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犯罪的危害
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會計信息失真作為壹種社會經濟現象,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極大,不僅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嚴重幹擾了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有會計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審計監督和表揚不力、管理制度和會計人員素質問題。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形成和提供違反客觀可靠性原則,不能正確反映會計主體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能真實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從而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虛假信息,對決策者做出相關決策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會計信息失真與否,直接關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是否合理有效。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多起會計信息失真的醜聞,如怡安科技案、實業案、孫悟空案、鄭案、銀廣夏案、麥科特案、江蘇瓊花事件、藍天股份案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度、範圍和危害都是大有裨益的。會計信息失真表現為會計數據、成本、往來賬戶、資產評估、經營成果和審計報告的失真。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1。傳遞錯誤信息,誤導經濟行為從微觀上看,會計信息的影響滲透到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包括投資、籌資、利益分配的決策計劃和控制。例如,投資技術決策應該基於對過去經濟和商業數據的分析。如果提供的會計信息虛假地增加了投資額和成本,使利潤減少甚至損失,決策者必然會放棄這個項目,從而失去市場機會。反而會讓壹個實際不可行的論證分析報告在虛假會計信息的掩蓋下通過項目。所謂新項目盲目建設、效益差,與此不無關系。從宏觀角度來看,會計信息失真可能導致錯誤的社會經濟政策出臺,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2.損害各方利益,導致企業虧損的會計信息失真,不僅僅是壹種表現,其本質關系到經濟利益的分配。從壹樁虛假購銷經濟業務分析,賬戶價值大於實際價值,只能遏制不正當購銷行為,使相關人員受益。在隱瞞收入、減少利潤、減少稅收等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可能會減少產品銷售收入的確認金額,推遲確認時間。相反,如果經營者想誇大經營業績,就會相應地扭曲這些信息。從會計處理的程序和過程來看,會計信息失真也是受經濟利益支配的,如折舊計提、費用攤銷、存貨計價等會計方法的變更都是根據壹定的利益進行的。因此,首先需要維護的是會計主體的利益。如果違反了壹定的規範和原則,必然會損害其他權益主體的利益,如通過虛假會計信息偷稅漏稅、通過會計違規虛增利潤、虛增股價、資產負債數據失真等,損害債權人利益。更重要的是,壹些與經濟活動直接相關的人從不同的環節和角度傳遞虛假的會計信息,導致企業虧損甚至破產。破壞投資環境,影響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改變了過去單壹財政撥款的做法。投資者趨向多元化。企業作為市場活動的基本經濟單位,越來越依賴投資市場來籌集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在投資市場中,投資者根據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來決定投資方向,其決策的主要依據是企業提供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信息的真實與否,關系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關系到能否利用市場來完成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序流動。4.導致國家或地方財政收支預算編制方向錯誤,國家和地方財政收支預算是在前壹年度財政收支情況的基礎上,結合下壹年度預期新增收支內容確定的。會計信息失真會使國家預算部門無法掌握最準確、最真實的會計信息,編制下壹年度預算的依據也就不正確。如果按照這個來執行,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5.弱化國家財經法規的權威性會計信息失真,實際上是在執行國家財經法規上打了折扣,或者說是在實際操作中降低了執行財經法規的力度,某種程度上是對國家財經法規的踐踏。它使信息使用者對國家金融法規失去信心,降低了權威法規在信息使用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損害了國家的尊嚴。6.擾亂經濟秩序,誘發經濟犯罪會計信息失真,如偽造會計票據,亂攤成本,搞“兩套賬”隱瞞收入,偷逃國家稅款,轉移國家資金搞“小金庫”等。這些行為使得這些小團體甚至個人侵占集體利益,經營決策失誤,企業虧本倒閉,員工待崗或失業,從而導致生產經營活動科學化、制度化失敗,企業秩序混亂。錯誤的會計信息使國家財力無法有效集中,影響政府職能的發揮,導致政策失誤,甚至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經濟秩序混亂催生經濟犯罪,會計信息失真是經濟犯罪的護身符和溫床。7.助長腐敗,影響國家政治穩定。會計的職能不僅僅是被動地反映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還是國家監督、調控企業和企業所有者控制經營者的手段。比如,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了企業各項支出的標準和比例,確定了經營成果的分配順序和比例。會計資料已成為監督國家財經政策法規執行情況的基本工具。但很多企業通過做假賬的方式,將壹些非法、不規範的支出合法化,助長了社會腐敗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