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2016中國的中產階級有多少人?

2016中國的中產階級有多少人?

如果中國真的有名副其實的中產階級,中國有多少中產階級?誰構成了中國的中產階級?

2002年5月至7月,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在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廣東、四川、甘肅、遼寧等8個省(直轄市)以大、中、小城市的3997戶家庭為有效樣本家庭,進行了全國首次城市家庭財產調查。調查結果截至2002年6月底,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財產價值為22.83萬元。考慮到這是每戶的財產總值,已經是壹個驚人的數字了。因此,報道壹經發表,便引發諸多質疑。然而,壹個更驚人的數字出現在北京市統計局的公告中。北京城市居民平均財產達到47.5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22.83萬元高出1倍多。這個數字壹公布,輿論壹片嘩然。

我們不想討論統計局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我們可以通過另壹種方式來衡量中國有多少中產階級。2003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壹份統計報告。截至2003年2月底,中國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已超過10萬億元,達到10.03萬億元。另壹組在社會上頗具傳奇色彩的數據是,51%的國內居民儲蓄存款集中在20%的少數富裕個人和家庭手中。換句話說,這意味著20%的富裕個人和家庭擁有中國65,438+00萬億家庭儲蓄存款的壹半以上。為了計算方便,如果把每壹個儲蓄賬戶都看成壹個家庭,每個家庭的人數按標準三人計算,中國6543.8+03億人口可以劃分為4.3億個家庭,其中20%,也就是不到9000萬個家庭,擁有國內6543.8+00萬億居民儲蓄存款的5萬多億,平均每個家庭近6萬元。我們還可以看另壹組數據。據報道,到2002年底,北京有90多萬輛私家車。如果假設每輛私家車背後都有壹個“中產階級”,那麽北京的中產階級人數超過90萬。如果全國各省市都達到北京的水平,全國將有近3000萬人的中產階級。另外,據說中國有1000個億萬富翁,300萬個百萬富翁。如果這種說法是可靠的,很難相信壹些“專家”願意宣傳中國目前中產階級超過2億。事實上,我們認為中國擁有3000萬人左右的中產階級,這是壹個相對可靠的數字。

我們這裏說的中產階級是“高標準”的中產階級,即在經濟上,人均年收入達到1到5萬美元。中國的中產階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的少數城市,這是事實。只有這樣的收入,才能在這些地方買得起壹套像樣的“中產標準”商品房,滿足中產階級至少有壹套房子,大部分有壹輛車的隱性標準。

資產超過80萬億,財富來源多樣。

根據該報告,中國的私人財富正在迅速增長。2012年末,全國可投資資產總額約為83.1萬億元,較2011增加13.7%。過去兩年,中國的大眾富裕階層迅速增長。2010,這個群體的人數達到了794萬,201026萬。按照近幾年的個人資產增速,這個群體到2013年底將達到1202萬。這個群體持有的私人財富也在快速增加,他們的人均可投資資產約為654.38+0.33萬元。

這個群體的財富來源基本是工資或企業分紅,也有壹部分來自企業、房地產投資、股市投資。42.3%的富裕人群擁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財富來源。不超過40%的女性將夫妻共同擁有的財產作為自己的財富來源,可見富裕女性階層的資產具有高度獨立性。壹直以來作為投資主要渠道的房地產投資和股市投資作為利潤來源也占了很大比重,分別為18.8%和16.3%。在有了壹定的經濟基礎後,這個群體更加註重精神上的愉悅和生活質量。他們熱愛假期旅行,註重身體健康,在運動健身上花費大量時間。他們還對收藏品感興趣,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同時把收藏作為投資方式之壹。

60後70後,80%的成年人不想移民。

大眾富裕階層的主體人群是60後和70後,70後占總人數的30%以上,這些人通過壹定的社會積累成為大眾富裕階層的中堅力量。80後正處於職業發展的高速成長期,其比例不容小覷。數據顯示,這部分人群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超過2/3。由此,他們的整體形象可以概括為壹群文化基礎較高的中青年。男性在總數上以不到10%的優勢略勝女性,性別差距不明顯。

基本成分

根據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的調查,2014年國內城鎮居民收入標準呈現出階梯分布的特點。

有壹種說法,當代中國社會最富有的10人是:1,民營企業家和個體戶;2、國有企業承包或租賃經營者;3.股市上的成功人士;4.外資企業高級員工;5.有技術發明的專利人員;6.娛樂界和體育界的明星;7.CEO壹些新經濟的例子;8.壹些律師、經紀人和廣告商;9.部分海歸;10,部分學者專家。這壹說法與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的調查基本壹致,也從另壹個側面證明了這壹“民間傳說”的可靠性。中國最大數量的中產階級應該來自上述10人口。其中,民營企業家和外資企業高級員工值得特別關註。私有化,民營企業成了中國中產階級的制造機器。同樣,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也在像流水線壹樣為中國復制“稀缺”的中產階級。

關於中國中產階級的未來,有很多理論。國家信息中心有關人士在深圳表示:“未來5年,中國將有2億人進入中產階級消費群體。”此人將中產階級定義為“有穩定收入,有能力購買自己的房子和汽車,並能將收入用於旅遊、教育和其他消費的人。”他的自信令人震驚,但我不知道他講話的依據。著名的美林證券也預測,未來10年,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將達到3.5億。然而,美國法院的壹項判決告訴我們,即使是美林這樣的國際公司,有時也會為了利益而說謊。所以,我們需要聽聽雙方這樣的“甜言蜜語”。

毫無疑問,中國未來需要更多的中產階級。除了上述10的富裕人群和部分國家官員,北京大學教授蕭灼基認為,未來中國的中產階層將主要來自以下五類高級人才:壹是能夠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的科研人員。他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技術入股的形式投入到企業中,如果企業上市,他們可以獲得大量分紅。二是金融證券行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不是現在體制內的員工,而是民營和外資企業的員工。第三,中介機構的專業人士,如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等。中國入世後,這些人的收入會大大提高。第四,外資企業中的中高層人員。在北京,已經有壹個所謂的“第壹代”階層,即外企駐華首席代表。他們與國外的同行同工同酬,並享受低國內消費。第五,壹些民營企業家。此外,壹些股市投資者也可能成為中產階級的壹員。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首席科學家牛文遠提出了判斷壹個國家是否形成了足夠龐大的中產階級的五個標準。

1.城市化率是否達到70%以上;

二是“白領”社會勞動力是否大於或至少等於“藍領”;

第三,恩格爾系數是否平均降到了0.3以下;

第四,基尼系數是否控制並維持在0.25-0.30之間;

5.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否達到12年以上。

世界銀行2006年6月5438+2月65438+3月發布的年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年收入介於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分別約為4000美元和654.38美元+0.7萬美元)之間的人。這些快樂的少數人只占全球人口的7.6%。但報告預測,到2030年,他們的數量將增至654.38+0.2億,占全球人口的654.38+06.654.38+0%。屆時,超過40%人口進入富裕和中產階級的發展中國家將超過30個。只有六個發展中國家達到了這壹標準。

外界看到的是中產階級。

毛澤東在1926年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時,明確把當時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視為中產階級,認為這個階級代表了中國城鄉之間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個階級在中國革命中的態度是矛盾的:當它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攻擊和封建軍閥的壓迫時,它需要革命,支持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革命運動;但是,面對國內無產階級對革命的勇敢參與和國外國際無產階級的積極援助,他們在感覺到想要達到大資產階級地位的階級的發展受到威脅時,就對革命產生了懷疑。中產階級矛盾的態度決定了中產階級以其階級為主體的獨立革命的想法只是壹種幻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事腦力勞動的員工也稱為中產階級,主要包括經理、專業技術人員、辦事員和推銷員。這是西方學者在科學和管理科學不斷發展,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日益增多的新形勢下,解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階級結構變化的壹種理論觀點。其目的在於論證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或正在“中產階級化”,從而否定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存在,淡化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中產階級”,在中國也稱為“中產階級”或“中產階級”或“中產階級”或“中等收入階層”,已不再是馬克思主義中所有制意義上的階級,而是具有相似的自我評價、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的群體或社會階層。總的來說,我國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是壹個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接軌”的概念。即中產階級作為壹個社會階層,是壹個相對富裕,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生活質量,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和現有秩序有強烈認同感,在整個社會中屬於中等收入的群體。

1951年,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Wright Mills)在《白領——美國中產階級》壹書中首次提出了白領階層即“中產階級”的概念,並詳細研究了“中產階級”的狀況。他指出,西方工業化國家出現了壹個新的群體——“中產階級”,包括政府部門的中層行政官員、國有和私營壟斷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以及其他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他給“中產階級”下了壹個定義,即“中產階級”是這樣壹個群體:

(1)隸屬於壹個龐大的機構,專門從事間接生產性行政工作和技術服務。

(2)沒有固定的私有財產,沒有對服務機構的財產分配權,更談不上資產。

(3)靠知識和技術謀生,獲得相對穩定豐厚的年薪或月薪。

(4)思想保守,生活機械單調,缺乏革命熱情,但為了維護與其身份相稱的體面形象,拒絕庸俗和低俗。在中國,壹般來說,時尚媒體和普通人眼中的“中產階級”,往往是與“白領”、“高收入”、“高消費”、“高學歷”等詞匯聯系在壹起的群體。從相關訪談獲得的材料來看,受訪者普遍認為中國的“中產階級”包括以下幾類:

1,改革開放後湧現的民營企業家;

2.“白領”(主要是辦公室秘書和技術工人等。)在各級和外資企業。

3.各類市場緊缺的中高級職稱教師、工程師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4.大型國企、壟斷行業的“老大”;

5.媒體、娛樂和體育領域的明星和“大腕”。

福布斯中國對中產階級的定義:

1.住在城市裏。

2.25到45歲之間。

3.有大學學歷。

4.專業人士和企業家。

5.年收入1萬-6萬美元。

美國人眼中中產階級的六個標準:

1.不管妳有沒有房子,房奴都不算。

2.不管妳有沒有車,豪華車都是首選。

3.孩子能否接受良好的大學教育。

4.是否有退休保障維持工作時80%的收入。

5.有沒有醫保,重疾大災都要保障。

6.家裏有假期嗎,每年至少兩周的帶薪假期。

網民心目中的中產階級:

1.年收入20多萬。

中產階級劃分的兩個誤區

誤區壹:收入——收入多少才算中產?5萬還是50萬?

三分之壹的收入可以自由支配。

經濟學家對中產階級的定義仍然沒有定論。文章稱,在中國定義中產階級是壹件令人困惑的事情,最常用的定義是基於收入。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定義,中國的中產階級是年收入(按購買力計算)在13500至53900美元(約合人民幣9萬至36萬元)之間的人。國家統計局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年收入7250-62500美元(約合人民幣5-42萬元)。

文章稱,這些數字不僅差別很大,而且具有誤導性。中國的生活費用與西方有很大不同。如果壹個人月收入65438美元+0,000,他在中國可以過上好日子,但在美國不行。

因此,文章認為,在中國任何年收入65438美元+0到6萬美元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中產階級,但衡量中產階級的永恒標準是他能否自由支配三分之壹的收入。

誤區二:職業-職業【沒有中產階級的藍領?

除了以收入作為衡量標準,文章還對南京大學周曉紅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對中產階級的職業定義提出了質疑――管理和技術行業的專業人士、企業家、私營企業主和公務員。

文章稱,與美國不同,中國的中產階級集中在大城市,且比西方中產階級更年輕。在壹定程度上,中產階級是壹個西方概念,被中國人誤解了。

在他們看來,西方中產階級有房有車,可以經常旅遊度假,是壹種有禮貌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其實那些低技能行業也有很多中產階級。還有中、高級技師等中產階級工農,是“藍領”中的“白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