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000年前,當人們發明了文字並用它來記錄文字和筆記時,檔案就出現了。檔案是人類從野蠻向文明過渡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從石刻、泥板、紙莎草、甲骨等古代檔案,到紙質檔案的出現,再到照片、膠片、錄音、錄像、機讀檔案等現代檔案的出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檔案財富,記錄著人類歷史的每壹步。
自古以來,人類就重視檔案的保存和利用,建立圖書館,指定專人管理。近代以來,尤其是現代,各類檔案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社會各領域對檔案信息的需求也普遍增加。檔案工作也從簡單、封閉、經驗的管理方式發展到復雜、開放、科學的管理體系,成為壹項專業化的事業。
檔案學是探索檔案和檔案工作發展規律,研究檔案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的學科。它的應用有助於提高檔案事業管理和檔案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為人類社會進步服務。
檔案學的產生和發展
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檔案學是在18年底歐洲實行檔案改革後形成的,之前經歷了漫長的醞釀過程。
在檔案學的萌芽時期,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檔案工作不斷發展,積累了很多經驗,但主要是整理編目的經驗。
在歐洲,古羅馬人根據收發文件對檔案進行分類保管;5 ~ 11世紀,封建莊園檔案館和教會檔案館將檔案分類為“開放”(壹般文件)和“封閉”(機密或人事任命文件)。11 ~ 15世紀期間,部分檔案館按照業務部門順序、時間順序、檔案類型順序對檔案進行分類保管。16 ~ 17世紀期間,出現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類整理檔案的方法,按地域、事業、時間順序整理檔案的方法,按中央機關分支機構分為教會統治、政治領導、司法事務、財務管理整理檔案的方法。
檔案編目也是在檔案整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如古羅馬人編了編年體抄寫本,那不勒斯王國編了1284的檔案目錄,法國憲法寶庫編了1318的檔案目錄。
16世紀中期,出現了早期關於檔案工作的著作,如拉明根的《綜合報告——如何計算壹個完善的登記室》、《登記室及其組織管理》。
在中國,商朝用紮成書的方法,把檔案保存在骨頭或龜甲上;唐代實行“三年整理壹次”的檔案鑒定制度。宋代采用“圖書分門別類擺放編目”,按時間順序整理檔案的方法。元代對存放的檔案進行分類、編號、封存。明代黃書是按年代地域分類標準分類的;清朝嘉慶年間,內閣經錄司編纂的《清理東大圖書館分類目錄》采用了按文獻名稱和問題分類的方法。我國古代學者非常重視總結檔案文獻編纂的經驗,提出了“言不盡意”(即尊重原文)和“多問借鑒”(即不任意補正)的編纂原則。
古代社會檔案學的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零碎的、經驗性的知識,尚未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但為檔案學的形成準備了條件。
歐美檔案學的形成與發展18結束後,歐洲壹些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下,改革了檔案工作,建立了國家檔案館,頒布了《檔案條例》等規章制度,提出了“開放檔案”的原則,向社會開放檔案,設立檔案學校,培養檔案專業人員等。,並發展成為全國性的事業。這種檔案工作實踐的變化和發展以及檔案事業的興起,不僅對檔案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為檔案學的建立提供了條件。
19世紀初,“檔案學”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1804年,Og撰寫了《檔案學的理論思考》,1834年創辦的《檔案學》、《古代文獻學》、《歷史學》等雜誌都使用了檔案學的概念。65438-0885年,法國學者朗洛伊斯在巴黎出版的《國際檔案、圖書館和博物館》雜誌第壹期上發表了《關於檔案的科學》壹文,首次提出了檔案學是壹門科學的觀點。
19世紀,歐洲許多檔案學家對檔案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以及檔案的整理、鑒定、編目、利用和出版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涉及檔案工作各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檔案整理理論是歐洲檔案學形成過程中討論的核心問題。檔案工作者先後提出了原因原則、尊重整個宗族原則和來源原則,並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證了這些原則的利弊。
1898年荷蘭檔案學家繆勒、弗斯、佛羅英出版的《檔案整理與編目手冊》總結了歐洲檔案工作的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統闡述了檔案整理與編目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全氏族理論的深刻論述,提出了檔案全氏族有機聯系、不分散的原則。
20世紀,隨著檔案工作實踐的發展,檔案作品不斷增多。代表著作有英國詹金森的《檔案管理手冊》、意大利卡薩諾瓦的《檔案學》、法國檔案工作者協會的《檔案學手冊》、美國舍倫貝格的《現代檔案學——原理與技術》和《檔案管理》。
中國檔案學的形成與發展1911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壹直秘而不宣的明清檔案不再為皇室所專有。20世紀20年代初,由於大內檔案向社會傳播,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開展了明清檔案的收集整理活動。20世紀30年代,沈建世、徐中書、吳晗、鄭天挺等史學家撰寫了許多論文,對明清檔案的史料價值和檔案的整理編目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國民黨政府機構開展了文件檔案改革運動。壹些行政工作者和檔案工作者以現有機構的檔案為研究對象,研究檔案管理,出版了壹批檔案管理著作。
20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興辦檔案教育,在武昌文華圖書館學院設立檔案管理專業,在重慶創辦私立石崇檔案學校,開設檔案管理課程,研究檔案學,引進歐洲壹些國家的檔案學思想和管理經驗。
民國時期的檔案學研究是由歷史學家、行政人員和檔案教育家分別進行的。從自身需要出發研究檔案管理,有助於中國檔案學的建設和發展。但由於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發展水平的限制,檔案學研究仍停留在對明清檔案管理和當前機關檔案管理經驗的總結上,側重於具體業務研究,缺乏理論概括。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國家檔案事業,為檔案學研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中國高度重視檔案學學科體系建設。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它建立了許多學科,如文獻學和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等等。20世紀80年代,建立了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技術並重的檔案學學科體系,各學科得到進壹步完善和發展。
國際檔案理事會自1950成立以來,其學術活動在組織國際檔案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方便國際間業務經驗交流,有《檔案》(年刊)、《國際檔案理事會公報》(半年報)、《國際檔案雜誌》(半年報)等多種出版物。自1979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檔案理事會在世界各地系統地開展了檔案事業專項調查研究和專項試點工作。
檔案學的內容
檔案學以檔案和檔案工作為研究對象。其基本任務是在研究檔案和檔案工作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檔案工作的科學理論、原則和方法,指導檔案工作實踐,提高檔案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從而充分實現檔案的價值,服務於各種社會實踐。
檔案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檔案基礎理論、檔案歷史、檔案管理、檔案資源開發和檔案應用五個方面。
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是研究檔案的起源和發展,檔案的本質和壹般屬性,檔案類型的分類,檔案價值及其實現的規律性,國家檔案的本質和結構。檔案工作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社會環境,檔案工作的性質和基本原則,檔案工作與文件、圖書、情報工作的關系;國家檔案事業體系的結構和功能及其與國家建設的關系,檔案法規體系的結構和功能;檔案學的條件和標誌,檔案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檔案學的體系結構,檔案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檔案學的研究方法。
檔案學專業史研究,就是按照歷史時期的順序,運用具體的史料,研究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的產生、發展過程和規律。其任務是闡明各種社會形態下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發展特點,與當時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關系及其社會效應,以尋求可供今天借鑒的歷史經驗;本文在分析總結以往檔案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究檔案學思想的起源、派別及其發展規律,以期深入理解和認識檔案學思想、理論和原理的形成過程,提高檔案學的理論水平。
檔案事業管理研究是研究檔案事業管理的產生和發展,檔案事業管理的指導思想、原則和制度,檔案事業管理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檢查、監督和指導職能,檔案事業管理的行政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計劃手段、經濟手段和教育手段。其任務是提高檔案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促進檔案整體協調發展,為檔案信息資源的管理和開發創造壹切有利條件,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檔案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研究是檔案實體管理系統、檔案信息開發系統及其反饋系統的全過程。檔案實體管理的研究包括對原始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鑒定的研究;檔案信息開發的研究包括檔案信息的選擇、加工、編輯和輸出的研究,即檔案的編目、編輯、提供和利用的研究;檔案管理反饋研究包括檔案統計和檔案用戶調查。其任務是不斷提高檔案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及時、準確、廣泛地組織檔案信息交流,為檔案使用者提供高效服務。
檔案工作應用技術研究。包括對文件保護技術的研究,如對文件存儲環境控制技術、有害生物控制技術和修復技術的研究;檔案縮微技術研究,如檔案的攝影、沖洗、加工、復制、修復、存儲和檢索等技術過程的研究;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的研究包括輸入前檔案數據的收集和預處理,計算機對檔案數據的輸入、存儲和處理,以及計算機對檔案信息輸出全過程的研究。其任務是逐步實現檔案管理技術的現代化,提高檔案管理的效率。
檔案學早期學科單壹,主要研究檔案的整理和編目。隨著各類檔案的大量增長,檔案工作實踐和檔案事業建設的發展,檔案學已經分化發展為許多分支學科,承擔著壹定的研究任務。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將檔案學分為幾個分支學科,如檔案學導論、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檔案保護技術、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等。20世紀80年代,我國檔案工作者對檔案學的體系結構進行了探討,代表觀點如下:
檔案學分為理論檔案學和應用檔案學兩個部分,再分為學科;檔案學分為基礎理論、管理學科、應用技術三個部分,或者分為理論檔案學、應用檔案學、檔案管理技術三個部分,再分為學科;檔案學分為基礎理論、檔案專業史、檔案事業管理、檔案管理、檔案人才、檔案利用與效益、國外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研究七個部分,再分學科。
理論檔案學是從整體上把握檔案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在應用檔案學的基礎上進行高層次的理論總結,揭示檔案、檔案工作、檔案事業和檔案學本身的本質和壹般規律,為檔案工作實踐和國家檔案事業建設提供普遍的理論依據。
應用檔案學是檔案事業管理、檔案資源管理與開發、檔案工作應用技術研究的總稱。科目包括:檔案管理學、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檔案編纂學、檔案統計學、檔案目錄學、檔案保護技術、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檔案縮微技術等。
應用檔案學的特點是:壹是實用性。它所闡述的理論、體系、原理和方法直接應用於檔案管理和檔案業務的實踐,具體原理和方法在學科知識中占有較大比重。二是技術性強。它研究現代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解決檔案保護技術現代化、檔案管理自動化、檔案復制小型化、檔案信息傳輸網絡化等問題。
當代檔案管理和國家檔案管理是壹個復雜的系統,包括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所以檔案學也必須進行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理論檔案學是應用檔案學的高級理論總結,對應用檔案學起指導作用;運用檔案學的研究成果或問題,將推動理論檔案學的發展。兩者協調同步發展,有利於提高檔案學的整體水平。
檔案學的學科性質和特征
檔案學是壹門社會科學,或者說基本上屬於社會科學,這是由檔案學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的。檔案工作是管理檔案,提供檔案信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社會活動。檔案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特殊社會現象,即研究檔案、檔案工作的運動規律及其與人們社會實踐的關系,因此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
檔案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檔案學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壹是檔案學的重要理論和原則受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二是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檔案工作實踐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檔案學的發展水平。檔案學提供的知識不僅僅是關於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學本身的基礎理論知識,還包括大量檔案工作的具體原理、方法和技術。
檔案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檔案學和文獻學是關系最密切的姐妹學科。從兩個學科的研究對象來看,文件是檔案的前身,檔案是文件的轉化,文書工作是檔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檔案與歷史密不可分的關系決定了檔案與歷史的密切關系。檔案是歷史文化的財富,如何收集、整理、編輯和利用檔案史料是檔案工作者和歷史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歷史的研究離不開史料,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對於歷史的研究尤為重要。
檔案學、圖書館學和情報學是相互獨立又密切相關的學科。由於它們的研究對象有其特殊性,在管理體制、原則和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點。檔案大多是手稿、原件,或者“手稿”,所以有專門的利用制度,壹般不外借給圖書館;檔案在壹定時期內具有很強的保密性,需要建立保密制度和開放制度。這些都明顯不同於圖書館管理和信息管理。
檔案和圖書都是文獻,都是知識和信息資源的載體。書籍的手稿就是檔案,檔案文獻的編纂可以轉化為書籍。檔案和書籍是書面信息,情報是有針對性的知識信息。檔案和書籍中包含的知識信息可以轉化為智力。
總之,檔案、圖書和情報工作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就決定了檔案學、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密切關系。這三個學科的研究成果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適合本學科的知識。
此外,檔案學的研究與其他學科密切相關,如運用數學的定量分析方法,運用系統科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知識。
檔案學的發展已有近兩個世紀的歷史,但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當代世界新技術革命也對檔案工作提出了挑戰,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將向現代檔案管理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