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吳永平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將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壹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越來越依賴於教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創新,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將發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然而,傳統教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壹就是教育信息化。
可以預見,數字化校園和智慧校園的建設將是未來幾年學校建設的發展趨勢,經濟發達地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緊建設。根據教育部和省市各級教育部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我校從本學期開始把加快學校信息化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重點,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撐,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促進學校的規範辦學,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學校正在研究制定《海門市能仁中學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在制定這份行動計劃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科學有效地制定行動計劃,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讓信息技術成為學校跨越式發展的翅膀,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手。如何科學有效的制作?我認為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合理提出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目標。
結合“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學校未來6年的發展目標,以建設市壹流示範校、省重點示範校為目標,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結合我市“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際通、數字資源班級通、全民學習空間和教學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創新學習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到明年,學校信息技術裝備力爭達到《江蘇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I類要求,為深化學校教育改革創新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二、明確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任務
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硬件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包括教育信息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表面的建設和推廣。為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大潮中,能仁中學未來三年將重點做好以下發展任務。壹是快速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數字化教室建設;二是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學校教育數據中心和各類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基於集約化原則和雲計算模式,構建符合我校實際需求的公共服務平臺,提供豐富的教育軟件,滿足教學、科研和管理需求,實現數據統壹管理、互聯共享。同時,搭建網絡備課平臺、網絡教學系統、同步課堂系統,服務師生。三是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立足學校,面向全市,借助國家、省、南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共同開發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學科門類齊全、具有學校特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資源的可持續更新和* * * *享受,充分利用信息化打造人才興教新優勢;第四,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強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培訓。50歲以下教師和教務管理人員每年至少接受20小時的信息技術培訓,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領導能力,開展以學科應用為核心的信息化教師培訓,創新網絡環境下的教師培訓模式。五是探索基於網絡的教育教學活動組織、管理和評價體系,為教師開展網絡教研活動提供支持服務;第六,大力發展學生數字化學習,引導學生開展基於問題的遠程協作學習,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規劃應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我們知道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基礎設施是各個學校的校園網和壹些區域性的教育信息網絡和數據中心。在校園網的建設和應用中,其硬件建設是基礎,教學資源建設是核心,教與學的應用是目的,校園網的管理、維護和培訓是保障。在整個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投入相當大。目前,我市義務教育階段,辦學經費由市財政部門全額撥付。所以在做規劃的時候,需要和地方財政部門溝通協商,比如需要多少預算資金,幾年完成多少,每年預算多少。只有在地方財政的支持下,規劃才能逐步實施。同時,還可以鼓勵多方參與建設,統籌安排教育信息化資金的使用,及時調整支出重點,合理分配資金在硬件、軟件、應用、維護等方面的使用比例。同時,加強項目管理和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四、規劃應符合學校實際。
目前我校已經實現了數字資源的班對班交流,教室裏的多媒體投影(2008年安裝)使用多年,陳舊老化,尤其是燈泡壽命短,價格昂貴,老師普遍反應效果差。交互式電子白板產品的推出,為我校優化和提升現有信息基礎設施配置水平,加快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了契機。國慶節期間,我們學校在所有教室都安裝了電子白板。由於交互式電子白板具備並超越了黑板的所有功能,包括書寫、繪圖和隨意標註重點,並且可以使用或編輯豐富多彩的電子課件,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功能尤為強大,如無需粉筆或鼠標,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源,強大的計算機多媒體工具等。,而且完全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全方位的互動教學模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課件之間)。
我市教育局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區域雲服務模式,為教育信息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建立基於MPLS-VPN的教育專網。只要我校適當加大投入,實現校園無線寬帶上網,更新配備學校網絡接入設備,普通教室內的信息設備終端就能滿足網絡環境下多媒體互動教學的需要。
第五,加快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
面對基礎教育區域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技術和硬件設備對我校來說已經不是突出問題,這是制約我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瓶頸,是傳統教育觀念和現行教育評價管理體制的束縛。
我們知道,信息系統有六個要素: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與產業、信息人才、信息政策、法規和標準。六要素是壹個有機整體,對於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來說,信息網絡是基礎,信息資源是核心,信息資源利用和信息技術應用是目標,信息人才、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政策法規標準是保障。硬件基礎設施只需要資金投入,而軟件系統的建設,尤其是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是重中之重。
根據專家意見,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壹是信息意識強,對信息、信息社會、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關註教育信息化進程,積極參與教育信息化工作;二是對信息有很強的敏感性,意識到信息資源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第三,可以準確、高效地解讀和分析評價信息;第四,信息可以有效獲取和傳遞;第五,能有效地將相關信息與所教科目進行整合;六是能創造性地利用相關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第七,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來改善教育。
教學效果;第八,具有強烈的信息倫理和信息安全意識;第九,在教學過程中,註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第十,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據此,我認為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信息意識、信息倫理、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重點,包括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組織與存儲能力、信息組合編輯與表達能力,以及壹定的編程能力、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等等。
我校大部分教師仍然缺乏教育信息技能,使用的信息技術處於初級階段,主要使用常規的幻燈片放映、單機課件和電子郵件。特別是40歲以上的非信息技術教師習慣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參與教育信息技術培訓不積極,對教育信息技術的特點缺乏了解和認識,不會利用信息化教學條件,能夠利用硬件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程。而且我們學校只有四個信息技術老師,年齡也比較大。這些現狀給學校教師信息素的提高帶來了困難。但是,時代的需要,教育的發展,是學校和教師必須面對和必須應對的現實。面對新形勢,我校提出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工程”,有計劃地培養壹批有影響力的學科網絡教研團隊和信息教育教學專家。廣泛開展網上教研活動,組織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參與,以“信息化教學能手”競賽和“教育技術課題”研究為抓手,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轉變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因此,暑假期間,我校組織部分教師參加市局組織的培訓,由上海師範大學李加厚教授授課。作為壹名校長,我在暑期參加了市局組織的信息素養提升培訓。9月25日,我校安排信息技術教師參加數字化校園應用平臺培訓。國慶節後,將組織全體教師參加電子白板應用培訓,組織各種競賽,加快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的提高。
基於以上情況,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應該作為制定計劃時的壹項重要內容。為此,我建議,為加快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應完善教育信息化技術人員編制管理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將教育技術能力納入教師資格認證和考核體系,提升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
加快建設“人才仁德數字校園”,邁向“人才仁德智慧校園”。即日起,學校將啟動校園信息化建設頂層規劃的制定工作。根據學校的統壹部署,根據上級行政部門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國際國內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廣泛調研和校內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學校將制定本校的信息化建設規劃。征求行政部門、專家、師生四個層面的意見,科學合理地制定《海門市能仁中學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通過幾年的努力,能仁中學將從“數字校園”走向“智慧校園”,為學校的未來描繪壹幅嶄新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