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孔子詩詞,易易①,論性情。
2.人民的父母,孩子的羔羊,從政,尊老愛幼,容石成。
3.周易,仲宮,橫線,彭祖。
4.收集的歌曲,、的毀屋、和龔治(②)、柬王泊旱、內憂、相互關系之道和的陳。
5.從內而建,包和的勸諫,紀庚子問孔子,顧城的父親,君子之禮,弟子之問,三德,鬼神之智,把老師和成功人士融為壹體。
6.爭公瘧,孔子見紀、成,申靈王,壽,和,申子龔玥劍,雍曰和天子劍周。
7.王之郎,哀鄭子之族,何以君之自在,物流形而亡明。
子路餓了,顏淵問孔子,當壹個國王成為壹個國家,命運,王駒,記錄是話,當壹個皇帝將崛起,宋麗,藍夫,和日古。備註:①“茍異”中的“茍異”壹詞,最初是從人才那裏學來的。換成“李”,下同。②《王召毀室·王召與龔之邊》原為《從月亮到獵鷹》。因為沒有對應的字,所以用“衛”代替,下同。第八卷即將出版,內容由蒲茂佐提供。
9.壹次城濮之行換來壹個王(甲、乙),沈燧換來壹個靈王,陳宮執政兵者,執政王天下(五篇),國人不掂,史問大師,神書。關於孔子的詩,考證馬承元的解釋。存簡29篇,完成簡1篇,約1006字。內容可分為四類:第壹類看不到批評詩的具體內容,只介紹頌、雅、瀟雅、國風。第二類是討論每首詩的具體內容,通常是壹組固定的詩,然後經過多次討論或討論。第三類是簡牘,最後壹部分叫“國風”。第四類是單篇散文屬於“國風”和“雅化”,“國風”和“瀟雅”並存。
《孔子詩論》在字體、長短、簡括等方面與子羔、呂邦荒壹致,主辦者認為三者有差異,故校勘前後出版《孔子詩論》。
陳佩芬詮釋《儀禮》考。存簡24篇,完成簡8篇,計978字。其中,重復文本有10個單詞,組合文本有8個單詞。簡的隨筆都寫在壹面,書是竹黃的。成品簡長54.3厘米,寫滿簡筆,兩端無空白,結構略長,筆畫較粗,橫豎線條對稱。簡文中有章符、重復符、組合符,結構嚴謹。全文以“子曰”開始,以章末墨釘結束。全文共23章。
論性情,溥懋左釋考辨。可按文意整理的竹簡40枚,已完成的竹簡7枚,破損嚴重的竹簡5枚,編號1256。簡長57厘米,是第壹批收購中最長的竹書。文筆工整嚴謹,字間距均勻。還有周易和橫線,應該是同壹個人寫的。
隨筆與郭店竹簡中的“性裝”基本相同。人民的父母,溥懋左釋考辨。***14簡,397字,基本完整,保存完好。沒有題目,由主辦方根據短文的主題來命名。內容大致見於《禮記》、《孔子遊手好閑》、《孔子家語論禮》,是孔子與夏紫之間關於“五到”、“三無”和所謂“五升”的問題,對理解儒家道德有重要參考價值,也有助於厘清《禮記》和《家語》的面貌。
馬承元詮釋考。***14簡,395字,無完整簡。第五枚竹簡背面有銘文,內容是孔子答堯,舜退位,禹、齊、後稷依次為帝,與戴武帝德、帝姬中的五帝制有所不同,但關於這五帝的故事卻和往常壹樣。
魯邦大旱,馬承元釋考。* * *長短信6個,還剩208個字。內容描述了魯哀公就魯邦大旱壹事向孔子求教,孔子以祭拜的方式回答提問無用,以及孔子與子貢關於此事對百姓影響的討論。
在《政治學》(A和B)中,對張廣玉的解釋進行了考證。竹簡按長度分為兩部分。A中有18張紙條,有519個字;B章6篇竹簡,140字。提出政治家應致力於“固五德,固三誓,除十怨”,並作了具體的說明,可與《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的相關表述相互參照,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新材料。
陳佩芬對“舊人”的詮釋考辨。簡4篇,158字。沒有標題,主辦方根據第壹句話的內容命名。四枚竹簡無壹可續讀,缺片數無法估計。內容大致是對君主衰老到死和王子朝見過程中的禮儀規範的描述。
容、李陵詮釋考。有壹個題目,* * *保存了53塊殘缺的竹簡,約2200字。內容是關於古代帝王的傳說,分為七個部分:第壹部分講容等21個最老的帝王;第二部分論述帝堯之前的高辛家族。第三部分談帝堯;第四部分談舜帝;第五部分講述於霞;第六部分談商湯;第七部分是關於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章談及於芬的九州,其國名與《尚書·龔宇》等書中不同。平的《九州》,其名聞所未聞,漢儒無法詳述,本文可補。左樸茂整理註釋的《易經》。***竹簡58枚,涉及34卦,1806字,是三批公布的竹簡中最大的壹批。這是21世紀初發現的最早的《周易》文本。成品簡牘長44厘米,有三根繩子,每張簡牘寫有44個字左右。書風工整嚴謹,字間距相等。竹簡中的六種紅黑標,在歷史文獻中尚屬首次。這些標簽反映了陰陽轉化和互為因果的易學理論。
鐘公,李編譯註釋。戰國遺書,***竹簡28件。仲弓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把他比作“耕者有其田”,稱他為“有德之徒”之壹。全文以問答的形式。
《恒弦》,李玲校註。***13竹簡,戰國時期的壹部佚文道學著作,自始至終都是壹部完整的道學著作。497字,長39.5厘米。三條編織繩,和《周易》壹個風格,應該是同壹個人寫的。第三簡背面有題“橫縣”。
“恒先”指的是永恒創造的“道”,自然而生,獨立不變,沒有繞來繞去的危險。
彭祖,李玲校註。戰國時期道教佚書,8簡。彭祖,又名彭鏗。因為住在彭城,所以叫彭祖。彭祖是古代傳說中的壽星。楚竹書對彭祖的記載表明,戰國時期就有彭祖的傳說。歌集,考證馬承元的演繹。救6簡,傷害太大。最長簡為56.1 cm。內容為“公、商、鄭、虞”四譽及其歌名,尚未查到“焦”之譽。
史燚馬承元詮釋考。有兩件作品沒有標題。
王召毀室、王召與龔之邊——陳佩芬詮釋考。***10簡,***388字。都是壹面用竹黃書寫,字體工整,間距均勻。內容由《毀室》和《與龔·》兩篇文章組成。《摧毀趙浩棋的房間》描述了趙浩棋新宮殿完工後,宮殿被摧毀,因為哀悼者抱怨他們的親人被埋在新宮殿下面。《王召與龔之邊》的內容很不完整,無法通讀。簡單地說,因為尹達的話,王召沒有先看到它,然後他看到了龔誌邊。
柬埔寨國王溺死於旱災,溥懋左釋考辨。23篇共601字。竹簡兩端齊平,長24厘米,字體舒展,做工細致,間距緊密。竹簡無標題,組織者以全文第壹句為題。柬埔寨國王是楚簡王,簡短的文章記錄了楚建王和他的同事們面對國王的疾病和國家嚴重幹旱的無奈。它涉及到軍事、官制、醫學、氣象、宗教等各個方面,不應該是儒家的專屬。
"內心的負罪感",李詮釋考。***10片竹簡,4片竹簡,長44.2厘米。第壹個簡背誦了原問題。《大戴笠》中記載的內容大多與曾子的孝道有關。在“君臣父子弟之道”上,壹切都是自己說了算,不管人;並以《君子之言》探討孝子報效父母之道,認為這與《禮記》有關。
張廣玉對“項邦之道”的詮釋考辨。還剩4枚竹簡,***107字,原作無標題。主辦方在最後的竹簡中用孔子和子貢回答了問題,涉及到了為國之道,因為他們的名篇。
陳與李陵詮釋考。***45張簡牘,其內容記載於魯莊公與之問。前12篇政論,後33篇兵論,題名《陳》,應歸為軍事家。陳佩芬對“建築在競爭之上”的詮釋考辨。***10簡,簡長42.8到43.3厘米。書很整齊,間距基本壹致。第壹個Jane後面有壹個問題。錄下與包、的對話,勸誡桓公做先王之法,善待百姓。
包諫陳佩芬釋考。***9簡,***340字,簡長40.4至43.2厘米。書很整齊,間距也壹樣。有壹個題目,內容也是包和直接勸桓公吸取夏商周盛世的原因,警惕豎雕和夷雅。
《紀庚子問孔子》,溥懋左釋考證,***竹簡23枚,長38厘米。沒有標題,主辦方根據文章第壹句話命名。它記錄了嵇康子用錢歡迎孔子回到魯。整篇文章以問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對治理國家、振興魯的看法。
顧城家父,考證李對的詮釋。殘缺和完整簡為***10簡,完整簡長44.2 cm。原本無題,主辦方根據文章前四個字命名。內容與春秋中期晉國的三座城堡有關,描述了它們在晉厲公見惡後的所作所為。
君子為禮,張廣玉詮釋考辨。***41簡,完成簡54.1至54.4厘米。內容是孔子弟子和孔子之間的問答。
弟子問,張廣玉釋考。***25簡。內容是孔子弟子和孔子之間的問答。
三德考辨與李陵詮釋。不完全簡和完全簡***22簡。原文沒有題目,主辦方補充。簡文內容講了很多天地與刑事道德的關系。
曹對“鬼鬼之智,師道之和,成功之家”的詮釋研究。***8簡,成品簡長53 cm。《鬼鬼之明》中沒有書名,組織者根據短文主題將其命名為墨子佚文,與《明》和《無名鬼》的問題有關。《把教師融入成功家庭》這本書沒有書名,主辦方是根據文章的第壹個編號來命名的。講述古老傳說的故事。競爭性男性瘧疾。原標題位於第二簡背面。本文共剩下13枚簡牘,共489字,其中兩聯壹重。10例是共軛的。綴合後推斷完整竹簡兩端平齊,寫滿文字,原長應為55厘米左右,有三根繩子。齊國的君主齊景公在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這篇短文記錄了齊景公重病在朝廷引起的激烈爭論。老臣直接向進諫,讓朱、史等大夫免、裁、受。這些簡文為研究齊的歷史、宗教、哲學、醫學、治國方略以及《晏子春秋》的成書年代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孔子遇紀》,由蒲茂祚編譯註釋。標題用的是全文第壹句,沒有標題。***27簡,共554字,包括6組短文。在流通過程中破損嚴重,保存的簡牘也不完整。根據竹簡現狀可以得知,原竹簡兩端平齊,長約54.6厘米,用三根繩子編織而成。這篇文章是壹篇重要的儒家佚文。全文以對話的形式記錄了孔子與紀的討論。時間大約是從公元前505年(魯五年)到前496年(十四年)的10年。文末附有嵇與孔子的相關年份。
《莊王沈澄陳宮靈王》,陳佩芬編註。這***9張竹簡由兩部分組成,即莊王和沈王陳宮。上壹章“汪壯成”的第壹句和後壹章“沈工陳陵王”的第壹句在第四枚竹簡上,各章之間用墨釘分開。“汪壯承天”有三個半簡化版,長約33米。都是簡化的,有兩根繩子。***93字。第壹簡背面有壹篇文章:“莊王成就”。本文記錄了汪壯與重臣子可的對話。討論的焦點是楚國之後的人如何維持自己的霸權。《沈工陳陵王》短五篇半,無題無書。全篇117字,完整的歷史記錄。據記載,王子回來與沈工爭奪王位,結果,沈工願意為國王服務。
《王萍問鄭壽》,陳佩芬編譯註釋。這* * *七張竹簡都是完整的,沒有原題。竹簡長度約33厘米,有兩根繩子。丟書,***173字。記載楚平王因國災敗亡而問鄭壽。鄭壽和平王發生了關系,鄭壽告訴他,他病了,什麽事都沒做對。
王萍與王梓木,陳佩芬編輯註釋。這* * *五張紙條全是完整的,沒有標題。紙條的長度是33厘米,有兩條繩子。遺失的書籍。記載楚平王命穆太子為城父。相關事跡還見於《史記·楚世家》和《左公十九年》。
李編註的《神子簡》。此***6簡,第三簡背面有題,“申子言”,簡長32厘米,有兩根繩子。亦舒,***128字,第二篇。本文提出了“勤儉持家,剛強篤定”和“均攤廣施”的思想。申子,即申導(約395- 315),戰國時趙人。他曾在齊國夏姬龔雪講學,享有很高的聲譽。
由編註的《用嶽》。這個***20簡沒有頭銜。遺失的書籍。文章從“人民的誕生”入手,多談民生和國家大事。文章中有很多警世之言,如“唇亡齒寒”、“被人迷”等,強調了謹慎的重要性。每次在文章的小節之間看到葉韻,對研究楚方言音韻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兩本書,甲和乙,是由曹編纂和註釋的。壹個完整,***13簡,全篇407字。B 11簡。《天子所建之國》共分兩章,每壹章都標有章號。儒家文獻主要是關於禮制的,有些內容可以在大岱和戴孝的《禮記》中找到。從其內容和篇章結構分析,屬於《禮記雜記》,為先秦時期的禮學研究提供了資料。也有助於理解和研究荀子的思想及其學術傳播。吳健王郎陳佩芬詮釋考。存15簡,原無標題。整篇文章以問答的形式,描述了老師仍然告訴吳王使用丹書,吳王自己鑄碑文退出的事實。內容與《戴劍郎》壹章壹致。
陳佩芬解讀鄭子家喪。有兩本書,A和B,各有7個字母,沒有書名。整篇文章描述了鄭子家的葬禮。楚以子嗣家顛覆天下為由,出兵包圍鄭。晉人救了鄭,在梁唐作戰,晉人大敗。其相關內容可與《左傳》和《史記》相互參照。
“君主為什麽要逍遙自在?”、溥懋左釋考辨。有兩本書,A和B,各有9個字母,沒有書名。全篇描寫範丞因愛玉而諫王。今天的話題是範丞的醒世之言。
曹對“物流在何處形成”的詮釋考辨。在有A和B的兩份拷貝的情況下,A保存30張紙條,B保存22張紙條。《物流形式在哪裏》是原題,書在A版第三簡的背面。全篇以“提問”二字開頭,有問無答,“天地山川”、“人事”,層次分明,結構嚴密。它的體裁和性質與屈原的代表作《田文》非常相似。
吳明與曹詮釋考。保存九張紙條。《五明》為原題,書中有三簡背誦。整篇文章大致可分為兩章:第壹章描述吳王率軍北上至陳國境內,引起晉國恐慌,晉軍派出使節與吳國談判,最終使吳軍離開陳國;第二章是吳王派他的副官向周天子告老的說法,大致與傳世書《國語·吳語》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