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殊菩薩涅槃經》記載,文殊菩薩出生於古印度斯瓦斯蒂的壹個婆羅門家庭。後來隨釋迦牟尼佛出家。釋迦牟尼死後,來到雲山向五百仙人講解十二經。最後回到出生地,在西田樹下坐下,進入涅槃。據文殊菩薩力法寶典《大藏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曾對金剛主菩薩說,山部島(佛教說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東北有壹個叫“大真納”的國家,有壹座大山,有五座山峰,稱為五嶽。釋迦牟尼佛死後,文殊菩薩會以童子的形態遊行到此,住在山上,為眾生傳佛。中國佛教認為,山西五臺山是佛經中提到的“大真納”國的五大頂山,因此五臺山被視為文殊菩薩的道場,成為佛教聖地。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教中地位很高。他是諸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所以常被稱為“法王”。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配合釋迦牟尼宣揚佛法。在《維摩詰經》中,他代表釋迦牟尼佛,帶領弟子去探望生病的維摩詰,並多次與維摩詰討論大乘佛教,宣揚大乘佛教玄理。在佛教形象中,他常與普賢菩薩壹起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威逼菩薩,陪伴左右。五臺山的許多寺廟裏供奉著文殊菩薩的單尊塑像。文殊形象不同。按其頂髻形狀可分為壹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根據嚴陣達拉尼(咒文)的字數,密宗分為壹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其中五字五結的文殊最為常見。壹般的文殊菩薩多是五髻冠的少年。五髻表示內證的五種智慧(身智、大圓鏡智、平等智、妙觀智、成就智)。男孩的形體是天真和純潔的隱喻。左手持般若經,花上放般若經,表示般若智慧壹塵不染。右手持劍,金剛劍可以斬斷心魔,比喻大智慧猶如利劍,可以破除壹切愚昧和煩惱。坐在白蓮臺上意味著純潔。但文殊菩薩大多是騎獅,可見菩薩的智慧與兇殘。還有壹尊根據文殊師法寶達拉尼經創作的騎著金孔雀的文殊像。
(1)文殊的事跡
文殊,梵文文殊的音譯,簡稱文殊。新譯本“舒曼十裏”中文翻譯是妙德,義是普世的德,完全原創。也譯為妙,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家裏有十個吉兆。(1)露珠從天而降,(2)七寶倒在地,(3)倉房化為金粟,(4)院中蓮花生,(5)滿屋光,(6)雞生鳳,(7)馬生祥麟,(8)牛生白犢,(9)豬生龍海豚,(10)六齒如現。公元前6世紀生於斯瓦斯蒂(與釋迦牟尼同時代)。多羅聚落和婆羅門氏族的姓氏中,父親的名字是凡德,從母親右側出生,紫金色。他倒地就能說話,像個孩子的天子,他有七寶。有了它,文殊菩薩就有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善,和佛壹樣。
《華嚴經·入法界》中,彌勒對善財說:‘文殊大願,是其他菩薩所不能及的。他的事跡浩如煙海,他的願望無邊無際,菩薩的壹切功德都是生而無休的。常為無量諸佛之母,無量菩薩之師,經開悟成就壹切眾生,名揚天下。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為諸菩薩之首,常與普賢壹起侍奉佛陀。佛教弟子都視文殊為智慧的化身,如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像,頂上有五個結,表示五智至上,無有。五種智慧:身體智慧、大圓鏡智慧、平等智慧、精彩觀察智慧、成功智慧。左手拿著蓮花。花中放壹部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般若波羅蜜多壹塵不染,如聚火,四面不能沾,壹沾就燒。右手持劍,意為大智慧,可破壹切無明煩惱,猶如金剛之劍,可斬斷心魔。或坐蓮花臺以示純潔,或騎獅子或孔雀以示兇猛。
釋迦牟尼佛說,四十九年,開始嚴於中國,終於涅槃。文殊師利參加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會議。文殊在輔佐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據《寶典》記載,有壹年佛陀在斯拉瓦斯蒂時,連續下了七天大雨,許多農田和房屋都被洪水吞噬了。園子裏有八百多和尚,壹萬多菩薩,他們面臨饑餓。阿難請文殊設法給他解脫。文殊使許多佛教弟子在道中感到滿足和自在。說明文殊在物質方面給了釋迦牟尼僧團很大的幫助。在釋迦牟尼的構成中,婆羅門種姓占絕對優勢。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被疏遠的,習慣於禁欲主義,比如葉佳。為了大乘法,我行走於世界而不受世界規律的影響,與外界和諧相處而不為我所知所見所動。我雖斷煩惱,不舍菩薩,但不做壹件事,也活不下去。文殊幫助釋迦牟尼做了很多工作,讓很多人聽了大乘教法。比如靈山五百比丘會,他就不忍。憑著宿命論的智慧,他目睹了父母被殺和各種嚴重的罪行。他心裏有自己的疑惑,佛法太深進不去。於是文殊鬥劍逼佛。佛陀說,‘文殊,住手!我會被殺死的。我被殺了。誰殺了我兒子?“故五百僧,自得道以來,以其真心,學法如夢,皆得法而隱忍說,‘文殊大慧,達法底,手握利劍,逼其持如來。劍若佛,壹相無兩相,無相無生。為什麽要在雲中殺死它?“文殊菩薩用殺佛的方法教育五百比丘,使他們明白大乘的教義,對法有耐心,堪稱釋迦牟尼的得力助手。文殊又壹次向眾生宣講大乘的空義,說‘不需要見佛,不需要求法’。當時有兩百個和尚,以為自己糊塗了,說是舍佛走了。文殊中間化為壹團火,眾僧欲用腳飛(跳),見頂上鐵網,大駭。回頭看看花園,到處都是紫羅蘭。和尚們去了佛寺,看到了他們在白色地面上看到的東西。佛陀告訴比丘:‘內火未盡,欲花外火無用。妳們這些和尚,掉進網裏,想夠到鐵網,也沒辦法。.....這份愛,無從,無往。由妄想而生,沒有我,沒有我的位置。“200個和尚,聽了佛陀的教誨,余漏永存,就成了阿羅漢。可見,文殊不僅是壹個深諳大乘空義的智者,而且對神通的運用也非常嫻熟。走投無路之下,兩百個和尚只好回頭,靜下心來接受佛陀的教誨,這樣才能證得羅漢之果。還有壹次,佛祖放縱自己曬太陽,文殊三度夏,違反了僧制。作為壹個長者,葉佳想拿起木槌把文殊趕出去。當葉佳剛剛拿起木槌,他看到數百億文殊突然出現。這時,葉佳用盡全身力氣撿起了木槌。這時,佛陀對葉佳說:‘葉佳,這麽多文殊菩薩,妳想除掉哪壹個?葉佳為自己不是文殊的對手而感到慚愧。而釋迦牟尼弟子中的舍利弗,也是佼佼者。有壹次文殊跟隨他遊歷各種佛土,有壹處佛土充滿了火,他壹走進去,就瞬間化為灰燼,舍利弗驚恐萬分。文殊以神力使無數蓮花遍布其上,猶如走在平坦的大道上。舍利弗此時在文殊面前覺得自己矮了壹截。
這些例子生動地說明了文殊和釋迦牟尼在教育領域的合作非常默契和巧妙。所以文殊請末世修行者在Hokkekyo的《逍遙行》中取經,佛特則說“逍遙行”是為了後人的保護,讀的是“Hokkekyo”。文殊遵循釋迦牟尼的指示,在佛教消亡後,與阿難、彌勒佛在鐵尾山匯聚大乘經典,使大乘佛教得以生存發展。和妳親近的人不討論印度佛教的歷史。他們認為大乘佛教有兩個流派,起於龍,止於無。事實上,印度的大乘佛教有兩個流派。佛陀在世時,文殊和彌勒是佛教兩大流派的傑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教體系中壹直享有很高的地位。
《文殊菩薩涅槃經》中說:佛祖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菩薩到雪山上為五百仙人傳法。最後,所有有緣人都得知了壹切,帶著五百仙人去了他們的故鄉斯拉瓦斯蒂多羅,定居在泥溝樹下,在那裏坐成了壹個昏迷狀態,進入了第壹次冥想,從全身的毛孔裏冒出了壹個大火焰,金身變成了壹個玻璃雕像。玻璃雕像裏有壹個真金的雕像,有六英尺長。坐在蓮臺上,分明是五百仙人都入了涅槃。當時有八個國王,他們把玻璃雕像放在金剛頂上,並升起塔來支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