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的價值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的價值

戰國楚竹書的文化震撼來自於它的文化經典價值。經典是指最重要、最有指導意義的權威著作。戰國楚竹書的文化經典價值在於,它是先秦文獻的主要文化支撐,是歷代歷史之謎的重要文化載體。新文學發現,既定的文化板塊松動了。文件的公布及其原意的披露,引起了人們對移交文件的革命性理解。在比較研究的意義上,早期文獻的提供使得後世的編造顯而易見。眾多文獻的出現,在填補文獻空白、完善精辟論述、便於本書比較等方面,顯示了這些戰國楚竹書的文化經典價值。

文學史的文化價值

以孔子的詩、易、性情為例,可以看出這些戰國楚竹書的文化經典價值。《孔子詩論》是先秦儒家的壹篇佚文,是弟子對孔子詩歌內容的回憶。可以和《子羔》、《魯邦大旱》同卷出版。孔子的詩學有總論和分論。形式上,總述開頭有五篇竹簡,上下留白。內容是表達詩、樂、文必備的誌、情、詞,討論訴訟、大俠、邦風。《小霞》上的竹簡雖然是分開的,但從文字意義和其他竹簡可以判斷。以幾首詩為單位,對每首詩進行簡短、深入、反復遞進的闡述,用壹種理論、另壹種理論甚至三種理論解釋詩的意義,從而加深對詩的深入理解。該版本中詩歌的組合順序不詳,為研究者進壹步了解和研究詩歌內容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證據。孔子提出了“詩不離誌,樂不離情,文不離言”三個規範論點。“詩不可脫離誌”這壹表述,在文學語言上比《詩序》中“詩言誌”這壹表述更有意思。作詩的人壹定是有自己的用意的,這就證明了在壹定的政治場合和禮儀中,古人寫詩是為了表明吟詠者的態度以及音樂與情感、文學與文字的關系,正如《左傳》等古籍中所記載的那樣。《孔子詩論》是壹部重要的儒家經典,將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重大影響。

儒家文學的文化價值

鉤衣不同於傳世的郭店楚墓竹簡鉤衣和李記鉤衣。“義理”的內容是忠君愛民,尊廉,慎言慎行,提倡“刑不試,民不鹹”的理想教育。這是壹部關於儒家思想的著作,其基本內容也見於傳世著作《儀禮儀》,該書被認為出自公孫紫龍或子思子之手。《茍異》壹章的內容與郭店楚墓竹簡《茍異》基本相同,但與今本有所不同,如章節不同、章序不同、引文不同等。這個版本中的壹些內容和文字是漢人發明的,做了許多修改和補充,其特點發生了變化。《水怡》的出現可以使研究者看到“水怡”的真實原貌,是壹份可靠的歷史文獻。《逸逸》壹書作品較多,所引詩詞與大雅、、有關,所引書籍與殷專利、君雅、陸刑、、君逵有關。

語法風格的文化價值

《性情論》是先秦思想家的壹篇佚文。本文從宏觀的角度提出了天命、生命本質、性情、情始於道之間的關系,重點論述了“性”、“情”、“道”的概念和特征,並提出了它們之間的衍生關系理論。全文觀點鮮明,結構嚴謹。本文所說的“性”,指的是“人性”,人性。它簡單地指出“性是可以學習的”,註意到性與學習的關系,闡明人性的多變性,認為人性的改變在於“不同的意圖,不同的教導”。由於出發點不同,指導思想不同,教育不同,人性的變化也不同。辯證地說,性情論提出人性的形成是以恒常為基礎的,“先學後飲”。闡述了改變人性的七種方法,提出了人類道德修養、倫理道德、音樂教育等方面的相關理論和概念。“情”來源於“性”,性情論提出了人情的七愛、五懂、三惡原則。《性情論》明確“道”即人性,人性以禮為基礎,提出人的道德行為可以用“四術”即詩、書、禮、樂來指導。音律論中的墨釘、墨結、墨鉤等墨痕,使研究者看到了戰國時期所使用的字、詞、句、章的結構原型,為研究者研究當時的語法、文體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材料。戰國楚竹書的發現、保護、整理和研究在許多學科和領域都具有重要價值,全息地體現了多重文化和學術意義。戰國簡牘數量之多,領域之廣,涉及書籍之多,版本提交之早,都被傳為美談。戰國竹簡1200余篇,共計35000字,在出土竹簡中占有很大比例。楚竹書的內容涉及哲學、文學、歷史、宗教、軍事、教育、政治理論、音樂、文獻學等。許多經典論點的第壹個觀點會對哲學史、思想史、文學史、教育史和音樂史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戰國楚竹書是在楚遷都郢之前就埋在貴族墓中的,早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其中儒家是主要範疇,還有道家、兵家、陰陽家等等。簡牘本身就是書法藝術史上的重要文化遺產,其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包括少數復本在內,楚竹書近百種,其中能與流傳至今的先秦古籍相比的不到10種,可見這些楚竹書的獨特意義和巨大價值。

研究道教

戰國楚竹書古籍版本“早”是毫無疑問的。竹書《周易》是迄今為止最早的壹部。《周易》涉及35個卦。竹簡中的紅與黑六個符號反映了陰陽轉化、互為因果的易學理論。竹書《橫縣》是壹部難得的道教文獻,整篇保存完好。這在竹簡發現史上是罕見的。這個標題是由當時的人們命名的。本文論述了道家的虛靜論,提出了天地本原。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論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簡背面有題“橫縣”。竹書《橫縣》的發現和整理在道教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先秦音樂

《楚竹書》對先秦音樂的解密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戰國楚竹書詩樂》壹文中,馬承元談到了楚簡中有關先秦音樂的書籍——《孔子詩論》、《詩樂》和幾首在石矛見不到的詩。馬承遠指出:詩是音樂的組成部分,詩是音樂的文字。朱珠書中的“詩樂”是壹種殘跡。發現七篇竹簡,正確地抄錄了各種詩歌的標題,並以各種音高播放歌曲和唱詩。有壹個標題說人,同樣的標題可以在石矛馮偉。古詩詞有標題相同但內容不同的情況,所以無法判定竹簡中的碩人是否與其相同,但作為詩名是沒有問題的。其他40首有些和石矛的其他書名差不多,應該都是305首詩的書名,2000多年來壹直無人知曉。更奇特的是,分組中的壹篇或多篇文章的標題前都寫有壹個特定的音名,這個音名就是pitch。音高名稱由兩個詞組成。壹個是聲名,即五音之名。其中,音或階名有公、商、鄭、虞四種,其次是易名,包括穆、何、欒等九種易名。其中,穆和何的名字見於曾侯乙編鐘,慕尚的名字見於楚王銅鐘。這九個名稱是否都與楚的音樂名稱有關還有待考證,但可以說是楚都流行的詩詞歌賦名稱,因為詩詞歌賦可能是本地的,也可能是外地傳入的。竹簡上的這些音名,是前所未見的重要發現。可見,每壹首詩都有其特定的音高,不能隨意用任何音調來唱。從這壹點也可以推斷出《詩經》時代音樂的成熟和曲調的規範。

研究戰國文字

戰國楚竹書的發現和整理也具有文獻學意義。壹些先秦思想家的佚文,進壹步揭示了戰國文字的普遍性、借用性、書寫性、形式性等規律,有利於文字發展史的研究。通過與郭店竹簡本和傳記本的比較,專家學者可以了解戰國時期文字的大致情況和常規情況,以及文字的變化,對解讀戰國文獻有直接的幫助。同時,也為研究六國文字和楚方言提供了可靠的文獻資料。戰國楚竹書的發現和整理也提供了不同於傳記的珍貴文獻資料。《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代代相傳的順序是國風、瀟雅、大雅、頌。竹書《孔子詩論》中的順序正好相反,叫做《訟賦》、《大夏之夏》、《雅通》、《小霞》、《榜風》。為避劉邦,將“邦”字改為“國”。《詩序》中的順序也與《詩經》中代代相傳的宏大順序相反。許多詩歌使用了傳世《詩經》中不同的詞語。竹簡《孔子詩論》中傳世的《詩經》序,沒有對美的諷刺和贊美。

戰國楚竹書的發現和整理,為了解戰國竹書的版本體系,研究中國圖書史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實物證據。戰國楚竹書最短的尺寸為23.8厘米,最長的尺寸為57.2厘米,其中有多個不同尺寸的版本。每簡寬約0.6厘米,厚0.1厘米至0.14厘米。有二繩三繩,壹般長竹簡多為三繩。這條編織繩是由絲制成的。由於埋藏竹簡的軟化和地層的堆積,壹般留下來的編織繩已經嵌上了竹肉。竹簡的右側加工有凹口,凹口是用來固定編織繩的。每條縫處都有打結的結來保持上下左右,方便退繞和纏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