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的高峰時代已經到來。“十二五”期間,廣東將大力實施“十萬”工程,創建壹批國家、省、市綠色建築示範。壹是建設10個以上具有嶺南特色的綠色生態城(園);二是建設超過100家建築節能產品生產和技術服務骨幹企業,重點支持具有壹定規模和條件的企業做大做強,建立和完善廣東省建築節能產業鏈;第三,從具有綠色建築標誌的建築中選擇約65,438+0,000棟建築作為廣東省綠色建築示範工程,並總結推廣經驗。到“十二五”末,廣東省將建成超過4000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築。新發布的《廣東省綠色建築行動實施方案》規定,2014 1 10月1日起,建設大型公共建築(實物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廣州、深圳市政府投資公共建築和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2017 65438+10月1起,全省保障房全部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廣州、深圳實施大型公共建築能耗限額。從全國情況來看,自北京6月1,2065438,深圳8月1,2013起,所有新建建築必須達到綠色建築標準。未來所有新建築也將有可能達到綠色壹星標準,這是國家壹級的強制性要求。第壹,綠色建築設計仍然是綠色建築的“龍頭”。縱觀中國建築現狀,無論什麽地域,什麽氣候,建築外觀幾乎都是千城壹面。高層寫字樓和酒店商廈大多是閃亮的玻璃幕墻和中央空調。地域建築的特點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室內環境的空調還是過於依賴人工調節(空調、電器)。失去了建築自我調節、自我適應的功能。大部分建築都停留在復制和模仿國外眼花繚亂的造型,到處都是玻璃盒子。重形式,輕功能;重皮相,輕內涵。脫離甚至違背實際功能和氣候環境,造成建設和運營的雙重浪費和不切實際。從綠色建築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其設計仍然是“水龍頭”。雖然設計只需要消耗極少的資源,但卻決定了建築幾十年的命運——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水平。如果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融入綠色建築的理念,從源頭註入綠色建築的因素,建築的可持續發展可以事半功倍。綠色設計是綠色制造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龍頭”,因為設計往往決定著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只有充分利用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設計,使產品從設計、制造、運行管理到報廢和廢物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資源和有害物質的消耗、排放和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才能最終獲得真正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因此,綠色設計是綠色建築的基礎和基石。第二,讓綠色建築設計的理念貫穿於規劃設計的全過程。發展綠色建築的關鍵是:必須在設計企業中樹立綠色意識,推廣綠色設計。不僅僅是要達到國家和省的綠色標準,拿幾個星標就完成任務了。而是逐漸從內心接受節能、節地、節木、節材、環保的綠色建築理念,在設計實踐中自覺為業主和社會創造健康、舒適、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建築作品。這就需要我們把綠色意識貫徹到從選址、規劃、建築方案到單體建築的細部構造的全過程中,貫徹到每壹個項目中去思考和實踐。綠色建築設計與傳統建築設計的區別。綠色設計:基於綠色建築的評價標準和目標,需要多個相關專業的協作,完成各專業的技術集成和優化設計,是各種技術的疊加和組合。綠色設計包括很多精細設計,遵循“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的策略,需要各種規劃比較和模擬分析。為了實現建築目標,綠色建築團隊要和建築單位、建築設計單位聚在壹起討論、開會、磨合,激發大家的智慧。各個學科需要融合,綠色建築的每個目標選項都要具體落實到相應的專業方案和施工圖設計中。傳統建築設計:按照專業劃分,在既定建築方案的基礎上,基本遵循“建築-結構-給排水-電氣-暖通-概算”的線性流程,各司其職。在建築工程設計中,各專業通常以滿足建設單位的意願和工期為目標,註重滿足各自專業的相關規範,註重不違反強制性條文,不註重經濟效益,使社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效益齊頭並進。建築創新運營後很難兼顧降低能耗、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仍處於綠色建築發展的初級階段,傳統建築設計與綠色建築設計脫節是必然的。比如,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很多建築師在方案構思的前期,普遍還是遵循傳統的思維模式,埋頭於常規的創作方式或程序,對綠色沒有太多的關註。甚至很多人不把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為自己的基本素養,認為建築創作可以忽略,認為方案確定後再找壹個綠色建築咨詢的工程師就可以了。其他專業的工程師往往只考慮按照傳統流程設計項目,然後回過頭再考慮填寫綠色內容。專業的綠色咨詢工程師不能參與大部分項目的前期規劃和建築方案,但在涉及綠色技術時,面對的是方案的定稿。大部分只能按圖行事,把飯做熟,這就必然導致技術和標準條文的東拼西湊,壹些技術方案不得不選擇或者忍痛放棄。可行性和性價比有限,違背綠色建築的宗旨和原則。這需要從設計的源頭說起。設計師必須將綠色技術融入到傳統的設計過程中,並且必須與多個學科合作。在項目前期,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設計策略和技術措施,並制定項目的綠色設計規劃導則,以此協調各專業之間的矛盾,避免業主和方案設計人員盲目追求建築的“風格”、“新潮|”和“豪華”而忽視綠色建築的原則,並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避免前期不考慮綠色技術,後期再添加,導致技術堆積,東拼西湊,得不償失。但前期在綠色設計上的疏忽和急功近利,也會造成建築的先天不足,後期無法彌補。3.合適的技術選擇是綠色建築設計成敗的關鍵。所有節能技術都有適用性和局限性。壹味追求高科技、綠色建築技術上市,不壹定會帶來節能減排的效果,反而會帶來高投入、高能耗,性價比低,損害綠色建築的良好聲譽。因此,在設計階段,我們必須根據設計項目的氣候特點,對擬采用的綠色建築技術進行技術經濟評價,選擇合適的綠色建築技術,並因地制宜地將它們有效整合。合適的技術不壹定是“高技術”技術,而大多是傳統的“低技術”技術,也稱為被動技術。如嶺南建築的院落、騎樓、冷巷、庭院、格構遮陽等地域建築元素。因此,在綠色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被動優先”的原則,從當地民居中汲取營養,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確定適宜的建築形式。這個層次的建築師要做的更多,遠遠大於方案確定後或者施工圖完成後采取壹些節能措施的補救性貢獻。被動技術的巧妙運用不僅取決於設計者自身的素養,還需要計算機模擬進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分析各種外界自然和人為幹擾因素對綠色建築的影響。比如通風效果模擬,日照效果分析,噪音幹擾效果分析。壹個設計項目,從選址、總平面規劃到結構節點,都可能對使用功能產生很大影響。如果僅靠設計者的感性認識和經驗無法圓滿解決,最準確的辦法就是進行計算機模擬,如CFD流體分析、燈光模擬、燈光模擬、噪聲分析輔助設計等。在模擬分析中,還要註意邊界設置和模型選擇是否與實際相符,以免誤導設計,以上精細化設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綠色建築。4.推廣綠色設計是大中型設計企業的歷史責任和發展需要。發展綠色設計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低碳社會和綠色建築是世界的發展趨勢,也已成為中國的國策。發展綠色設計是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以避免被市場淘汰的需要。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發展,決定企業行業地位,提高企業軟實力。基於此,大中型設計公司必須走綠色建築設計之路。設計是綠色事業中最重要的壹環。雖然科研單位和高校對綠色施工的研究很多,但最終還是要把科研成果投入到實際工程中,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大中型設計企業無疑是綠色事業推進的中堅力量,我們責無旁貸。沒有設計公司的參與,所有的綠色建築標準都是空中樓閣,無法實施。而且設計做得不好,再合適的技術也會漫無目的。此外,通過精細化的優化設計,還可以改變人們的綠色行為、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工作方式,從而真正實現全社會的綠色目標。所以我們任重道遠,要自上而下的去追求。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