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華苓(1925 65438+10月11-),女,湖北英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人,1948畢業於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外語系,同年以筆名發表第壹篇文章。65438-0964年在美國生活,應聘美國華盛頓作家工作室工作,在愛荷華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和繪畫。因為國際作家寫作室的建立,他被稱為“世界繪畫組織的建築師”、“世界文學組織第壹人”。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翡翠貓》、《小白花》、《臺灣軼事》、長篇小說《失落的金鈴子》、《錢山外》、《流水》、《桑青與桃花》、散文集《三十年後》、翻譯集《花卉選》等。
截至2018年底,已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位作家和詩人受邀參加由聶華苓夫婦發起的“國際寫作計劃”,其中包括改革開放後來自中國內地的50多位。
從65438年到0976年,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作家聯合提名安吉爾和聶華苓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中文名:聶華苓。
出生地:湖北武漢
出生日期:1925 65438+10月11。
職業:作家
畢業學校:中央大學(南京大學)
代表作:《玉貓》、《小白花》和《失落的金鈴子》。
性別:女
親身經歷
1925 65438+10月11,湖北武漢人。
1939,就讀於湖北聯合中學,考入四川長壽民族十二中。畢業後考入中央大學外語系,外語系遷至重慶,1948畢業。這時,他以“思遠”的筆名發表了壹篇文章。
65438到0949,我和媽媽哥哥姐姐去了臺灣省。曾任《自由中國》編輯委員會委員兼《文藝》主編。1960年,雜誌社被關閉,主持人雷震被捕。她失去了在臺灣省法律和商學院的教學工作,並與外界隔絕。
和自由中國。
1956年,蔣介石七十大壽之際,《自由中國》又發表了壹篇七頁的批判蔣介石的文章,轟動了全世界,也激怒了當局。雷震在1960被捕。同年9月4日,憲兵闖入聶華苓的家,帶走了住在隔壁的付正。
盡管聶華苓沒有被捕,但在接下來的兩年裏,他壹直處於監視之下。詳見“1960年9月4日”壹節。那時,她的女兒正在彈鋼琴。在隔壁的沖突聲中,她讓女兒繼續玩。“藍藍繼續玩,越玩越沒意思。”聶華苓寫道:“我看著她,心想:我希望下壹代不會有這種恐懼。”
品德行為
65438年至0967年,美國華裔作家聶華苓和丈夫在美國中部艾奧瓦州艾奧瓦市創辦了“國際寫作計劃”,向改革開放後走出國門的壹代又壹代中國作家敞開懷抱,邀請美國以外的著名作家來此進行短期寫作和文化交流。據國際寫作項目現任副主任休·費勒(Hugh Ferrer)介紹,這壹項目共邀請了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位作家和詩人參與,其中包括改革開放後來自中國大陸的50多位。
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1976年,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作家聯合提名安吉爾和聶華苓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提名書上說,他們是“壹個獨特的文學組織的建築師,以實現國際合作的夢想。在藝術史上,從來沒有壹對夫婦如此無私地獻身於壹個偉大的理想。”
個人工作
聶華苓出版的書籍包括小說、散文、翻譯和評論文章等,在臺灣省、美國、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華語地區出版,部分作品在美、印、意等十多個國家出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它壹直被列入亞洲小說100強。他的文章《親愛的爸爸媽媽》入選初二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第壹冊第五課。
葛藤(中篇小說)1953,臺灣,自由中國協會。
翡翠貓(短篇小說集)1959,臺灣明華書店。
失落的金鈴子(小說)1960,臺灣學生出版社;1964,衛星,1977,大林;1980,人文學科。
壹朵小白花(短篇小說集)1963;衛星。
夢之谷文集(散文集)1965,香港文字出版社。
沈文評論(英文)1972,紐約TwaynePublishers出版社。
桑青和桃紅(小說)1976,友聯;1980,中青。
王大的幾件喜事(短篇小說集)1980,香港海洋文學藝術學會。
臺灣省軼事(短篇)1980,北京。
三十年後(隨筆)1980,福建人。
《愛華筆記》(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
黑,黑,最美的顏色(散文)1983,香港三聯。
錢山外,水流場(小說)1985,香港三聯。
贏得榮譽
獲得三所美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牛津大學、牛津大學和牛津大學。
1982被美國五十個州的州長授予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翻譯顧問委員會成員,1980s。
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評委(1981 ~ 1982)。
飛馬國際文學獎顧問(1987 ~ 1988)。
北京廣播學院名譽教授(1986)。
上海復旦大學顧問教授(1988)。
匈牙利政府頒發的文化貢獻獎(1989)。
《桑青與桃子:中國的兩個女人》英文版獲American book award)(1990 1990)。
波蘭文化部頒發的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1992)。
中國南京大學傑出校友(2012)。
家庭成員
聶華苓的丈夫是保羅·安吉爾,美國中西部著名的土著詩人。
女婿:李歐梵。
性格評估
“作品的廣度已經走出了自我中心的範疇,作品的深度已經超出了眼睛的觀察和心靈的感應。”(彭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