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面臨的問題:
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認知是混亂的,對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哪些知識,每天應該學多少,什麽時候復習最有效,如何只學沒有掌握的知識都是模糊的,無法準確。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掌握的東西還在花時間學習,沒有學到的東西不能及時復習,大量時間花在重復學習上,無效或低效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我國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太大了。周壹到周五平均每天不少於6節課,初三和初三基本沒有周末。此外,還有大量的考試和作業,給人的感覺是中國的學生普遍上課、考試、作業沒完沒了,導致學業負擔過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日韓美高中生學習意識和狀態比較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學生學習時間最長,課堂學習行為最活躍,不良學習行為最少,但對成績的滿意度最低。同時,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公布了“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對北京、上海、廣東的1995個家庭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顯示,三地學生平均每天學習時間為12小時,其中北京學生學習時間最長,為12.7小時。
在目前的國情和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由於升學壓力和家長的期望,教師的壓力太大;繁重的教學任務,大量的備課、備考、批改作業、輔導學生以及實施素質教育的難度,也造成了很多教師的身心疲憊。
在現有的學習和教學環境下,教師、學生、學校和家長無法同時對學習和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學生課內外的學習活動只能通過課堂測試、期中和期末考試來評價。然而,這種評估有三個主要缺點。第壹,考試不能涵蓋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識點;其次,由於評價的滯後性,無法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即時指導;第三,無法確切知道每個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點,哪些知識點還沒有掌握。
在現有的學習和教學環境下,學校無法同步、準確、詳盡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量化和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全程同步監控教師的教學,無法及時、動態地全面掌握和調整每門課程、每節課的整體情況。所以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控制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只能憑經驗模糊預測。這導致學校管理層不能及時對教育教學質量做出調整。
在現有的學習和教學環境下,課堂教學無法保證學習效果。千百年來,教育基本上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現有教育模式的壹個基本前提是,教師只能保證“教”,不能保證“學”。再好的老師也只能讓課堂教學變得簡單、引人入勝、知識性強。能否掌握所有學過的知識,並轉化為能力,需要學生課後大量復習。沒有科學有效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現有的課堂教學班級過大,平均壹個班50多個學生。老師的課堂教學只能按照全班的平均水平來教,導致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消化不了”。由於上課時間的限制,老師不可能回答所有學生的問題。不能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由於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存在城鄉差異、地區差異,優秀教師、優秀教學設施設備等優秀教學資源嚴重短缺,教學資源分布不均,導致教育不公平。
由於升學壓力大,家長期望高,學生學習效率低,教學活動不得不把重點放在掌握知識和考試上,導致素質教育雷聲大雨點小,難以落實。解決素質教育的壹個可行的、科學的辦法是,在解決學生考試和升學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縮短掌握知識的時間,加大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
學科發展還不平衡,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實!。很多學校不按照國家課時標準安排課程,非統壹的學科課程也經常被隨意擠占。很多學校都有兩套時間表,壹套是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安排的,所有課程都有,臨時用來迎接上級的檢查;壹套是學校日常實際操作課表,只安排考試科目。有些學校為了標榜自己是素質教育,開展所謂的社團活動。其實學校只要把音樂、形體、美體等課程全部開出來,比壹周只開壹次的社團活動好太多了,學生也不用擔心參加哪個社團活動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對北京、哈爾濱、石家莊、銀川、成都、Xi、南京、廣州等八個城市的義務教育階段家庭進行了調查,以了解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真實情況。調查顯示,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國城鎮家庭教育支出占撫養子女總支出的76.1%,占家庭總經濟收入的30.1%。全國婦聯對城鄉家庭的抽樣調查發現,子女教育費用、收入低、家庭疾病是家庭生活面臨的三大困難,其中“子女教育費用越來越高”已居家庭生活困難首位,影響家庭和諧幸福。從教育支出的總體水平來看,城鎮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年均支出為8754.4元。在接受調查的家庭中,36.6%的家庭每年在教育上的支出超過9000元,甚至有2.8%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超過3萬元。
基礎教育壹直是以升學考試為中心,側重於知識的掌握和應對升學考試的訓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壹個終身的考驗。雖然在目前來看,這是壹種相對公平的選拔,但也因為考試內容缺乏“重知識,輕實踐”,“重記憶,輕思維”,“重傳承,輕創新”,高度重視考試分數,過度的競爭心理,整個教育思想和環境變得急功近利。教育把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放在首位,更關註個體如何獲得滿足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忘卻了教育固有的教育功能,放棄或忘記了人文教育的固有目的,以尋求個體心靈的“自在自足”。
由於很多學校升學壓力的客觀存在,高考仍然是當前乃至今後很長壹段時間學校工作的重點,學校的壹切工作都是圍繞它來進行的。所以道德教育有淡化的趨勢。很多學校的德育往往缺乏系列性、深度和有效性的開展。學生有限的時間還是被壓縮在教室裏。雖然外界壹直鼓吹學習成績優秀,但其實成績是壓倒性的。這種教育培養了很多思想不健全的學生,將來會產生負面影響。
基礎教育把學生當成接受教育的機器,把教師當成傳授知識的工具,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和獨特性。基礎教育生產統壹課程、統壹要求、統壹組織形式、統壹教學水平的統壹教育產品。人的獨特性被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個性從根本上被忽視。強調知識,卻沒有以應有的人文關懷引導知識;強調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事實是它束縛了師生的自由;強調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占用了人的思想和活動的大量空間,使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發揮。這種教育壹方面造成了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心理壓力大,職業倦怠周期縮短;壹方面,學生越來越厭學。
縱觀中小學,我們會發現這樣壹個奇怪的現象:我們中小學生花在外語上的精力比花在語文上的多得多;許多外國的神話和故事為許多外國人民所熟知,但他們對中國的壹些傳統文化壹無所知。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被凍結、拋棄甚至毀滅。現在的孩子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好感漸行漸遠,變得淡漠,甚至消失。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悲哀,是壹個歷史時期壹個文明的不幸!看看當今國家“崇洋媚外”的現象。其實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近幾十年來壹直在關註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繁榮。
課堂教學基本上被考試牽著鼻子走,教師的教學思維被嚴重禁錮在壹個狹小的範圍內。備課就是找問題,編問題,課堂教學就是做,就是講課。學科知識本身的內涵和魅力往往被忽視。老師沒有時間充實自己,設計不出精彩的課,只好進壹步強化外在的紀律和制度,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陷入惡性循環。原本輕松美好的教學帶給師生的不是快樂,而是疲憊和厭倦。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其實學生和老師壹直在做壹件重復的事情:學習知識點,總結知識點,練習知識點。比如我們高中的時候,有同學把整個高中的化學知識點總結成壹個大圖,方便自己隨時查閱和復習。縱觀英語紅寶書,李永樂的考研數學,從壹到無窮大的物理等牛逼的書,都是大牛總結的各學科知識點的結晶。那麽,為什麽不把大家總結的這些知識點放到網上呢?是不是可以避免很多重復性的工作?
?試想壹下,如果壹個初中生能夠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有壹個整體的認知,他會立刻明白自己在哪裏,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對什麽感興趣,每個知識點都會有名師講解,那麽他就不會像我們以前那樣沮喪地學習了。
?某壹類別或學科的知識點會逐漸形成知識樹,從最初的基礎理論和原理,不斷演化發展出各種高級理論。對於那些跨學科或者多學科融合的地方,知識樹之間會建立壹個網格狀的關系。
?所有知識點上線後,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他們先學的東西,再學的東西,學過的東西,沒有設定的學習目標,都可以數字化定制。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推薦不同的學習路徑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當個性化學習成熟後,入學考試會逐漸改變,從以前的壹年壹度的統考變成半年壹次的考試。所有人員只要通過計算機端的初步筆試,即可報考。只要妳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初中的知識,無論是六年級的小學生,三年級的學生,還是想提高學習水平的成年人,都可以報考。考核方式將多樣化。復試時,有的學校喜歡招數學特別好的學生,有的學校更看重實踐能力和創造力。
?我們知識的頂端是什麽?最前沿的科技,目前只有科學家或者教授才會了解壹個行業或者壹個領域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和前言技術,而普通人可能不知道這些東西。這些序言與科技和大眾的聯系很窄。理由如下:1前言科學技術壹般只在壹些指定期刊上發表,往往收費,受眾少。2掌握壹門學科前言的科學技術,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比較高,普通人不願意每天花時間看論文。所以,如果我們定期收集各大期刊的前言技術,並歸類到相應的知識點中,那麽大眾只需要收集到自己需要的壹切,並有壹個簡要的介紹,那麽只需要在自己感興趣的點上花時間就可以了。此外,行業面臨的各種技術難題都可以抽象出來,劃分到各個前言技術的十大難題列表中,通過競賽來回答。全世界的人總比少數人更有可能去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可以調動正在學習、有創造力、喜歡挑戰的年輕人去選擇壹個問題並解決它!
?調動全社會的創造力,解決當前最前沿的科技問題
方案1,針對初中、高中、大學、成人教育,打造個性化在線學習評價體系,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自主高效學習。
方案二,大力發展社會科學活動,不僅要有科學競賽,還需要有壹套機構協助學生參與創新競賽,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和實踐能力,形成學習和運用科學的氛圍。
方案三,搭建工程問題和科學問題的挑戰平臺,將各行各業的問題抽象為相應的科學技術問題,提供相關領域的前沿技術進展和報告以及相關知識,讓喜歡挑戰的年輕人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相關機構與之合作,提供測試場地。獎勵優秀貢獻者。
方案四,針對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主要是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和創造力。當然,學術目標不可或缺,但教育方式需要改變,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知識。簡單來說,就是要探索教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在互動遊戲中,要把識字、音樂、繪畫、數字計算等學業目標的達成融入到互動活動中,讓他們學會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