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怎麽過?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怎麽過?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崇武節、午節、夏節、普傑節。它原本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投江自盡,成為紀念屈原(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節日,還有春節和普傑節。

端午節習俗

龍舟比賽

賽龍舟前,請邀龍,祭神。比如廣東端午節,端午節前要出水,在南海廟裏拜南海神,裝上龍頭和龍尾,然後準備賽跑。並買壹對紙公雞放在龍舟上,以為可以保船平安(隱約對應古代鳥船)。閩臺赴媽祖廟朝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首,殺雞,龍首滴血,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在湖南省汨羅縣,賽龍舟前必須去曲子廟拜龍頭,在龍頭上套紅布,然後賽龍舟,不僅是為了祭拜龍神,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各種祭祀儀式,紀念儀式,無非就是燒香燒錢燒雞,燒飯,燒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現在這些迷信的儀式已經不多見了,但以前人們到龍宮祭祀時,氣氛非常嚴肅,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辟邪辟邪,萬事如意,還祝福劃船安全。用人們的話說,“要吉祥”表達了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

豐州

賽龍舟和春節的龍舞、鳳舞壹樣,端午節有龍船、鳳船。如前所述,鳳舟的起源是來源於古代的黑舟和鸛舟。古代宮廷有鳳凰(如《天府廣記》明代有),民間有鳳凰競速。《廣東囊》載:“龍船掛大夫,鳳船掛天,皆以五日勝。耿武的夏天,番禺石橋村聚集在萬金做壹只鳳舟,長十尺,寬三尺,首尾高舉。兩邊重翼舒而聚,殿上矣,以待拜後遊水鄉。”1964後,香港有壹場風船賽。船稍短,可坐16玩家。飾以冠、冠,由女選手參賽。確實是壹種很好的競爭形式,龍鳳呈祥。

有些地方有龍鳳船。《順德縣誌》載:“大良龍鳳舟,奇而華麗。”但是現在沒有了。湖南省汨羅縣的龍舟,前有龍頭,後有鳳尾。鳳尾呈扇形,用紅紙包著竹簽插在船尾,像壹條長方形的尾巴。也可以叫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和鳥船融合後留下的痕跡。

系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孫以五彩帛縛其臂,名為長命,壹續命,壹爭兵,壹爭五色,壹爭兵鬼,使人不至得病。”五彩絲不是五顏六色的絲線,而是由壹定的紅、黃、藍、白、黑絲線組合而成。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天下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進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

掛錢包

年輕時的廣濟引用年輕時的雜記說“端午由紅白兩色構成,彩線貫穿,使其狀如花。”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裏的東西幾經變遷,從吸汗的蚌粉、辟邪的護身符、銅錢和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艾葉、石菖蒲和大蒜

艾、菖蒲、大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節又叫“木蘭節”,荊楚有挑艾的習俗。采艾草,要在雞叫之前開始,選最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甚至把艾草紮成老虎形狀,然後在上面貼上艾葉。艾葉和菖蒲含有芳香油,具有和大蒜壹樣的殺菌作用。端午期間,夏季至日將近,正是寒暑交替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要註意。保山縣有句諺語:“不吃端午粽子,送不了寒衣;吃完端午粽子,要凍三次。“在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壹切疾病都是鬼邪作祟。因此,在端午節,人們以菖蒲為劍,艾草為鞭,大蒜為錘,也稱為“三大武器”,以為可以擊退蛇、蟲、病菌,消滅邪靈。

在江南,端午節喝菖蒲酒是壹種習俗,所以它的藥用功效更直接。通常節前將菖蒲切碎,配以雄黃,浸於酒中,逢年過節即可飲用。

寫壹個咒語,背壹個咒語

除了用艾、菖蒲、大蒜等“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壹種重要的驅鬼方法,就是在室內懸掛符咒辟邪。懸掛驅魔符號和壹些嚴格的儀式。如有要求,必須寫在端午節日出或正午。書寫材料必須用生朱,硝石必須放在硯中和書寫人群中。比較流行的咒語有:“五月初五,赤口白舌消”等等。上海人習慣在端午節門口懸掛鐘馗像,是這種辟邪習俗的延續和演變。此外,與此習俗類似的還有在孩子額頭上點雄黃酒。節日的早晨,婦女們把艾蒿戴在孩子的耳朵上,把菖蒲戴在頭上,然後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壹個“王”。據說這樣可以讓所有的鬼害怕,保命。

劉赦

與南方的龍舟賽不同,最北方的特色是射箭和馬球。

中國北方各民族從來沒有過端午節比賽的習俗,更不用說中國南方漢族愛國詩人屈原了。但遼、金、清三朝歷史上都有契丹族、女真族、八旗士兵在端午節搶射楊柳、打馬球的競技習俗。

北方人的端午節慶祝遊戲-射柳。據說這種競技活動出現在遼代,壹直持續到清末。

龍舟節的清晨,人們會射柳放馬。首先從柳樹樹幹的中上部切下壹段綠皮,使其變白,作為靶心。然後選手們依次策馬疾馳,用弓射向白色的地方。射下柳乾後,誰能接住斷柳,誰就是勝利者。《晉·李實誌》:“因遼國風俗,晉五日插柳於地數寸,剝其皮而白。先壹人先策馬飛奔,再以無羽橫簇箭策馬飛奔。最好是用手折斷柳樹放松壹下。撿不起來的是其次。每壹槍都要擊鼓助陣。”到了明朝,鳥被儲存在葫蘆裏,被射殺。這種節日競賽直到清末才成為壹種習慣。

打馬球

明太祖的弓圖。鞠躬,也就是打馬球,也是北方端午節主要的經濟娛樂活動之壹。根據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是這項運動的愛好者。

打馬球也是端午節的玩法之壹。馬球就是騎著馬,拿著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國演義》曹植名都中有壹句“連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長安,有壹個寬闊的體育場,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歡馬球。張淮王子墓中的《馬球圖》描繪了唐代馬球運動的興盛:畫中20多匹馬在高速飛奔,馬尾辮被紮起。玩家們披著披肩,穿著靴子,手持棍棒,壹個個互相擊打。《金枝析》記載遼國把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習俗,在端午節和重陽節打馬球。晉《李實誌》也記載晉人在端午節時擊球。宋代有“球戲樂”舞隊。到了明朝,馬球依然流行。《續文獻通考》記載,明成祖在東園多次擊球射柳。明代《玄宗樂圖》長卷中,有玄宗賞馬球的場景。當時當官的知望寫了壹首午後看球賽的詩:“玉如金馬,雕有七寶。”當妳飛翔的時候,妳會震驚,妳會感受到星星。煽動頁成了三勝,歡喜是第壹。青雲循著足跡,蜿蜒在寺廟的東端。“在北京白雲寺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的守則。清朝天壇也有馬球,馬球直到清朝中期才消失。古董馬球最近出現在Xi,這使得這項古老的運動在消失多年後再次出現在中國。

采集草藥

這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壹。《夏鄭瀟》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魏後,齊姚敏蜀?《雜記》中有五月捉蟾的記載,也用於醫藥。後來,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節抓蟾蜍的習俗。比如江蘇,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藥蟾酥。杭州人也給孩子吃蛤蟆,說夏天能降火不生瘡。並於5日將墨錠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幹,便成蛤蟆錠,敷於膿腫處即可消散。這種捉蟾藥的習俗,源於漢代“蟾爭兵”的傳說。再比如湖北監利端午節“采藥”的習俗,也是采藥。采藥是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的莖葉成熟,藥性好,這壹習俗就在這壹天形成了。

木蘭湯

木蘭湯是《大戴禮》中記載的古老習俗。那時候的蘭花不是今天的蘭花,是菊科的飛機草,有香味,可以煎服沐浴。“九歌?”《雲中君》也有“沐浴蘭花湯會讓妳芬芳”這句話。”《荊楚歲》:“五

五月五日被稱為浴蘭節。《五雜記》記載明代人因“藍湯不可得”,中午沐浴五色草。後來壹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藥洗澡。在廣東,用艾草、香蒲、鳳仙花、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柏葉、銀蓮花根、艾草、蒲草、桃葉等用來泡澡。不管男女老少,全家都洗。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據說能治皮膚病,還能辟邪。

采茶和制作涼茶

在北方的壹些地區,人們喜歡在端午節時采摘嫩葉和蒸野菜葉來泡茶。在廣東潮州,人們去山野郊區采集草藥和煮涼茶。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驅除”五毒

人們認為五月是五毒(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出現的時間,人們要用各種方法預防五毒的危害。壹般在屋內貼壹張五毒地圖,在紅紙上印上五毒,然後在五毒上紮上五根針,即把毒物刺死,不能再猖狂。這是辟邪的巫術遺產。民間還在衣服上繡五毒,在糕點上裝飾五毒圖案,都是驅逐之意。

“落災葫蘆”

端午節也用桃花印章裝飾。桃是民間習俗中的驅邪之物,起源於申屠和雷宇的神話。上面刻著桃符,也是驅散噪音的意思。”韓曙繼續說道?禮儀筆記:“朱鎖、五色桃花印作為門戶裝飾,以擋邪氣。”這就是後世曖昧符號和吉祥葫蘆的由來。

《夢梁璐》卷三:“軍士等士寫‘五月五日中秋,紅口白舌全消’之句,為宋代風俗。”《燕京年》也記載:“端陽用彩紙剪成各種葫蘆,供日常使用,倒貼在門檻上,釋放毒氣。“這是清朝的習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掛絲纓、絲帶更好看,或者把葫蘆裏的五毒形狀剪下來貼在門上,也表示五毒之氣將盡。妳是個“多災多難的葫蘆”。

至今仍有在門上掛鏡子避邪的習俗。唐代5月5日中午在揚州長江中心鑄造銅鏡向皇帝進貢,也是為了辟邪(見《唐史補》)。所以後世多是在門前掛鏡子驅邪。

打草的戲碼

韓以前沒見過格鬥草。(《歷代社會流行事物考證?商的起源是不可考證的,壹般認為與中醫的出現有關。遠古的祖先掙紮求生,生活單調。在空閑時間,他們通過與昆蟲、草和野獸戰鬥來自娛自樂。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後,每年端午節都聚集在郊外采藥,插艾門以解暑毒疫,成為壹種習俗。收獲後往往會舉行比賽,以對抗的形式互相報出花和草的名字。大多勝出,既有植物知識的趣味,也有文學知識的趣味;孩子用葉柄互相勾,互相掐,互相拽。斷了就輸了,然後換壹片葉子打。白居易《看兒戲》詩說:“作塵或打草,終日樂。"

《原》說:“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彜在《荊楚紀年》中所寫的壹個故事,“五月五日,四人踏百草,有鬥草之景。”《歲月的回憶》:“在端午,造屋貯藥,打百草,裹五絲。”

南北朝時稱為“踩百草”,唐代稱為“鬥草”或“鬥百草”。《劉斌傳》說:“唐中宗時,安樂公主與百草交戰五日。”宋朝擴大到平日隨時作戰。歷代文人的作品中對此有很多描寫。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嬰兒間打鬥素描》,玩法如下:壹、比賽雙方各挑有壹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路邊、水溝、田埂等處。無莖,有許多纖細的須根;葉從根際叢生,薄紙質,主脈5條,全緣或波狀,或齒稀疏鈍,長達15-30厘米;有綠白稀疏花,花冠分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像蓋子壹樣打開,釋放出四至六粒棕黑色的種子,其長長的花軸是打草的好材料。)然後互相交叉成“十”字形,互相用力拉扯,這樣堅持下去的人就贏了。

這種靠人的拉力和草的拉力大小的鬥草,被稱為“戰陣”王建的《宮詞》吟詠鬥草的遊戲:“水中的花,芹菜葉,泥土,會從許多人家中采來,總要等別人都數完了,袖子裏還有玉瑾的嫩芽。”鬥草不僅有“戰”,還有“文戰”。所謂“群嬰鬥草”,就是花草的名字。《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生日,眾姐妹忙飲酒作詩。每個房間的女仆也和她們的主人玩得很開心。薛蟠的香菱姨太太和幾個丫鬟,各摘了些花草,打打鬧鬧取樂。這上面寫著,我有觀音柳;又說我是羅了。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難倒了大家。香菱說我有夫妻耳。豆官見香菱回答,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麽夫妻!香菱爭辯道:“壹朵花叫‘蘭’,幾朵花叫‘穗’。上下兩朵花叫‘兄弟耳’,第壹朵叫‘夫妻耳’。我也有壹樣的花,為什麽不叫‘夫妻耳’呢?"問了壹會兒,豆官笑著說:"按妳的說法,壹朵叫'老子之隋',背後開兩朵花,就可以叫'仇家之隋'。薛蟠剛剛走了半年,妳心裏想他,把花草拉進情侶耳朵裏。太可惜了!”翔靈臉紅了,笑著跑去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在地上打滾。女仆們在玩耍,玩得很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躲端午節

躲龍舟節是端午節的壹個習俗,指的是把新婚或出嫁的女兒接回家過年。簡稱“躲下午”,也叫“躲完”。習慣上以五月、五月五日為邪月、邪日,凡事需要避邪,因為端午節有帶女人回家避邪的習俗。這種習俗似乎形成於宋代。陸遊《封睢》詩中有壹句“羊腔酒擔接女,鼓龍舟送與神爭”。《嘉靖隆慶誌》也記載有雲:“嫁女召歸過節”。又《欒州誌》:“女子新娘子迎月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下雨

端午節下雨,人們老了要檢查,這是壹種習俗。認為端午節下雨,不吉利;反之,則好。這種民間信仰在宋代就有了。陳《歲時廣記》引用《紀要》說:“五月五日,人染毒,十八歲無災。下雨的時候鬼曝藥,好多人生病。福建的這句諺語。”許月卿《李時周端午》也註:“臨川人說,天中下雨,鬼興人禍。清代趙懷玉詩歌的自我註釋也引用了“端陽無雨是好年”的諺語。

立壹個雞蛋

所謂“立蛋”和“浮針”,是指端午節當天的中午,因為陽剛之氣和正氣的極度交匯,認為平日不易立起來的雞蛋此時可以直立在地上。同樣,可以證明繡花針也能浮在水面上。

事實上,如果用科學原理證實,可以看出,由於端午節當天太陽照耀北半球,中午太陽的引力和地球的引力相互拉動,容易使站在地上的雞蛋平衡地站立起來,因此,在端午節,下蛋成了孩子們最好的玩耍項目之壹。

鐘馗。

舞鐘馗,擾鐘馗:自晉代以來,舞鐘馗,擾鐘馗,福鎮宅,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2.掛鐘馗畫。鐘馗最早的畫作據說來自畫家吳道子。據北宋沈括《孟茜布比談》記載,唐明帝病了近壹個月,忽然夢見兩個鬼。小鬼偷走了玉帝和楊貴妃的紫色香囊,逃之夭夭。大鬼抓住了小惡魔,挖出了他的眼睛,然後打碎它,吐出來。“我是鐘馗,”大鬼說。“我連武功都做不好的人。我向陛下發誓,我要消除這個世界的邪惡。”唐朝皇帝壹覺醒來,病好了,就把畫師吳道子叫來,叫他根據夢裏的情景,畫壹幅大門捉鬼的畫。道士寫了壹支筆,成了功臣。唐朝皇帝看了之後,和他的夢壹模壹樣,驚嘆不已。後來鐘馗畫逐漸進入民間,多在五月端午,或端午前後幾天作畫。清代,長江以南的江浙地區的大多數居民在農歷五月在大門或大廳懸掛鐘馗的照片,以驅除邪惡,吸引好運。

吃粽子

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清香撲鼻。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到麥子黃了。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到處陽光明媚。"

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壹般來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整個中國都是壹樣的。現在的粽子更加多樣多彩。現在各地壹般都用糯米殼包裹糯米,但裏面所含的顏色要看當地的特產和風俗。比較有名的有桂圓、肉、水晶、蓮子、蜜餞、板栗、麻辣、酸菜、火腿、鹹蛋。

喝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非常流行。俗話說“喝了雄黃酒,百病皆消”。雄黃是壹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見的雄黃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黃酒中加入少量雄黃調制而成,沒有純飲。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毒的功效,中藥也用於治療皮膚病。在古代沒有碘酒等消毒劑的時候,用雄黃浸泡可以解毒止癢。對於未滿飲酒年齡的兒童,大人將雄黃酒塗抹在額頭、耳朵、耳朵、手、腳、心臟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

吃黃武。

江浙壹帶有端午節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指的是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和雄黃酒。另外,浙北的端午節也吃豆腐。

吃十二紅

高郵等地有吃“十二紅”的習俗。十二紅指的是炸蝦、炒莧菜、鹹鴨蛋黃、朱紅豆腐等等。

吃茶葉蛋

在江西南昌,端午節要煮茶葉蛋和鹹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塗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運平安。

吃大蒜雞蛋

蒜蓉雞蛋每到端午節在河南、浙江等省的農村,家裏的主婦們都起得很早,把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雞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吃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單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吃炸堆

在福建晉江,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會吃“炸樁”,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