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誰知道環境監測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誰知道環境監測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分類:社會民生> & gt其他社會話題

問題描述:

最好是文章,謝謝大家~!

分析:

加強環境管理是中國環境保護的三大政策之壹。環境保護事業開展20多年來,中國堅持以環境管理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排汙費、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等三項環境管理制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汙許可證、限期治理、汙染集中控制等五項新制度。 加強了環境監測等基礎能力建設,強化了環境現場監督管理,為中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環境監督管理在中國的跨世紀工程中發揮了更加突出的作用,如改善重點流域和區域的環境質量,控制汙染總量,控制“三河三湖兩區壹城壹海”,達到重點城市和工業汙染源的環境功能區標準,取締和關閉“十五”計劃。

排汙收費:有效促進企業汙染治理

1979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從法律上確立了排汙收費制度。國務院分別於1982和1988發布了《排汙費征收管理暫行辦法》和《汙染源治理專項資金有償使用暫行辦法》,對排汙費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確規定。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由6部環境保護法、2部環境保護法規、20余部部門規章和80余部地方規範性文件組成的排汙收費法律體系,為排汙收費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1998年底,全國* * *共向50余萬排汙單位征收38515億元,其中239.70億元用於補助治理,12.353億元用於補助環保事業發展。1998年全國排汙費4913萬元。

排汙費作為壹種經濟手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汙染治理,為環境保護籌集了必要的汙染治理資金。

“八五”期間,全國用於汙染治理的環保補助資金達74.96億元,安排汙染治理項目89430個,占同期全部汙染治理項目的6.902%。

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

在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1979《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由1986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國家計委、國家經委頒布《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1998國務院頒布《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86以來,國家制定頒布了50多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行政法規,組織編制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範。

1990以來,全國* * *審批建設項目約45萬個,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逐年上升。大中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執行率由191分別提高到56%和85.5%。

1998年全國完成18063項目環保驗收,國家環保總局從1995開始驗收128重大項目環保設施。嚴格管理促進了企業環保工作。據統計,1996-1997期間,全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投資240億元,占同期建設項目總投資的4.4%。

1997年全國投產16650“三同時”工程,“三同時”合格率91%。通過實施“以老帶新”和“總量控制”的原則,控制了老汙染,實現了“增產減汙”的目標。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延伸到各類開發區、鄉鎮企業、第三產業、外資企業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各省市普遍加強了餐飲娛樂服務環境保護管理,通過加強鄉鎮行業環境管理,“三同時”執行率由75%提高到89.5%。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資源開發建設項目逐漸納入環境管理的軌道。對礦產資源、水利、水電和農業用地的區域開發進行了環境影響評估。國家加強了對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黃淮海、塔裏木河、三江平原、黃河三角洲農業綜合開發等壹批重大工程的環境保護管理。

多年來,從事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評價和技術支持的專業隊伍逐步發展壯大。

國家環保局先後頒布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證書管理辦法》和《環境影響評價證書持有單位日常考核制度》。截至1997年底,國家環保局共舉辦各類環評技術培訓班57期,培訓7100余人,從1998開始實行環評人員持證上崗制度。

環境監測:能力和技術水平逐步提高。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國環保系統建設了壹支高素質的環境監測隊伍,各級環境監測站2223個,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環境監測網絡。環境監測人員35928人,占全國環保人員總數的42.4%。

國家環保局先後頒布了《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國家環保局關於加強環境監測的決定》、《水和廢水監測技術規範》、《汙染源監測技術要求》等壹系列技術法規,制定了相應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環境監測質量保障體系、環境監測站規範化管理體系、環境監測信息傳輸體系和環境監測報告體系。

1993年2月,國家環境保護局建立了國家環境監測網絡,有11210臺監測器。

近20年來,我國環境監測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逐步提高。目前,環保系統監測系統儀器原值約5.2億元,環保系統擁有5種大型儀器(原子吸收光譜法、離子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GC-MS在線)***1257臺,微型計算機885臺,監測車1449臺。

近20年來,環境監測的範圍和任務逐年增加。在全國環境質量監測網站中,173個站開展了大氣監測,170個站開展了地表水監測,169個站開展了噪聲監測,30個站開展了海水水質監測,127個站開展了生物監測。全國各級監測站每年上報有效監測數據約3000萬條。

1980以來,為了摸清我國的基本情況,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制定符合國情的環境管理措施,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多次大規模的全國環境調查。其中有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調查、全國主要糧食中有機氯農藥調查、全國工業汙染源調查、全國重點控制的3000家、6000家、9000家汙染企業名單。編制了第六個五年計劃、第七個五年計劃、第八個五年計劃和第九個五年計劃的國家環境監測計劃。為配合長江三峽截流工程和流域汙染治理工作,國家環保局還組織開展了長江和三峽庫區水質同步監測、淮河水質同步監測和淮河、太湖汙染控制標準監測,完成了中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規劃和研究。多年來,為中國環境保護提供了近6543.8+0億次決策數據。為環境管理決策和環境執法提供科學依據。

為提高環境監測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全國環境監測技術委員會於2月成立,1989。1990開展了全國市縣兩級優質環境監測實驗室評價和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網上考核。1992開始了環境監測站的計量認證工作,使監測站的建設和管理走上了規範化管理的軌道。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行政區域、行業部門和環境區域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管理體系。

環境監管:加強治理,提高設施正常運轉率

1993-1995全國人大環資委、國務院環資委連續三年開展環境執法大檢查。王丙乾、宋健、曲、、等領導親自帶隊,派出23個執法檢查組,檢查了23個省(市、自治區)。各地還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執法檢查活動。1997至1998,國家環保總局、監察部連續兩年組織開展落實《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聯合執法檢查。檢查了27個省(市、區)及其下屬47個市、45個縣、8個鄉鎮的各級群眾和272家企業。

按照《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關於取締關閉“十五小”的要求,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取締關閉“十五小”工作。截至去年底,被取締或關停的“十五小”有65244所,占總數的87.25%。除雲南、貴州、新疆經國務院批準延期外,關閉率分別為87%、76%、85%,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達到100%。全國“十五”取締關停,年減少廢水排放量19.7%噸,減少廢氣排放量423億立方米,減少固體廢物排放量81.24萬噸。

1997以來,重點流域環境現場監測管理不斷加強,淮河流域四省環保部門及其環境監理機構對汙染企業進行了19844現場監督檢查。1999上半年,淮河流域廢水日排放量100噸以上的工業企業上升到1105家。太湖流域上海、江蘇、浙江三省環保部門和環境監理機構對日排放廢水6543.8+000噸或COD 30公斤的排汙單位進行現場監督檢查。雲南省環保廳也加強了對滇池流域排汙單位的現場監督檢查。

由於各級環保部門不斷加強環境領域的監督執法,汙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率逐年提高,從1992年的88.6%提高到1998年的92.6%,有效遏制了排汙單位閑置或擅自拆除設施的現象;大中型項目“三同時”執行率達到100%;其他系統也逐漸得到加強。

1999 1月,黃河小浪底河段汙染嚴重,引起國務院高度重視和全社會廣泛關註。陜西、河南、山西三省環保局按照國家統壹部署,及時采取措施。三省共出動環保執法監察人員1200余人,取締關停“十五小”100余所。到2月底,1999,黃河幹流水質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今年上半年,監督管理部門共查處群眾和新聞單位反映的汙染事故、糾紛和熱點問題38起。同時也有效指導了重慶和遼寧兩起汙染泄漏事故的應急處理,避免了汙染損害。

經過壹線執法,環保執法隊伍已基本建立,形成了省、地(市)、縣、鄉鎮(街道)四級網絡。全國共有省、市、縣、鄉四級環境監理機構7714個。

制度建設得到加強。在環境監理工作試點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環境監理工作體系逐步形成。先後頒布了《環境監理暫行辦法》、《環境監理工作制度和程序》、《環境監理人員行為規範》、《環境監理報告制度》和《環境監理政務公開制度》。

團隊管理取得了壹定的成效。通過改進執法標誌、統壹執法證件、加強隊伍培訓等措施,環境監察隊伍素質逐年提高,湧現出劉新民、沈陽環監大隊等壹批先進單位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