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安陽教師招聘中教育心理學的題目是什麽?

安陽教師招聘中教育心理學的題目是什麽?

試卷總分:120。

考試時間:120分鐘

試卷類型結構:不定選擇題:30分

填空題:15分

判決解釋:25分

簡答:20分

作文:30分

教育心理學成套測驗:

填空或選擇

1,中國心理學家(潘蔚)在1980主編的《教育心理學》壹書中指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心理現象)。”1971美國出版的《教育百科全書》指出:“教育心理學是對教育過程中行為的科學研究。事實上,教育心理學被定義為壹門主要涉及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的學習和教學的科學。”

2.前蘇聯的彼得羅夫斯基在1972編輯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壹書中指出:“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研究教學和教育的心理規律。”

3.(良好行為遊戲)由(Barris等人)玩

4.瑞士教育家(Pestalozzi)提出了(教育心理學)的思想,強調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提倡(直觀教學)的原則,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感知,發展學生的思維。

5.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將教育心理學的理念付諸實踐。他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清晰),(聯想),(系統),(方法)。後來他們的學生又將上述四個階段進壹步發展為五個階段(準備、提示、聯想、系統、方法)。

6.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科學的壹個獨立分支,發生在(19世紀)後半期。

1867年,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第壹卷(教育人類學),這是教育和心理學知識的必要來源。

1988年,第壹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問世,作者是俄羅斯教育家、心理學家(列夫上尉)(教育心理學)。

從1896開始,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開始了對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並在1903出版了壹本書(教育心理學)。壹般認為,形式教育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首創的。

7.桑代克、沃森、格思裏、赫爾和斯金納是加盟學派的主要代表。

8、認知學派(韋特莫、考夫卡、科勒)為主要代表。他們提倡“格式塔理論”。

9.1908年,我國出現了第壹部教育心理學著作,由方宗嶽翻譯自日文《小泉》(實用教育心理學)。

後來又出版了路誌偉(桑代克)譯的(教育心理學導論)。(陳德容)譯(蓋茨)(教育心理學)。

10,個體的心理發展受兩個因素制約(先天)和(後天)。

11,(格塞爾)著名(雙胞胎爬行實驗)

12,人類口腔發育的關鍵期是(2-3歲);書面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4-5歲);數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是(5-5.5歲)。

13、皮亞傑對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是從觀察兒童玩“玩彈珠”遊戲開始的。

14、皮亞傑指出(11歲)是兒童道德判斷由外在標準向內在標準轉變的轉折點。

15,(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的基石,在教育心理學中處於重要(核心)地位。學習理論所解決的學習的根本理論問題(本質、過程、條件),是指導學生有效學習和教師有效教學的理論基礎。

16.學習理論主要分為:(聯結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聯結主義-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17.人和動物與環境保持平衡有兩種方式:(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

18,加涅的學習分類:(1)智慧技能;(2)認知策略;(3)口頭信息;(4)運動技能;(5)態度。

19,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按照學習的方式,學習可以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的關系,學習可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20.奧蘇貝爾把有意義學習分為:(代表性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

21.1972彼得羅夫斯基主編的《時代與教育心理學》壹書中,把學習分為兩類:(反思性學習和認知性學習)。

22.我國學者將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學習、運動技能學習、心智技能學習和社會生產規範學習)。

23.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學習過程看作:(信息輸入-編碼-加工-儲存-解碼-輸出的過程)。

判斷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教育過程。在任何壹個社會,老壹代人都必須以某種方式把社會經驗傳遞給年輕壹代。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受到他人的影響。

2.教育過程本質上是壹個經驗傳遞的過程。

3.教育過程的研究離不開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4.雖然外部環境可以加速或延緩個體的生理發育,但不能改變其發育的內在程序和節奏。

5.個體的心理發展不是壹個連續量變的過程,而是壹個不連續的過程,有壹系列質的不同發展階段。

6.先天遺傳素質和後天環境條件制約著個體的心理發展。

7.狹義的學習是指學生的學習,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學習。

教育心理學測試集的簡要回答或討論(包括答案);

三。簡短回答或討論

1.教育心理學應該為哪五個方面提供理論指導?

答案:(1)確定教學目標;(2)了解學生特點;(3)運用學習過程的心理學規律;

(4)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實施;(5)教學測量與評價。

2.教育心理學必須從哪些方面學習心理學內容?

答:(1)學習理論;(2)學生的學習;(3)學習策略;(4)學習遷移;(5)學習動機。

3.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和任務是什麽?

答案:(1)提示學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規律,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2)建立系統的教學理論,促進教學改革的進壹步發展。

4.簡述萊珀的實驗。

答:Lepper將學齡前兒童隨機分為三組,讓他們都用壹種孩子們喜歡的彩筆畫畫。第壹組和第二組都是獲獎組,但是第壹組被告知畫完就要獎勵;第二組不知道有獎勵;第三組是對照組,畫完就不給獎勵。結果顯示,第壹組繼續選擇繪畫的兒童數量只有第二組和第三組的壹半。由此,萊珀得出結論,壹旦外部獎勵被去除,就會降低個體對這壹活動的原始興趣。這就是外部獎勵損害內部動機這壹結論的由來。從萊珀的實驗可以看出,實驗方法有兩個主要特點:第壹是隨機分配被試;二是控制變量。總之,實驗方法要求實驗者嚴格控制實驗情境,實驗遵循事先設計好的實驗設計,實驗的實施有壹套嚴格的程序,實驗結果要準確測量。正因為如此,實驗方法被認為是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壹種有效方法。

5.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實驗方法有哪些?

答:(1)實驗室實驗。這是壹種嚴格控制實驗情境,從而準確細致地觀察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室實驗最大的優點是允許實驗者最大程度地控制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因此這種研究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其局限性在於其實驗情境高度人為化和簡單化,因此很難將其實驗結果推斷到現實生活情境中。

(2)隨機現場實驗。這種研究是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進行的,通常持續很長時間,其目的是評價某壹教學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單案例實驗。巴裏斯等人進行的“良好行為遊戲”實驗就是單案例實驗的壹個例子。在單個案例實驗中,實驗者不需要對結果進行測試和解釋,圖表本身壹目了然。這是區別單個案例實驗和其他組實驗的特征。

6.加盟學校的* * *有哪些相似之處?

答:桑代克、華生、格思裏、赫爾、斯金納是加盟派的主要代表。第壹,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歸結於刺激或情境(S)與反應(R)的直接聯系,用S-R公式作為解釋所有心理現象的最高原則;第二,主張學習的本質是通過條件作用被動地建立S-R之間的聯系;第三,在學習問題的研究方向上,註重對外部現象和外部條件的探索,而忽視了對內部過程和內部條件的研究。

7.認知學派的理論表現是什麽?

答:認知學派主要以維特默、考夫卡、科勒為代表。他們提倡“格式塔理論”。壹是否認刺激與反應的聯系是直接的,認為行為受意識支配,以意識為中介;其次,認為學習的本質在於主動建構格式塔或形成認知結構,而不是被動形成S-R聯系;第三,在學習問題的研究方向上,主張討論學習的內在過程和內在條件。

8.試述心理發展與教育的關系。

答:教育是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接受的來自環境的最重要的影響,也是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因素。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方面,教育受個體現有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另壹方面,教育可以促進個體的心理發展。

(1)個體心理發展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個體的學習準備度包括生理準備度和心理準備度兩個方面。生理上的準備程度,尤其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成熟程度,是個人接受教育的天然前提。心理準備包括智力因素準備和非智力因素準備兩個方面。

(2)教育對個體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1,發展性教學;教育受個體現有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它只是教育與心理發展關系的壹個方面。在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中,更重要的是看到教育對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2.早期教育。

9.簡單回答壹下維果茨基的發展性教學命題。

答: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的思想。在他看來,在確定個體心理發展與教育可能性的實際關系時,應當考慮兒童發展的兩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兒童迄今為止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即兒童在獨立活動中能夠解決問題的水平;第二個層次是孩子目前正在形成和剛剛發展的能力層次,即孩子在大人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夠解決問題的層次。這兩個層次之間的區域,他稱之為“最近發展區”。因此,維果茨基指出:“教育學不應該以兒童發展的昨天為方向,而應該以兒童發展的明天為方向。”

10,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答: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

(壹)皮亞傑理論的基本概念。(1)架構。作為指導人們行為的心理模型的行動或心理運作的結構,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2)同化。是將新的對象或事件合並到現有的模式中。同化類似於壹臺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3)適應。皮亞傑稱之為改變現有圖式以適應新情況的過程。(4)平衡。在現有的理解和新的經驗之間恢復平衡的過程叫做平衡。

(2)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皮亞傑把兒童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操作階段、具體操作階段和正式操作階段。皮亞傑認為,所有兒童的認知和發展都是依次經歷這四個階段的,但都無法超越其中的壹個階段。但是,不同的兒童可能以不同的速度走過這些階段,兒童在不同時期也可能表現出幾個階段的特征,特別是在過渡時期。(1)感覺運動階段(0-2歲)。嬰兒的智慧體現在他的行動中。(2)手術前階段(2-7歲)。在感覺運動後期,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迅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使用意象符號代替外界事物。(3)具體操作階段(7-12歲)。具體操作階段以“守恒”的出現為標誌,意味著孩子的思維是可逆的。孩子的思維相比之前的操作階段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不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還能在此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比較、分類、排序、歸類,這壹切都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4)正式運營階段(12歲以後)。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開始用抽象的規則思考。

(3)對教育的啟示。(1)教師要仔細觀察和傾聽兒童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了解兒童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是如何感知周圍世界的,從而正確判斷兒童目前的思維發展水平。(2)教學要適合孩子目前的認知發展水平,超出孩子目前發展水平的教學只會是徒勞的。(3)學齡前兒童和小學兒童需要老師給他們提供概念的例子。

11.試解釋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答:埃裏克森構建了壹個龐大的人格終身發展理論,即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埃裏克森將個體人格從搖籃到墳墓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壹個核心的心理和社會危機。

第壹階段:信任對不信任(0-1.5歲);

第二階段:自我懷疑(1.5-3歲);

第三階段:積極面對內疚(3-6歲);

第四階段;勤奮自卑(6-12歲);

第五階段:身份對身份的困惑(12-18歲);

第六階段:親密對抗孤獨(18-30歲);

第七階段:創造對停滯(31-50歲);

第八階段:自強對失望(51歲以後)。

12,論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答:(1)人格的發展是自我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各階段心理危機的產生和解決都與環境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在人格發展問題上,不僅要重視自我教育的作用,還要特別重視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個人的教育作用。

(2)人格的發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教育必須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個性發展特點,在對立發展的過程中引導個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3)雖然人格發展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但從整體上看,每個階段的人格發展都是壹個完整的、連續的過程。

13.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答:科爾伯格指出,人的道德判斷發展經歷了三個層次六個階段:(1)前世俗層次(9歲以前)。階段1。懲罰和服從階段;階段2:工具相對主義取向階段;(2)世俗層面(9-20歲)。第三階段。好男孩定向階段;第四階段。法律與秩序的定向階段;(3)後世俗層面(20歲以後)。第五階段。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原則的定位階段。

如何把握學習的定義?

答:首先,學習的特征是個體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第二,學習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改變是比較持久的。

再次,學習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改變,是經驗的獲得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