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上海豫園5個導遊詞精選

上海豫園5個導遊詞精選

豫園位於上海老城區東北部,北臨富友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建於明代嘉靖至萬歷間,占地30余畝。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五篇上海豫園導遊範文。歡迎向他們學習。

上海豫園5個導遊詞精選(1)

早上好!女士們先生們。昨晚大家都睡了嗎?太好了。我真的很抱歉行李昨晚很晚才送到。因為行李車壞了,我們不得不要求換壹輛。順便問壹下,妳打開行李了嗎?難怪外面陽光明媚。我們的導遊經常說,“客人們的包裏帶著陽光。”為此我感謝妳。讓我們言歸正傳。我已經宣布了早餐的時間表。今天,我們將去海古鎮,那裏是豫園和豫園商場的所在地。

我們的車行駛在外灘。在妳的左邊是著名的黃浦江。我們將來會到這裏來。

為了節省時間,去豫園之前先說壹下中國園和豫園。

在中國,園林分為三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豫園屬於私家園林。中國園林有很多技巧,比如借景、擋景等等。但它們都是由四個基本因素組成的。這四個因素就是水、植物、建築、假山。私家園林大多在江南,因為水源多,石頭多,適合假山。豫園建於400多年前的明朝。主人姓潘,是個大官。他建造這個花園是為了取悅他的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所以豫園的“玉”字取其悅意。不幸的是,他的父母在他們看到豫園竣工之前就去世了。到了清末,潘氏家族日漸衰弱,他們的後人把花園賣給了當地的行會。豫園成為風景名勝還有壹個原因。1853年,上海爆發刀會起義,公園裏的壹個大廳曾作為指揮部。如今,豫園是必遊之地。所以我建議到了以後千萬不要走散,大家最好都待在壹起,好嗎?

這是停車場。萬壹有人走散了,請記住車號的後三位是121。我覺得還是不要發生的好。我舉著小紅旗,妳們都陪張老師到後面去。大家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上路吧。下車時請註意自行車。

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著名的九曲橋。為什麽是九個?因為它是楊的最高號。走在橋上會導致長時間的停留。妳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風景。還有,據說鬼只能走直線,不用擔心遇到鬼。

在橋的中間,有壹個亭子,建於清朝,大約80年前改建為茶館。老人們喜歡早上來這裏,見見朋友,泡壹壺茶,聊聊天。通常,他們喝壹種叫龍井的綠茶。這家茶館也是外國領導人經常光顧的地方。比如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上海,在茶館喝茶。

的確,在這裏喝壹壺也是壹種享受。想象壹下,在壹個夏日,妳來到茶館,坐在窗邊,遠眺開滿荷花的綠池。迎面吹來壹陣涼風。在江南絲竹的飄逸聲中,妳提起茶壺,慢慢啜飲不溫不火的“龍井”茶。妳會感到興奮。

妳們也要壹壺嗎?對不起,我還是放不下妳。讓我們等到參觀豫園後再做決定,好嗎?

這是豫園的入口。走進私家花園,妳的視線總會被什麽東西擋住,有時是假山,有時是鏡子。這是園藝中的壹個技巧,叫做障視。不是壹天之內讓妳知道,而是讓妳看到壹部分,然後達到“動景輕松”的效果

這個大殿叫“陽山殿”。眾所周知,上海地處沖積平原,城內無山無林。所以這個“山”指的是對面的假山。高12米,重80噸。它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壹個奇跡。因為400多年前沒有水泥和熟石膏,人們用煮熟的糯米、明礬和石灰把石頭粘在壹起。目前為止安然無恙。看到山頂的亭子了嗎?四百年前,這裏是上海的最高點。從那裏,妳可以看到黃浦江上的漁船和帆船,但這些只能在今天的電影中看到。妳只能看到他們的頭在向上移動。因為曲徑被樹木和石頭覆蓋。這真是造園大師張南洋的傑作。也是當地公認的最好的假山。

在假山後面,有壹堵龍墻。這是我們花園的壹個特點。龍墻總有五個。這樣,我帶妳去壹個可以清楚看到另壹面龍墻的地方。

各位,這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龍墻。龍實際上是虛構的動物。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賽珍珠的《龍種》。如果妳看過,這裏有很多東西讓妳覺得似曾相識。看看這條龍,妳會發現它是很多動物的綜合體。妳認為它有像牛壹樣的頭,像蝦壹樣的眼睛和角嗎?我看它不像牛。我們通常說角如鹿,身如蛇,鱗如魚,爪如雞或鷹。請告訴我妳看到幾個腳趾。三個。是啊。但是壹般來說龍應該有五個腳趾。為什麽是三個?有壹個故事。在過去,只有皇帝和皇室成員才有龍的圖案。園主潘雲端以龍為墻。他雄心勃勃。不知何故,皇帝得知後,派人去調查。潘雲端得知此事後,立刻打掉了兩個腳趾。當法院官員到達時,主人說:“看,這不是龍,只有三個腳趾。”多麽聰明的人,還是他的命。

妳說要合影。我覺得是以龍墻為背景的最好的地方。我給妳拍照。別忘了說“茄子”。

我們可以在這裏看到三塊石頭。中間那塊叫“玉玲瓏”。這不是玉,但是挺有名的。它叫太湖石,外表是被水侵蝕的。這首詩最初是獻給宋·宗偉的。宋微·光宗收集奇花異石,被稱為“花石班”。但是妳是怎麽到這裏的?原來京都在出貨的時候丟了。多年以後,它成了地方官員和士紳的玩物。後來因為潘的哥哥娶了他的女兒,他就把這塊石頭送給了潘雲端作為嫁妝。玉玲瓏以其薄、透、皺、漏的特點而聞名。如果妳從上到下倒水。它的72個洞像瀑布;如果在下面燒香,它的72孔是香的,非常好看。花園的主人曾經久久凝視這塊石頭,流連忘返。這也是園林的功能之壹。壹個場景讓妳沈思,結果是愛與夜的合壹。

豫園之旅到此結束。希望乳房們喜歡。最後,每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是喝茶還是逛街。我認為這是舉手表決。有多少人想品茶?哈,都想去嗎?!什麽?我想去嗎?說實話,這正是我想要的。那麽我們還在等什麽呢?我們走吧!

上海豫園5個導遊詞精選(2)

豫園原是明代的私家園林。它建於明朝,到2015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園主潘雲端,四川布政,從1559(明嘉靖末年)開始,在潘家所居石春堂西邊的幾塊菜地上建園。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豫園建成了。“玉”意為“和平”、“安泰”,故名“豫園”,意為“玉玥老秦”。

豫園,當時占地70余畝,由明代著名園藝師張南洋設計,並親自參與建設。古人稱贊豫園為“東南壹絕”、“東南名園”。

潘雲端家到了晚年就沒落了。潘雲端於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去世,潘氏家族日漸衰弱,無力承擔花園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額開支。明朝末年,豫園被張兆林收購。後來在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了不使這個景點消失,當地壹些富商士紳聚錢買下豫園,花了20多年的時間重修梯田,多造山石。當時城隍廟東邊有壹座東園,就是現在的內園,豫園略西,所以改名為西園。

第壹次鴉片戰爭爆發於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軍占領豫園,大肆蹂躪。清鹹豐三年(1853),上海孝道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損毀嚴重。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堂、德悅樓等建築均被縱火。

1860年(清鹹豐十年),太平軍進占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者,利用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洋兵的場所,在園內挖石填塘,修建西式軍械庫。風景已經認不出來了。

清光緒初年(1875)後,全園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0余個工商業分割,建為公所。解放前夕,豫園的亭臺樓閣破敗不堪,假山坍塌,池水幹涸,樹木枯萎,昔日的景觀逐漸湮滅。

上海豫園5個導遊詞精選(3)

豫園內有隋棠、鐵獅子、快樓、德月樓、玉玲瓏、虞姬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殿、古戲臺等40多處古建築,還有假山和池塘。三穗堂位於豫園正門,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原為樂壽堂,清初被征用為上海縣政府辦公場所,西園重修時改建為三穗堂。

陽山堂和於娟樓位於三穗堂後面,面對水池對面的大假山。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底層叫陽山堂,上層是滾雨樓。陽山殿***長5米,後面有回廊、曲檻、池塘,可以歇息。看著大假山,可以看到水池裏的倒影。

翠秀堂位於大假山東北崖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方毅位於東墻外的翠秀堂,俗稱舟堂。明代以後,江南園林常在水邊造石船賞月,而直接在陸地上造船的很少,所以後來又加了這個部。

漁樂斜跨溪,近山近水。小溪上建了壹堆防濺墻,有漏雨的窗戶,墻下有壹個半洞的門,水從裏面流出來。這裏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方式,遊客在這裏有不知盡頭在哪裏的意圖。

點春堂是清道光初年(1820)福建花糖商修建的辦公用房,有5間。

豫園中心景區有德月樓和七竈堂。得月樓位於玉華堂和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因“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而得名。德悅樓為兩層建築,建築精美。七藻堂,位於德月樓下,以“波光粼粼,彩藻繽紛”而聞名。堂檐下有100個不同字體的“壽”木雕,稱為“百日壽”,富有民族特色。壹日堂前,內有匾額:“人棲湖天”,左墻上有清代“廣寒宮”磚雕。

織布亭位於七竈殿與蓮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中亭和九曲橋,面對五老峰、樂府的磚雕。亭子與樓道用扇子隔開,扇裙上刻著“耕織圖”。幻雲假山位於德悅大廈的北面。

圖書館,又稱書畫樓,位於德悅樓對面。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曾是晚清著名的書畫市場。

南面龍橋環抱的豫園,是“祠北名園開,東臨寢廟開”的內園。1956修復豫園時,內園成為園中之園。內園占地只有2畝多,但很精致。有亭臺樓閣、泥塑、名木古樹、石峰橋,布局緊湊曲折。

靜觀殿,又稱“青雪殿”,是內花園的主要殿堂,建築雕刻,橫梁彩繪。大殿宏偉開闊,寬五間,深三間。廳前有兩只石獅子,廳內有兩塊金匾。

松翠亭立於館陶樓東面的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石桌石凳,四周綠樹環繞。亭子裏的壹塊匾上寫著“淩木香”。

可以觀位於靜觀殿東側的小方殿,精致安靜,炎炎夏日特別涼爽。大殿前有磚雕《郭子儀生辰圖》,旁邊有泥龍墻,北面有鳳閣,南面有“天堂”,墻上有“重修內園”等石碑,記載著內園的歷史。

九龍池位於內園靜觀殿的東南面。湖石建在池塘裏。東西墻的縫隙裏藏著四個石頭水龍頭,水中的倒影也是四個水龍頭。另外,如果池塘是龍形的,就叫九龍池。古戲臺位於內園南面,建於清末。原位於閘北上海北方錢業事務所,1974遷至此處,經改造加建後於9月1988對外開放。舞臺正面的獅子、鳳凰、雙龍珍珠、戲曲等木雕圖案,美輪美奐,栩栩如生。

虞姬水畫廊和姬玉鳳虞姬水畫廊靠著豫園的東墻,靠近曲池,姬玉鳳站在畫廊之間。玉峰雕刻精美,原在園內,1956移至豫園。

匯景樓和九世軒匯景樓位於豫園的中心位置,可以欣賞到整個園林的景色,因此得名“匯景樓”。久石軒位於惠晶大廈的西北面。1959重修豫園時,拆除了居民樓,鑿了池塘基石。亭子建在池塘的北面,名為“久石軒”。亭子放在平臺前面,可以靠著欄桿看池塘裏的荷花。

上海豫園5個導遊詞精選(四)

豫園位於上海老城區東北部,北臨富友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臨上海老城隍廟。是江南古典園林、風景名勝、旅遊勝地。

有江南三大名石玉玲瓏,有1853刀會起義指揮所點春堂。公園邊上有城隍廟、商店街等旅遊景點。

豫園於1961對外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原是明代的私家園林。建於嘉靖、萬歷年間,到2015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花園的主人潘雲端曾是四川的使者。其父潘恩,字子仁,號漓江,官至都察院左都時宇兼刑部尚書。潘氏家族是當時上海的望族。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了上海九裏長城,逐漸平息了東南沿海的日軍入侵,二十多年來生命財產經常受到威脅的上海人民稍稍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開始繁榮。文人墨客紛紛建園。

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潘雲端從1559(明嘉靖末年)開始,在潘家所居石春堂西邊的幾塊菜地上,采石、削塘、建亭、築竹、建園。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豫園建成了。“玉”意為“和平”、“安泰”,故名“豫園”,意為“玉玥老秦”。

豫園,當時占地70余畝,由明代著名園藝師張南洋設計,並親自參與建設。古人稱贊豫園為“東南壹絕”、“東南名園”。

潘雲端家到了晚年就沒落了。潘雲端於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去世,潘氏家族日漸衰弱,無力承擔花園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額開支。明朝末年,豫園被張兆林收購。後來在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了不使這個景點消失,當地壹些富商士紳聚錢買下豫園,花了20多年的時間重修梯田,多造山石。當時城隍廟東邊有壹座東園,就是現在的內園,豫園略西,所以改名為西園。上海豫園古亭景觀

第壹次鴉片戰爭爆發於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軍占領豫園,大肆蹂躪。清鹹豐三年(1853),上海孝道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損毀嚴重。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堂、德悅樓等建築均被縱火。

1860年(清鹹豐十年),太平軍進占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者,利用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洋兵的場所,在園內挖石填塘,修建西式軍械庫。風景已經認不出來了。清光緒初年(1875)後,全園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0余個工商業分割,建為公所。解放前夕,豫園的亭臺樓閣破敗不堪,假山坍塌,池水幹涸,樹木枯萎,昔日的景觀逐漸湮滅。

從1956開始,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歷時五年,於1961年9月對外開放。目前豫園占地30余畝,亭臺樓閣參差不齊,山石參天,樹木蔥蘢。它以美觀精致著稱,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體現了明清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

豫園195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對外開放,1982年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翠秀堂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隱於大假山北麓,臨崖,北倚高墻,花團錦簇,庭院雅致。妳可以安靜地坐在大廳裏,推開窗戶,近距離觀看大假山。現在有壹家古董店。

“漸入佳境”是指《晉書》?顧愷之傳,這裏引人入勝。遊廊用石板鋪成,中間是小橋,兩邊是鵝頸,可以坐著看風景。走廊中間矗立著太湖石莫礪鋒,高約2.3米,身材苗條,故名“美人腰”。

元代鐵獅子位於“漸入佳境”遊廊前。左女右男,鑄於1290,底座有以下銘文:“張德福安陽縣銅山鎮工匠張釗”,“大元國至大元陰二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這座假山是用浙江武康數千噸黃石建成的。由明代著名疊山藝術家張南洋精心設計堆砌而成,也是他唯壹留存下來的作品。這座山大約有14m高。《禦苑集》中,潘雲端對假山的評價是:“看著還挺過癮的”。

陽山堂是壹座五層大殿,北面有回廊,水池旁有壹條蜿蜒的檻,可以坐在上面休息。殿內有晉代王羲之《蘭亭序》中記載的“此處有山”的匾額。“卷雨樓”的名字取自初唐詩人王波的詩“西山暮雨珠簾”。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西園時修建的。它高9米,是花園中的主要建築之壹。清代是官方慶典和“傳諭”的場所,也是當地文人士紳聚會的場所。

1999年5月18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誌題詞,慶祝豫園建園440周年。

銀杏樹高達21米,枝葉茂密。據說是建園的時候園主種的,至今已經400多年了。

萬華樓的下四角有四個漏水的窗戶,樓的南面有湖石和假山。周圍有很多回廊,回廊旁邊的白粉墻用石峰裝飾,用來種竹子。

回廊的東端有壹個小門廊。在這裏往下看,清泉如鏡,石峰聳立在懸崖的另壹邊,面朝山,面朝水。有古人之味,故名兩亭。在北部,有壹個叫方藝的建築,它的形狀像壹艘古船。

走廊,中間用墻隔開,兩邊都可以走。墻上有不同形狀的漏窗。從漏水的窗戶可以看到左邊的陽臺和右邊的峰石,就像壹幅素描。走廊西端與方亭相連,方亭內有壹匾,題名“不遠識”。

魚樂榭周圍古樹參天,靠欄桿能看到水池中遊的魚。謝遷前溪流上的濺水墻體現了江南園林的特色。小溪只有幾尺長,花墻把小溪壹分為二,墻上設有漏窗和半圓形門戶。從玉樂斜的側面,有壹株花了三百多年春秋的紫藤。每年早春,樹枝上都開滿了白花。

何秀廳和點春廳隔海相望。這個大廳是方形的,四周開闊。大廳裏陳列的壹套家具,包括桌子、椅子、椅子和裝飾用的鳳凰、獨角獸,都是用榕樹根做成的,有上百年的歷史。旁邊有個石踏板通往黃鸝亭。

《唱在臺灣》又叫《鳳舞唱在情》。戲臺依山傍水,前檐雕工精巧,金漆壹新。舞臺四周的石柱上,有描繪春夏秋冬景色的對聯。

點春堂東南有湖石、假山、雲巖,四周水石、深洞環繞。山上有雙層亭臺樓閣;樓上叫快樓,樓下叫燕雙閣。從快樓往南,有靜逸軒和李婷亭,四周花墻環繞,形成壹個小院。

雲龍墻位於點春堂西面,龍頭用泥土制成,龍身用瓦片打成鱗片狀。園內還有幾道龍墻:大假山後有臥龍,暖堂西有龍戲珠,內園前有臥龍,各有特色。

點春堂整體建築為五開間廳堂,扇面雕刻戲曲人物,梁柱圖案奇特,金箔。大廳後面是臨池水格,上面有壹塊匾,寫著“飛躍”。點春堂建於清朝道光初年,曾是福建籍花糖外商在上海拜神的地方,俗稱“花糖府”。刀會起義的時候是起義軍的北方總部。刀會領導人之壹,太平天國政教合壹招陳元帥在此辦公,並頒布法令稱之為“點春堂府”。起義失敗後,點春堂遭到嚴重破壞。清同治七年(1868)出資重修,歷時四年完成。大廳裏掛著壹幅晚清畫家任伯年的巨幅國畫《觀劍》。畫的兩邊是書法家沈寫的對聯:“勇氣是空的,但精髓留在心中”。大廳還展示了叛軍使用的武器,自制的硬幣,來自太陽和月亮的錢,以及發表的公告。

尚流亭,因兩面臨水,取《蘭亭序》中“流水”之意。亭旁有三座曲板橋,依水而建。三曲板橋西面是幻雲假山。山堆湖石,北有月塔,西有清泉。洞穴蜿蜒曲折,可以到達山頂。山洞裏有泉水,溪水從中流出。

上海豫園導遊詞精選(5)

豫園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由明朝駐川公使潘雲端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853上海刀會起義期間,豫園點春堂曾是起義軍北方總部所在地,現在堂內陳列著兵器、自己制作的錢幣、刀會發布的公告等。解放後,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於1961正式對外開放。

靜觀殿,又稱“青雪殿”,是內園的主殿,雕樓畫梁,金碧輝煌,開放式。大廳寬五間,深三間。大殿前有兩座石獅子,殿內有兩塊金匾,“關菁”和“靈女瑪芝”。靜觀之名,取古語“凡事知足靜觀”、“靜觀流水,靜觀山勢”之意。在大殿的對面,有許多奇峰,以五顏六色的方式堆砌而成,如三官獻壽,白鹿望月,蝙蝠起舞,或九獅運球。據說安靜觀察可以分辨出100多種動物形象。石峰中有許多百年古樹。看東邊壹個小院,裏面有壹池清水,兩邊回廊蜿蜒,遮陽,修竹瀟灑,環境幽深。

館陶樓位於靜觀殿西南,又稱“小靈臺”。它是壹座三層全木結構建築,高度超過65,438+00英尺。它是清代城東最高的建築。在過去的壹年裏,妳可以爬上這裏觀看“上海八景”之壹的“黃浦陶丘”。

幻雲樓和延慶樓面向京官殿,東西貫通,通向館陶樓和船廳。在幻雲大廈裏,有壹塊橫匾“幻雲”,是清末著名的上海紳士文瑤。題記幻雲大廈原為上海千葉事務所的產業。豫園和內園屢遭戰亂破壞,但這座建築幸免於劫。很有“揮絲樹,觀雲歸,西山涼,在我袖中”的感覺。

松翠亭立於館陶樓東面的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石桌石凳,四周綠樹環繞。亭子裏的壹塊匾上寫著“淩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