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祠墓
傳聞楊貴妃隱居寶峰寺七年。其間,貴妃助人為樂,扶貧濟困,行善積德。她的高尚和善良在當地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她都喜歡去寶峰寺後面的長梁子(貴妃墓所在的舊地名)遊玩,和當地村民交朋友。當年,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貴妃,在異鄉為異客,卻依然笑對人生,對生活充滿無限希望,讓人無不動容。七年後,關於貴妃失蹤的傳說很多。有人說她死在寶峰寺,有人說她去了日本,有人說她去了別的地方。不管怎麽說,這位絕世美人在當地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和牽掛,希望把她的靈魂留在這裏。因此,為了滿足當地人的願望,當地政府撥出專款,在這裏修建了貴妃廟墓。對聯寫的書:“生於千霜萬忌,地將萬代續憐”,表達了當地人對貴妃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天諾閣
傳說玄宗為了躲避“安史之亂”,派人帶著貴妃到寶峰寺避難。臨行前,玄宗再三叮囑貴妃放心,待他平定“安史之亂”後,壹定親自前來接她回宮。貴妃來到寶峰寺後,經常上山頂看風景,追憶玄宗對她的承諾,期待玄宗早日履行諾言,臨走前把自己的諾言告訴仆人,與大家分享期待中的希望和幸福。她還和仆人們打賭和猜測,看誰能猜出皇帝到達的時間,以便談論--。但誰知道“歷史喜歡捉弄人,喜歡和人開玩笑。本來是要進這個房間的,結果卻進了另壹個房間。”絕世美人楊貴妃,本該生活在人間天堂,結果卻生活在異國他鄉,生活在圍墻下。為了期待這個承諾的兌現,楊貴妃在這裏煎熬了七年。“在天堂,我想成為壹只比翼鳥,在地球上壹起成長,壹棵樹的兩根樹枝。”。永生宮的海誓山盟還在耳邊回響。然而,“地之長存,天之長存;總有壹天兩者都將結束,而這無盡的悲傷將永遠繼續下去”,觀看三郎太的承諾,是七年。“就因為天子許下壹個諾言,就引來貴妃七年盼。”七年裏的每壹個日日夜夜,可憐的貴妃早已看成了壹道風景。
齊飛館
傳說貴妃入駐寶峰寺後喜歡看農事。每到春夏收獲季節,她經常到這座小山上看農村風光,看農民忙著播種、收割的場景,聽農民勞動時怒吼的山歌、歌謠,體驗農民的生活。當地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就在這裏建了壹個簡易的休息亭,供貴妃安身。時間久了,後人稱之為公主安息閣。“初春愁雲滿,深秋漫漫。”在鄉村,在山崗上,處處寫著貴妃的思念和偶爾的慰藉。
貴妃池
到寶峰山避難的第二年,貴妃因為不適應山野的生活,不幸染上了皮膚病。多方求醫無果後。壹天傍晚,貴妃和貼身丫鬟去坡上納涼,看到壹個泉池,裏面湧出壹股清泉,水清澈見底,十分宜人。此時,貴妃也是酷暑難耐,忍不住跳入池中遊泳嬉戲。當夜貴妃回到家中,渾身舒暢,皮膚病的煩惱也消除了。從那以後,貴妃經常去池子裏遊泳,不僅治好了皮膚病,還使她的身體變得更好更漂亮了。後來,為了滿足貴妃的唯壹需求,寶峰寺長老在民間集資,在池塘四周修建青石,在池塘的田埂上築起圍墻,在池塘四周種上柳樹,在池塘中修建假山和亭臺樓閣。傳說七年後,貴妃離開這裏不久,池中泉水中斷,泉池幹涸。現在妳可以看到這個水池,是現代人為紀念貴妃而建的。
紀念碑
據傳說,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躲避混亂,離開了西邊的長安,去了蜀國。到了馬尾坡,六軍不肯發兵,都想先殺了楊貴妃。玄宗不忍,又怕軍士兵變。所以他已經黔驢技窮了。我最喜歡的高力士,以此為生,吊死了壹個長得像貴妃的宮女,以穩定軍心。並偷偷派了幾個丫鬟仆人到羅江縣城以西五公裏的寶峰寺,與楊貴妃隱居。他所攜帶的貢棗果心生根,結出無數果實,後被稱為貴妃棗。清代才子李到寶峰山觀詩飲酒。他還發現這種水果又甜又脆又好吃,甚至還聽過貴妃的奇聞,於是告訴當地人擴大種植。由於其果實具有養膚養胃的功效,當地群眾紛紛引種,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又擴大了種植面積,給當地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過去的壹個窮山村,現在變成了富起來的富村。所以在這裏立碑紀念楊貴妃在這裏留下香棗造福後代的功德。
飛王臺
相傳貴妃在寶峰寺避難期間,非常想念玄宗,經常在寶峰寺和萬佛寺燒香做佛事,以求保佑玄宗身體健康。每次路過萬佛寺進香,貴妃都會駐足於此,凝視北方的長安,期待三郎太早日平息“安史之亂”,光復唐朝。期待白馬關古驛道上早日出現壹支由三郎太率領的隊伍,歡迎她早日回到長安,和三郎太壹起回到她的舊宮生活。可是,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可是當她轉過臉,俯視大地的時候,我看不見長安了。請看崖前的漢白玉貴妃像,“春雨梨花開”。此時的貴妃天天在長安北望,早已“消瘦為伊”。白居易絕壁上那首書法飄逸的《長恨歌》,不知讓多少人為貴妃落淚。
信息來源:羅江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