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論竹笛的起源與發展

論竹笛的起源與發展

竹笛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演奏樂器。根據《新中國的考古發展與研究》壹文,可以了解其悠久的歷史。在浙江博物館出土的文物中,有壹孔、二孔、三孔甚至六孔的浙江簡牘骨笛。它的管狀形狀與流行的吹口和竹笛非常相似,大約有7000年的歷史。

近年來,在河南舞陽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壹種非常罕見的賈湖骨笛,有七孔,能演奏音階,距今約9000年。這是目前中國考古學家發現的最早的樂器。

根據林克仁先生的《中國小迪》壹書記載,在黃河流域的甘肅永靖彭盛之太新店文化遺址和江蘇吳江梅艷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骨笛,與當代長笛大師於訓法發明的吹口相似。在湖北省睢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兩只戰國早期(公元前433年)的笛子。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發現兩支笛子。廣西桂縣蘿蔔灣壹號墓發現壹支笛子(漢初)。在新疆巴楚庫孜薩出土的文物中,又發現了壹件南北朝時期的骨笛殘片。

在原始時代,先民使用的骨笛和哨笛主要是用動物骨頭制成的;但《史記》記載:“黃帝使淩倫在昆西伐竹,聲如馮明。”確定竹笛制作的時代是中國社會的殷商時期。

竹笛的文化標誌和歷史演變向世人證明,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管樂器,是世界樂器史上最古老的管樂器,是世界笛子樂器的鼻祖。竹笛上的風霜雨雪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與宇宙中的自然現象、地理現象、人文現象、社會現象、物理、數學、設計、美學、聲學、哲學、歷史、琴棋書畫等科學領域有關,藝術門類有機地共同敷衍、促進、聯系、演變、提高。歷代文人墨客為竹笛寫下了許多精美的詩篇。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春夜洛杉磯聞笛》。“誰於棣在黑暗中飛翔,撒入洛杉機的春風?誰能不想念自己的家鄉呢?”竹笛多以苦竹、紫竹、斑竹、鳳眼蓮、玉屏竹等優質竹材為原料,經制笛者加工成笛子。竹笛是壹種開放式樂器。與國外笛子樂器的區別是“振膜振動”,即在竹笛的振膜孔上貼壹個振膜。笛聲清脆、明亮、甜美,充滿了中國民樂色彩和濃郁的家鄉氣息,這是任何管弦樂樂器和現代電子聲樂都不具備的特點。

根據竹子粗細和性能的不同,笛子主要分為“棒笛”和“曲笛”兩大類。(現在竹笛發展出了低音笛等。)梆笛管身短,管徑細,發音高亢明亮,適合演奏歡快、清亮、奔放的曲調。過去因是梆子戲等戲曲的伴奏樂器而得名。而曲笛則管長、管徑粗,濃郁香甜,適合江南絲竹風格的演奏。在過去,它主要用於昆曲和其他音樂的伴奏,因此得名。

解放後,竹笛這種古老的吹奏樂器,伴隨著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豪邁熱情,古韻合奏賦予了時代新的聲音。1953年,壹位綽號“吹天”的民間藝人第壹次參加xx民族民間樂舞展演,用他的竹笛成功開啟了長笛獨奏,演奏了長笛獨奏《喜迎》,精湛的演技在京城引起轟動,傳遍全國。從此,竹笛以獨奏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不僅鼓舞了笛子界的同仁,也為竹笛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位“吹天”的是中國已故最偉大的長笛演奏家、北方大師馮子存先生(1904-1987)。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其他藝術門類壹樣,竹笛樂器從廣袤的土壤和廣大的人民群眾中汲取各種藝術養分,不斷豐富自己的魅力。建國50多年來,竹笛界的老、中、青藝術家們的演奏技術逐漸成熟,技法不斷創新,風格流派不斷湧現並逐漸形成。

竹笛的流派主要分為北派和南派。

北派的笛子風格講究剛勁和力度,氣息強調腹部的爆發力。常用吐音(單吐、雙吐、三吐)、花舌、疊音、歷音、抹音等技巧來豐富音樂,代表作品《喜迎》。

南派笛子風格典雅華麗,常運用顫音、折音、給音、拍子等指法打磨旋律,代表作品《鷓鴣飛》。

除了南、北兩大流派外,世界公認的竹笛流派有先生創立的劉森學派(簡稱劉學派)、浙江學派和俞訓法先生創立的俞學派。

樂器科研:70年代,我國民族樂器制造業、制造技術和制造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壹些致力於竹笛改進的專家學者意見不壹,他們發揮聰明才智,集思廣益,為改進竹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縱觀竹笛的改進措施,有三個方面:壹是增加音孔,擴大音域;二是加鍵解決半音問題,達到十二平均律,如蔡敬民改進的帶鍵新竹笛;三是尋找新的制笛材料,如膠木、塑料、玉石、玻璃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