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多重人格是為了什麽!?

多重人格是為了什麽!?

分離性身份障礙(DID)過去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確切的患病率仍然未知。女性診斷為DID的人數是男性的3 ~ 9倍。這種疾病通常始於兒童期,通常在5歲之前,經過壹段時間的虐待,但大多數患者在20多歲和30多歲時首次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

心理咨詢提供免費的心理評估分析和有償的心理咨詢。支持在線和離線

我是小杜,心理咨詢的老師。如果妳有任何目前無法合理解決的情感問題,點擊上面的卡片鏈接,支持線上線下免費測試評估,從專業角度幫妳梳理問題,讓妳的生活更加和諧自洽。

這種紊亂壹旦發生,如果不治療,將會持續壹生。壹般這種障礙壹旦形成,就不會有大的、實質性的發展。大量DID患者還存在其他心理障礙,如藥物濫用、抑郁、軀體化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驚恐發作、進食障礙等。幾乎只發生在西方文化中。?

多重人格。為什麽?為了逃避自己應付不了的局面。幾乎所有關於多重人格成因的理論都是從這樣壹個假設開始的。至於壹些具體的問題,比如這些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答案。

1.心理動力學觀點:防禦焦慮

19年底,分離屏障開始被廣泛研究。法國心理學家皮埃爾·珍妮特(Pierre Janet)認為,壹種或幾種心理功能可以從其他心理功能中分離出來,在意識之外執行。然而,與珍妮特同時代的弗洛伊德認為分離性障礙是壹種歇斯底裏。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提出,我們的心理可以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本我可以理解為我們內心的“小惡魔”(原始欲望),超我可以理解為我們的“聖人模型”(專門研究道德的司法部門),自我的任務是調整本我和超我的關系。這就像我們想吃壹頓美味的飯,本,我說吃,吃,我流口水了;而且超我說我最近瘦不下來。給我來點低熱量的!最後權衡之下決定:只有飽餐壹頓才能減肥。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許多基本欲望都與現實或超我相沖突,這種沖突產生了痛苦的焦慮。為了保護心靈免於焦慮,壓抑這些欲望,努力捍衛它。事實上,解離癥正如弗洛伊德認為的所有神經癥壹樣,都是由極端和不恰當的防禦引起的。多重人格的患者變成了不同的自我,這在過去是被禁止的,他的自我(ego)對這壹切壹無所知,從而使個體的心靈免受嚴厲和超我的譴責。

經典動力學黨對解離性身份障礙的這些解釋似乎有些不足。有研究者指出,在這種障礙中,我不是無意識的,相反,它是有意識的。現代心理動力學學者對分離性身份障礙提出了更復雜的病因學解釋(見Alloy等,1996)。克魯夫特認為,如果壹個孩子在面臨巨大困難時有壹種特殊的分離能力,即極度關註壹件事而把其他壹切都拋在腦後的能力,那麽分離障礙的癥狀就會逐漸形成。

例如,壹個小女孩有想象中的同伴(許多DID患者報告有這樣的同伴)。當她受到性虐待,沒有成年人保護時,她可以把被虐待的經歷想象成發生在她想象中的同伴身上,從而最終否認自己有這樣的經歷;她也可能形成第三種懲罰性人格,懲罰當然是針對施虐者的;妳也可以培養壹種保護者人格,滿足她被保護的需求。久而久之,這些不同的性格也可能在個體遇到其他不愉快的事情時發揮作用。這些亞人格可能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不會顯露出來,但當個體遇到新的重大創傷時,就會表現為外顯的交替人格,即出現了分離性的身份認同障礙。

患者是否使用了分裂和解離的防禦方式來保持良好的自我和良好的客體,分離不相容的心理內容。分離也意味著去除感覺或認知的某些方面,或者意味著改變意識的狀態,從而從意識中去除壹些事件或情況(參見吳和肖澤平,2004)。

許多研究表明,97%的DID患者在其早期生活中經常遭受身體或性虐待(參見Comer,2001)。然而,這些報告是追溯性的,這些被回憶的虐待行為是否真實在研究人員中是有爭議的(Butcher等人,2004b)。此外,只有壹小部分受虐兒童發展成了DID。此外,童年受虐的經歷不僅出現在DID患者的報告中,也出現在邊緣型人格障礙、飲食障礙、抑郁癥患者的報告中。目前的觀點是,兒童期的殘酷虐待並不少見,對個體發展有非常負面的影響,還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分離的病理癥狀(Butcher等,2004b)。

2.生物學觀點:大腦功能障礙

分離性障礙,包括壹些精神病癥狀,似乎是神經疾病的產物,而不是心理過程。從神經科學家的角度來看,壹些所謂的分離性障礙可能根本就是神經病理性障礙。有壹種理論(見Alloy等人,1996)認為,分離性癥狀可能是未確診癲癇的“副產品”。在對DID患者的第壹次正式臨床描述中,提到了癲癇性驚厥。此外,壹些癲癇患者報告了分離性經歷,如人格解體和著魔。但這壹理論只適用於某些解離癥狀,無法解釋DID,因為這種障礙遠比癲癇患者報告的解離體驗復雜。

另壹種再現性的假設是,我們人體內有壹個叛逆的亞部分,它正在經歷壹個不壹樣的現實,過著另類的生活。然而,正常的大腦知道如何抑制這些細分。當抑制這些子部分的大腦受到損傷或改變時,就會出現遊離癥狀,也就是讓叛逆部分自我表達。這個觀點得到了壹些研究的支持。比如有這樣壹個病人,他的左手在切除胼胝體後,經常會做壹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比如偷錢,當眾解開襯衫扣子。病人用另壹個名字來稱呼自己做這些事情的部分。還有支持證據表明,DID患者的主人格和主次人格分別由大腦的兩個半球控制(見Alloy,et al,1996)。

當然,這種理論比癲癇理論更具有嘗試性,兩種理論都不排除心理原因。

此外,還有壹種關於神經發育的觀點。Kelly A. Forrest)在綜合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DID的眶額模型。該模型假設眶額葉通過其對顳葉的組織和行為功能的保護性抑制在DID的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在被虐待的環境中,“我”或“關系中的我”的概念是如此矛盾,以至於整合它們會破壞直接的目標導向行為。發展中的OFC將把“我”或“關系中的我”的概念整合到當前的光纖連接中。然而,在壹個情境中被感受和壓制的“我”的概念,在另壹個需要它來組織當前行為的矛盾情境中是無法分離的。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對“矛盾的我”的壓制,維持了“矛盾的我”所需要的概念體系。也就是說,當壹個更連貫的“我”或“全球的我”在兒童發展的某些情境中起著破壞性作用時,在直接情境中對行為的整合起著保護性作用,但它犧牲了“我”的概念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和跨情境操作的功能(見吳和肖澤平,2004)。

至於DID是否具有生物遺傳性,目前還不得而知。然而,壹些研究人員發現,在某些情況下,DID的父母也表現出壹些分離的癥狀(見Comer,2001)。

3.行為和社會文化視角:社會角色的分離

行為主義者認為,分離性身份障礙是壹種習得的應對方式,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壓力的壹種反應。在分離的過程中,人們采用了壹種不同於原來身份的社會角色,這種角色得到了強化,於是被固定下來(見Alloy,et al,1996;Comer,2001).這種觀點和心理動力學觀點的相似之處在於,重點在於患者的動機,其動機是逃避。不同的是,心理動力學認為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而行為學觀點認為分離癥狀是因為強化才得以維持的。

與行為學者類似,社會文化學者認為分離癥狀是社會強化的產物。斯潘諾斯(見Alloy,et al,1996)在1994中提出了壹個理論,即分離性身份障礙是人們為了獲得同情,避免對自己的某些行為承擔責任而使用的壹種策略。他們會說這些行為是其他人做的,他們沒有責任。更有趣的是,斯潘諾斯認為,在發現和治療這種疾病的同時,治療師也得到了回報,因為他發現了這種疾病的壹個驚人案例。結果造成了這個障礙,治療師和病人開始相信它,因為他們有自己這樣做的理由。

4.認知觀點:記憶功能障礙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分離癥狀本質上是記憶障礙。在每種情況下,病人的全部或部分“自傳性工作”都是分離的。當這種障礙被發現時,患者的技能(程序性記憶)和壹般知識(有意義的記憶)通常是完好無損的。受損的是患者的情景記憶,或者說個人經歷的記錄。此外,它只是部分受損。還有壹點,有證據表明患者對自己的既往病史保持隱性記憶。患者失去的是對分離材料的外顯記憶,即提取這些材料進入意識的能力。

是什麽導致了選擇性外顯情景記憶的喪失?有三種不同的認知理論。

第壹種叫做“狀態依賴記憶”。這意味著,如果壹個人處於與最初事件相同的情緒狀態,就更容易回憶起來(見Alloy,et al,1996;Comer,2001).這可以解釋為什麽壹些嚴重的創傷事件會被遺忘,因為類似的極端情緒狀態不太可能重現。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分離性認同障礙,即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情緒特征。

第二個理論涉及控制因素,即對其他信息進行分類並能激活或抑制其他信息提取的事實。Schacter和他的同事認為(見Alloy,et al,1996)壹個人的名字可能是情景記憶的最大控制因素。如果妳忘記了妳的名字,生活也會被遺忘。在某些情況下,當病人忘記自己的名字時,他的記憶會突然恢復,這支持了這壹理論。

第三個理論與“自我參照”有關。Kihlstrom(見Alloy,et al,1996)在1987和1990中指出,我們通過將自傳體記憶與代表我們自己的情境相關聯來提取自傳體記憶。比如,我們不會單獨記住高中舞會,而是把它作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來記住。其他種類的記憶,比如2+2=4,不涉及自身。在遊離性遺忘和漫遊中,遺忘的是關於自己的信息,也就是所謂的情景記憶,因為它依賴於自我參照,而智力記憶不涉及個體本身,所以不被遺忘。

我們是壹個心理咨詢平臺,100+國內外心理咨詢師,只有9%左右的申請人能通過面試考核;到目前為止,渡河心理已經為3萬+人提供了高質量的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體驗心理咨詢預約平臺。戳壹下心理咨詢師或者關註微信官方賬號“心理咨詢”馬上獲得更專業的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