炳明確提出了“放松精神”的理論,說聖賢縱情山水,忘歸。它的真正目的是什麽?宗炳說,“剩下的是什麽?它只是壹個神!“通過旅遊觀光,人們可以沖淡煩惱,心情舒暢,獲得情感上的愉悅。在宗炳看來,對山水的審美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感官享受上,更重要的是,它將躍居到認識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境界。他為我們勾勒了壹幅多麽鮮明而完美的中國旅遊審美圖式啊!
旅遊美學作為壹門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價值的新興學科,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的人)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它們的審美特征,更多地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風土人情,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層次的審美享受和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相壹致的原則。筆者認為,這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應該繼承和發揚。真實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實就不美!善是最高的目標和功利,是美的前提,惡則不美。美是在真善美基礎上的最佳感性表現。追求真善美的統壹,應該說是旅遊美學的重要特征之壹。
在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景觀建設中,人們不滿足於大自然的饋贈,依靠物質力量和智力,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工景觀,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微縮景觀卻在各地異軍突起。世界名城、民俗文化村、鬼文化等淪為宣傳封建迷信的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壹時的經濟利益,根本沒有美育可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們沒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信息。這種風不應該提倡!所有的好不壹定是完美的!杜甫創造的這些偽山水都不是真的,美無從談起。美的享受和美育不都失去了嗎?
美麗的風景只有在真善美的基礎上,以其令人愉悅的形象,才能吸引人的感官,喚起愉快的審美感受。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迷人的景色時,他不禁尖叫起舞...這就是黃山帶給霞客的強烈美感。旅遊的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和立體感的特點。只有旅遊能給人。
“美麗的城垛,富饒的山谷,坎坷的原野,玫瑰色的春天,金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老師嗎?”?(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走向自然,面對祖國美麗的河山,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今天,在長江三峽的懸崖上,仍然可以看到抗日將領“驅敵”的題詞。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容敵人的馬蹄蹂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回首半個世紀前,中華大地烽煙四起,我們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抵抗日本入侵,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功績!淞滬會戰,寶山溫德爾·迪金森會戰,羅店會戰,光四排就八百倉...今天,已經很難找到當年的遺跡了!筆者前幾天去浙江南北湖旅遊,南北湖位於杭州灣的澉浦附近。是當年日軍的登陸點。健忘的人不肯在這裏立個小石碑,寧願犧牲工作去造壹個不存在的譚仙成!蘇聯衛國戰爭後,所有的戰場遺址都建起了高大的紀念碑,無名英雄墓園裏燃燒的火把壹年四季不斷,鮮花和花圈壹年四季隨處可見。人們總是記得英雄們不朽的功績。然而,在我們腳下這片以抗戰聞名的土地上,我們卻找不到壹座紀念碑,壹座雕像,壹段描述文字!這麽真、善、美的旅遊資源被歷史的塵埃湮滅了,太可惜了!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應當按照真善美的原則謹慎對待。提高審美素質是各地旅遊部門決策者的壹項緊迫任務。
“中國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藝術,有著無限深邃的美麗景觀,等待著我們去俯視,去深挖,去綜合利用。羅丹有句名言,“美無處不在。對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是在喊旅遊資源差嗎?事實上,各地區有許多潛在的資源可以開發和利用。浙江鎮海的經歷值得註意。他們花費了數千萬開發和修復了許多現代反侵略戰爭的海防遺跡。讓歷史告訴未來吧!東南沿海壹個新的特色鮮明的旅遊景點即將建成。
在發展風景區旅遊時,我們必須牢記“按美的規律建設”的原則,具體地說,就是按景觀美學的規律辦事。其核心是保護自然美。我們應該小心處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關系。壹般來說,景區應該以景物的自然美為主,人工美可以豐富、充實、強化自然美,努力實現兩者的和諧結合。古代畫論對此曾有過非常精辟的論述:“山之身,是石之身。”樹是衣服,草是頭發,水是血液,雲煙是精神,陰霾是氣象,寺廟、村落、橋梁是裝飾品。“不要為了發展旅遊而炸山填谷,毀林斷流,破壞自然景觀!眾所周知,自然風光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壹旦被破壞,很難補償。如果黃山沒有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就不會是“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山”的世界級旅遊景區!
對於世界各地的旅遊飯店建築,應以建築美學、環境美學和景觀美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飯店建築的內外環境設計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的審視,特別是妥善處理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要以人(旅遊客人)為中心,協調好自然、人與建築的關系,從旅遊者的審美心理、思想觀念、文化需求等方面尊重人。尊重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統壹的意境營造。在這裏,我們仍然需要強調真善美統壹的基本美學原則。真理就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善,即實用性、效用性,引申為經濟效益。在實用性與經濟性相結合的前提下,努力把旅遊飯店建成美觀舒適、變化多樣、富有魅力的飯店,吸引中外賓客,使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當然,從建築造型、園林綠化到室內設計,都要精心設計。我們必須有中國特色和地方色彩以及時代精神。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不如讓遊客觀看藝術品。“那面有魚的彩陶盆,那古色古香的青銅器,那琳瑯滿目的漢代手工藝品,那美麗的北朝雕塑,那晉唐的龍蛇書法,那宋元無盡的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和作家屈原、陶謙、李白、杜甫和曹雪芹。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裏凝固、積澱,傳播、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感情、觀念、情感,常常讓人嘆息、流連。”(李澤厚《美的歷程》)燦爛的文化藝術是永恒美的人文景觀,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各地旅遊部門要充分利用和保護好這大量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讓文物古跡直接與遊客對話,維護好。為了更好地將各種藝術特征和風格特征引入該概念,旅遊美學家有必要對中國的繪畫、書法、雕塑、建築、青銅器和陶器進行深入研究,充分揭示其審美特征和時代風格。比如被世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何如此震撼?它的審美特征和審美價值是什麽?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生動地看到了時代精神的雄偉壯麗。秦俑的藝術特點是高度的寫實性和人物塑造的典型性,達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這是中國早期雕塑藝術的壹個共同特征,到西漢時期,霍去病墓前石雕在風格上轉向了寫意。手法更加精細。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古典雕塑藝術最重要的美學特征是紀念性、象征性和裝飾性。它不是單純為了觀賞需要而創作的,而是為了紀念某個歷史人物和事件,紀念某些成就和功勛的產物。“以物表誌”和“以物喻意”往往是通過壹些動物來表現人,象征某種觀念。人們不再滿足於忠實地模仿自然形態,而是采用裝飾手法來美化作品。
旅遊美學與藝術美學密切相關,繪畫美學、書法美學、音樂美學、建築美學都與旅遊美學密切相關。壹個有能力的遊客壹定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旅遊院校必須加強藝術鑒賞教學,壹切短視的做法都不合時宜。
如何提高旅遊工作者的自我審美素養和形象設計,也是旅遊美學中不可忽視和研究的課題。也是極其重要的壹個方面,因為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代表了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屬於社會美的範疇。我們必須切實註意這件事。
心靈美是壹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學家對美是善有很多看法。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宣稱“美、好的節奏與和諧都是源於心靈的智慧與善良”。亞裏士多德曾說“美是壹種善,它只是因為好而引起愉悅”。孔子也主張美善合壹。他說,“它是完美的,它也是好的”。它是社會生活中人與社會之間行為的道德規範。如果壹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符合壹定的道德規範,那就是善的,美的,否則就是醜的。具體來說,就是要愛國、誠信、真誠、熱情,不做有辱國家尊嚴和人格的事,做到“富貴不能淫、權位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內誠外和”,“外美內美”。遊客是美的使者,要註意自己的形象設計。他們的談吐、舉止、儀表、儀態、舉止都要符合美的要求。
中華民族歷史上素有“禮儀之邦”、“服飾王國”之稱,強調“溫柔”、“禮貌”。
“量體裁衣”和“短合身”創造了高度的服裝文明。關於外貌美,涉及到形體美、服裝美、發型美的有機結合。應該是身材勻稱,發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紋身和束腹的病態美。“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人的服裝之美要求得體、和諧、時尚、端莊、整潔。
語言美的基本要求是準確、簡潔、語氣愉悅、熱情、禮貌、有點幽默。
說到風韻之美,是更高層次的審美追求,不僅體現人的外貌,更包含人的內在品質;它不僅表現了人的外貌、舉止、儀表、風度,還表現了人的思想、精神、學識、修養、性格、氣質。所謂風韻之美,也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和內在高度統壹的綜合表現。我們說壹個人好,並不僅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結合內外來做出評價。總的來說,要堅定、莊重、優雅、自然。
古人雲“人只知修飾外表,不知修補本性”,也就是說,人們往往註重外表的修飾,而忽視內在修養的自我提升。這確實是人的通病。沒有人的內在美,外表再美也只能是表面的,根本不美。對於旅遊接待人員來說,不可能做到漂亮的服務和優質的文明服務。
我記得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壹個人的美不在於他的外表、衣服和發型,而在於他自己和他的內心。如果壹個人沒有內在美,我常常討厭他漂亮的外表。”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指出:“只有靈魂才能使壹個人高尚。假裝高尚卻沒有高尚之心的人,就像壹塊爛泥!”“人漂亮的時候不可愛,可愛的時候才漂亮!”真誠!思妍。
綜上所述,旅遊的確是壹項美好的事業。美學與旅遊壹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旅遊也離不開美學的指導。
旅遊學的神聖使命是告訴人們如何開發旅遊資源,按照美的規律建設和利用旅遊景觀,提供美的服務,增加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遊審美活動中感到愉快、神清氣爽,享受豐富的美,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