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
現有車站24座:林口、白楊、奎山、洗馬山、馬山、青龍、蘭陵、滴道、績溪、雞東、東海、永安鄉、黑臺、連珠山、密山、培德、興凱、楊剛、開北、衛星、虎林、迎春、東方紅。
歷史
林口-密山段:
1934年,日本當局開始修建“胡林鐵路”,西起林口站,東至烏蘇裏江上的湖頭,全長335.7公裏。以密山為界,分為密林和密虎兩段。
林口至密山鐵路第壹標段設計長度為172.2 km。調查時間為10月9日至3月25日,1934+65438。5月1934四個工區開工,9月1935,31土建完工。4月22日林口至密山鋪軌,1935。7月底鋪軌到雞西1935,9月鋪軌到密山站11,65435。1935 65438+2月15試運行,1936 7月1正式運行。雞西產的煤通過林口、牡丹江運出去。
1939年4月,雞西至密山復線開始施工,1941年9月,西吉西站至密山站復線竣工,1942年3月運營。1945,雞西站至密山站復線拆除,僅保留雞西站至西吉西站4.1 km復線。
9月,1946,臨密線恢復運營,牡丹江鐵路局在集寧縣設立派出機構——績溪鐵路辦公室,協調指揮各站運輸生產。
1959年6月,林口站至滴道站66.6公裏復線開工建設。工程未完工,1961年6月停拆。
9月,1964,平陽站改為冀東站。
9月,1980,雞西鐵路地區運輸生產指揮部成立。到1985,有三個二級站(雞西西站、西吉西站、橫山站)、六個段(機、車、電、工、車、房)、1水電工區、四個鐵路公安派出所、兩個兒童中學、三個兒童小學、65438。
1985根據哈爾濱鐵路局消息,臨密鐵路復線施工。1992建成通車。
密山-東方紅段:
1934年,日滿當局開始修建“胡林鐵路”,西起土家鐵路林口站,東至烏蘇裏江上的湖頭鎮,全長335.7公裏。以密山為界,分為森林茂密和老虎茂密兩個地段。
林口至密山鐵路第壹標段於9月1935+01日鋪設至密山站。米虎線第二標段長164.9公裏,測量於1935+0完成。2月中旬,1935,邊設計邊施工。2月1936從密山站鋪至虎頭,2月1936、10、31投入臨時運營。1937 65438+2月1正式投入運營。1945年9月,解放東北的蘇軍拆除了米虎鐵路,裝備物資運回蘇聯。
1958年,十萬復員鐵道兵開發北大荒。為解決交通問題,東北農墾總局決定利用日滿時期米虎鐵路原有路基,於7月1958開始修復密山站至虎林鎮鐵路。密山至虎林鎮鐵路通車後,虎林鎮至虎頭鎮的老鐵路繼續改建,沿線橋涵已接近完工。此時考慮到農墾和林業的生產布局,放棄了虎林鎮至虎頭鎮的65公裏東線方案,改虎林鎮至迎春鎮854農場的37公裏北線方案。1959年初,正式開通至迎春鎮。
1960年開始修建迎春至東方紅(有東方紅林業局)33公裏鐵路。因為大部分線路都要經過沼澤地,工程艱巨。1960年底,路基土方施工完成。1961年開始鋪軌,1962年5月正式通車至東方紅。
由於這條鐵路起於密山站,止於東方紅站,所以叫米東線。
從1963到1966,由於東方紅站空間狹小,東方紅林業局的局和木材場開始向南搬遷到小清河。1966 65438+10月,小清河乘降站更名為東方紅站,原東方紅站更名為林東站。同年,小清河至東方紅站的鐵路被拆除。
9月1965日,米虎鐵路移交哈爾濱鐵路局。此後被列入鐵道部大中修計劃,並以每年20公裏的速度提高線路標準,達到國鐵三級。1969 3月1移交牡丹江鐵路分局管轄。到1975,米虎線允許運行速度提高到50公裏/小時,滬東線允許運行速度提高到45公裏/小時..這個限速壹直延續到現在。
日本滿清時期修建的虎林至虎頭鐵路,至今沒有重修。當時這壹段有7個車站:黑嘴分站(現虎林鎮)、仙鶴站、清河站、水科站、月牙站、萬達站、虎林站(現虎頭鎮)。
更多關於鐵路支線的規格以及全國各地區鐵路施工企業資質的信息,可以登錄施工網絡設計鏈接進行查詢。
更多建築行業獨家資訊,請實時關註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