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鼓勵咨詢

鼓勵咨詢

最近參加了壹個線下鼓勵咨詢群,發現了壹些有趣的點,分享給大家。雖然我接觸正面管教很久了,但還是第壹次聽說鼓勵式輔導。令人驚訝的是,鼓勵咨詢和積極紀律壹樣,也是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的壹個分支。積極管教關註的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鼓勵輔導關註的是自己與自己和其他成年人的關系。基於同樣的假設,除了自己,我們什麽都改變不了(換句話說,我們也可以聽起來更有活力壹點,就是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身邊的人和事)。

基於這個假設,鼓勵協商需要我們關註自己的選擇,其他的都是壹廂情願。比如妳抱怨“為什麽我老公總是賴在床上?我怎麽才能讓他更勤奮呢?”這樣的問題是假的,因為別人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我們可以關註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我能做些什麽讓自己感覺更好?比如只是妳老公休息的方式和妳理解的不壹樣。

從上面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們選擇去做的事情,選擇去相信的事情,其實是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對他人和人生的看法的,而在這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課堂上,我感受最深的是“接納”,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明白道理,但就是過不好日子。原因是我根本不接受現在,總覺得“妳應該”、“我應該”、“他應該”,但生活永遠不會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發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風格,完全不按“應該”行事。感覺生活完全失控了。

我覺得我必須改變,這樣我才能按照“應該”的劇本生活,甚至我經常打自己的耳光,抽自己的痛。如果妳不能好起來,那麽妳的丈夫總是可以做到的。最後,老公總是很崩潰的拋出壹句話“為什麽我要壹直這樣,我要壹直那樣,還需要壹直按照妳想要的方式去做?”!"......

生活越來越不如意,抱怨與日俱增,情緒經常崩潰。我自己也是基於這樣的問題加入鼓勵咨詢群的。課程第壹篇《鼓勵咨詢》說改變的過程其實有四個步驟,分別是:意願、意識、接受、選擇。至於我自己,我有改變的意願,也意識到自己好像做得不夠好,然後就想改變。我失敗的原因是我自己的內心根本沒有接受這壹步。

不認可自己的現狀,想改變,所以過度補償,想改變。後來發現改變不了自己,改變不了別人,就放棄了,覺得自己壹點價值都沒有。我覺得這種心態特別像我們初中物理時介紹的鐘擺,就是從壹個極端到另壹個極端,找不到平衡點。

接受就是圖中的X點。在阿德勒的心理學中,我覺得很適合解釋X點,就是“妳的存在就是妳的價值”,就像在鼓勵咨詢中,其實妳已經足夠好了。這感覺像雞湯,但我們的行為實際上與我們的感受直接掛鉤。

正如冰山模型所見,我們行為的底層是我們的價值。當我們沒有價值感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就會不壹樣。

接受意味著我們認可自己的價值,所有基於“問題”的意識都要轉向我們能做什麽。

就像鼓勵咨詢裏提到的。

“透過表面發現並改變妳甚至沒有意識到的想法,會帶來持久的改變。無論妳改變妳的想法或妳的感覺,最終的結果是妳理解和接受自己和他人,妳可以體驗和平和喜悅。”1

壹個很有意思的體驗活動是“遠離自尊圈”,可以很好的解釋我們不接受自己,想改變自己,但是不成功的壹種鐘擺狀態。

比如我減肥過很多次,但是都沒有效果。

然後根據循環的順序,它是

我們的頭腦中有壹套僵化的思維模式,就像壹只跑在轉輪上的倉鼠,我們認為沒有辦法擺脫它。

正如林洛特所說,在自尊的圈子裏,我們其實是在壹遍又壹遍地循環著讓自己沮喪的行為。就像我自己,我的思維方式太絕對,“總是xxx”,給自己設置了很多限制。減肥失敗後,我說身體等於自律,感覺連這麽點小事都做不了。還能談什麽自律?....

在鼓勵咨詢中,其實有壹種方法是鼓勵自己,然後跳出圈子。

如果判斷或思考的方式過於絕對:

如果妳期望過高,或者相信自己永遠不會改變:

我們都知道改變是困難的。改變是過程,不是結果。

如果我們總是壹遍又壹遍地做著同樣的事情,卻期待著完全不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這是壹種妄想。

那麽還有什麽是我們壹直沒有意識到,卻深信不疑的無意識行為模式呢?

線下,我們做了壹個活動。體驗活動需要體驗才能感同身受。如果妳有興趣,也可以找壹個安靜的空間和不受打擾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看看妳是否和我有同感。

A.壹、想壹件困擾妳的事,無論是學校問題、感情問題、育兒問題、金錢問題、工作和朋友相關的問題。...

(寫下來)

B.現在把妳的生活記錄在膠片上,讓妳的思緒回到童年的某壹天、某壹時刻或某件事,壹段出現在妳腦海中的記憶...關註具體的瞬間,而不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寫下妳能想到的所有細節)

C.寫下妳在那段記憶中的感受和妳當時的年齡。以及妳當時的想法和決定。

(寫下來)

因為涉及個人信息,我就不分享我自己和我團隊成員的案例了。尼爾,我們來分享壹下書中的案例。他說他在操場上看到壹枚硬幣,還沒來得及仔細看就趕緊放進了口袋。並告訴自己“以後安靜的看著”,可是上了校車後,硬幣丟了,連自己都沒註意到。另壹個孩子發現了硬幣,並把它給了司機。當司機問時,尼爾說他丟了,但當被問及多少錢時,他無法回答。8歲的他(壹個內心的孩子)覺得自己很笨,分不清硬幣。

事實上,當我們回頭看現在和內心的孩子,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現在理解生活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和內心的孩子詮釋生活和他認為自己如何才能生存的方式是相似的。

鼓勵咨詢相信,塑造我們性格的不是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而是我們對那些事情和環境做出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決定。

我們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我們可以在壹次又壹次的這種活動中意識到自己對記憶的篩選。我們只會留下那些符合自己個人邏輯的記憶。

很多時候,我們生別人的氣,很可能是因為別人不小心觸動了壹個情緒開關,而因為這個情緒開關是自動打開的,妳就自動爆炸了,然後妳就應該自然而然的去責怪別人,認為壹切都是別人的錯。如果他是他,那我肯定不會是他。

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壹個案例。《無聲的告白》中,父親帶著兒子去學遊泳。他的兒子和他壹樣小,因為他是中美混血兒。他兒子在遊泳池被壹堆美國小孩欺負,然後他兒子哭著回來找他。他聽了,很生氣,打了兒子壹巴掌。說他太不爭氣了,被欺負了怎麽回來哭?

其實是因為孩子被欺負,觸動了他童年的未竟事業,不自覺地表現得像個受了驚嚇的孩子。

小時候,這位父親來自中國,隨父母移居美國,做臨時工。他小時候小,家裏窮,英語說得不太好。他經常被附近的美國人欺負,他沒有還手之力。

就像鼓勵咨詢裏提到的意思,越藏在心裏,反應越大。父親打兒子的時候,可能看到了當初生氣的自己。雖然他當時很弱小,但他現在可以有力量去暴力他的兒子,讓他變得“強大”。

因此,我們需要回到我們最初的想法或感覺,並開始對我們童年時期困擾和未滿足的需求進行治療。

童年時,我們可能以為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但其實,世界並不是這樣的。其實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我做過線下壹對壹的咨詢,講壹個小時候的經歷,然後群裏的夥伴,作為我,會講講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人生,會通過這件事做出什麽決定。

整個過程中,我只是看著朋友們熱烈的討論,然後我從他們的意見中選擇了自己的選擇。

其實這個活動不僅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內心孩子的私密邏輯。其實即使是同壹件事,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從來沒有被看到過,因為它們不在自己的私人邏輯中。

鼓勵咨詢最重要的目的是認清自己。只有認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對他人和人生的想法和決定,不再是對無意識狀態的被動反應。

但是如何認識自己,並鼓勵咨詢,認為我們很多固有的行為模式都是因為我們小時候的選擇,基因、環境、選擇塑造了我們,選擇是可以改變的。通過回顧童年,我們可以意識到童年的決定和行為模式對妳現在的影響。妳可以回去重新選擇。

改變不可能在壹夜之間發生。改變的前提是接受。現在的妳是最棒的,不用拿別人的外在標準來批判自己。我們的接受並不意味著停滯不前,而是可以成長。

參考: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