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疾病需要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雖然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已經基本達成* * *認識,但是如果壹般心理問題的來訪者不需要藥物治療,只需要心理咨詢或者心理治療;對於有嚴重精神癥狀的來訪者,需要藥物治療或兩者兼有。但在這方面兩位治療師還是有很大的分歧,比如接受心理治療的神經癥患者是否應該服藥,或者有陽性癥狀的精神病人是否應該接受心理治療。傳統心理治療師認為神經癥患者只需要心理治療,而傳統精神科醫生認為神經癥患者和精神病人都需要藥物治療。事實上,藥物往往對大多數精神癥狀有顯著療效,但對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癥狀或社會功能喪失往往作用不大,或者即使有效,也要因為停藥而忍受長期用藥的痛苦。停藥後仍然不知道如何面對心理和社會問題,經常陷入心理沖突。俗話說“心臟病需要心內科醫生。”如果患者的病情相當嚴重,如極度焦慮、抑郁、反復自殺、嚴重失眠、嚴重沖動行為、急性應激反應、短期精神狀態,危及生命或嚴重妨礙社會功能,需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對於大多數其他與心理社會問題相關的精神狀況,只要患者願意配合心理治療,就應該首先選擇心理治療。因為心理治療的過程是幫助來訪者了解、探索和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他們學會忍受不可逆的痛苦和為自己的成長增加忍耐力,調動他們的自救意識,使他們學會以建設性的方式幫助自己進入良性循環。如果在這裏主要依靠毒品,會動搖他們掌握自己命運的信念,影響他們自救的決心和動力,嚴重的會讓他們放棄對自己康復成長的責任,助長他們對外力的依賴,就像被父母寵壞的孩子,不願努力,逃避事情,不求上進。由於人類對自身心理現象或精神疾病的認識還相當有限,對精神癥狀成因的判斷基本上依賴於對現象學的理解。沒有可靠的儀器或實驗室測試或影像檢查,就無法對病因做出準確的診斷。很多病例可能與生物、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僅通過心理現象評估很難準確確定生物缺陷或心理原因的比例。迄今為止,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的診斷和分類仍處於現象學分類階段,難以分類的問題和各種情況或伴隨疾病中存在的問題大大增加了診斷和治療的難度。但無論如何都要盡量對疾病做出相對明確的診斷或分類,分清問題的輕重緩急,以便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或聯合藥物治療。如可疑、有風險的精神癥狀,當確實無法診斷時,可以考慮單獨使用藥物壹段時間,無效或無明顯療效,待進壹步發現心理問題時再進行心理治療。對於非典型強迫癥和恐懼癥患者,為了排除隱性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的可能,可以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診斷性治療往往是必要的,要根據治療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及時修正診斷和治療方案。對於典型的強迫癥和恐懼癥,藥物已經被證明無效,最好不要再濫用藥物。如果抑郁癥和焦慮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現了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問題或家庭心理問題,就會重點進行心理治療。目前,心理門診和心理病房的服務範圍包括:焦慮及焦慮相關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急性焦慮發作、驚恐障礙);抑郁癥(心境惡劣、抑郁性神經癥、輕中度抑郁)強迫癥和強迫癥譜系障礙(強迫癥;拔毛癖等。沖控障礙)社交恐懼癥等特殊恐怖障礙(如動物恐怖、高空恐怖、傳染病恐怖、癌癥恐怖等。);難治性心理生理性失眠和心因性性功能障礙,如陽痿和早泄;其他神經官能癥(如神經衰弱、心臟神經官能癥、與心理因素有關的慢性疼痛)歇斯底裏的情緒爆發、意識朦朧、著魔體驗、漫遊、心身轉換障礙(驚厥、癱瘓、失音、耳聾、失憶)歇斯底裏的精神病發作等。;疑病癥和其他軀體形式障礙,以身體不適為主要苦惱,缺乏軀體疾病的證據;各種日常生活事件(如厭學、轉學後學習適應困難、婚戀問題、生育問題、家庭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失業、退休、喪親反應等)引起的重大心理創傷(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人格障礙)情緒和行為問題(心因性或適應障礙)。);迷信、氣功、宗教信仰等與文化相關的精神問題(如走火入魔);精神疾病後的心理康復(與精神疾病有關的家庭問題,神經癥殘留癥狀,精神疾病後的戀愛、婚姻、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適應問題,伴有強迫等神經癥狀)嚴重軀體疾病或軀體殘疾後的心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