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新興縣文化

新興縣文化

新興縣有兩種方言,即粵語新興話和歡話。粵語方言分布在全縣,占全縣人口的90%以上。全縣客家人約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

新興方言

新興方言屬於粵語,是新興縣的通用語言,日常人口占全縣人口的90%以上。新興方言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第壹,秦漢時期漢族移民的進入,將中原的“雅語”帶入新的地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軍占領百越。原來六國的逃亡者,以及他們的丈夫和妻子,都遷到嶺南去“耕種”。“肯族”是歷史上第壹批漢族移民。秦在嶺南設南海、桂林、三郡。當時新興區屬於南海縣。西漢丁原六年(公元前111)新興地區有縣級設置,東晉永和七年(351)有縣級設置。西晉永嘉年間,中原發生“八王之亂”,隨後是“五野華”。中原大量漢人南遷,新興漢人開始增多。以中原“雅語”為基礎的新興方言形成並成為當地的主導語言。第二,唐宋時期,新興成為朝廷貶官流放的主要場所。明朝嘉靖十四年的《廣東通誌初稿》列出唐宋時期有22位名人居住在肇慶府。明代肇慶府轄新興縣等12縣壹州。在這22人中,居住在新興郡的有14人,其中宰相級別的有5人。他們在新興縣居住期間,興辦學校,傳播中原文化。他們說的普通話對新興方言有壹定影響。第三,南宋至元朝時期,出現了大規模的漢族移民。目前新興縣大部分民族都是從南雄珠璣巷經珠三角進入新興的。這些移民,在珠三角生活壹段時間後,進入新興,使得新興方言或多或少受到原居住地語言的影響。在粵語的劃分上,有學者將新興縣歸為“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偏遠地區”,在語音和詞匯上與廣州話基本壹致。和廣州人說話,直接交流。"

新興縣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屬於粵海片(廣府片)的高要、佛山在東北;東面和東南面是鶴山(鶴山雅瑤屬四夷)、開平、恩平;西南是陽春,屬於“楊亮片”或“郜璉片”;西北和北面是雲安縣和雲城區,均屬雲浮市管轄。穿過雲安縣、雲城區向北、西北是雲安、羅定、德清,屬於“勾樓片”。新興縣是與幾個大粵語區接壤的過渡地帶。地理位置的特點往往與方言的特點密切相關。新興縣地處粵語幾大方言區的交界地帶,自然成為連接東西南北特色的方言點。新興方言的語法有壹些特點,即東(廣州話)、西(郜璉話)和南(四夷話)的混合。與廣州話相比,新興方言保留了古代漢族“雅語”的特征。新興方言在縣內各鎮也各不相同,形成幾個區域。縣城方言:新城、車崗鎮、太平鎮、整合鎮、東成鎮、大江鎮、八畝鎮梁冬村、裏東圩壹帶。仁村話:仁村鎮以南。水臺方言:水臺鎮。烏東話:裏東鎮南部。天堂方言:天堂鎮和河頭老街附近。

胡華

從唐代戰爭到五代十國時期,大量漢人通過橫浦路或贛南至石壁、福建、梅州、惠州或廣東的通道前往廣東,這是客家人遷徙的途徑。經過長時間的遷徙,他們說的語言慢慢發展成壹種方言——客家話。由於客家人具有正統意識,語言壹直保持穩定,既不受金元以來中原漢語演變趨勢的影響,也不容易被粵語同化。新興縣的客家人是從梅州來的移民。縣城內河頭鎮、羅竹鎮是客家人相對集中的地區,水臺鎮、車崗鎮、太平鎮、天堂鎮也有客家人居住。到2000年,全縣有客家人3萬多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分布在140個自然村。他們日常交流說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帶有梅城口音的“客家話”,對外交流說“新興方言”。(1)戲劇

建國前夕,該縣水東、仁村、大文、社峰、巴塘、比唐、布毛、彭山等村有20多個由農民組成的業余粵劇班,為群眾表演古裝粵劇。在民間節日裏,粵劇班負責演奏八音和唱粵語歌。其中,水東東岸的“連超群”八音班聲音藝術最好,號稱全縣第壹班。

1956年,全縣有70多個業余粵劇團,演出有《白毛女》、《王秀鸞》等。1958至1977,組織全縣演出和展演***13次,66支隊伍***3580人參加,演出粵劇、歌舞、曲藝等節目477個。還組織業余作者創作粵劇、獨幕劇、話劇、快板等節目170余個,開展群眾性自編自演活動。截至1985年,* * *共創作各類劇目185個,各類業余劇團和表演隊* * *演出粵劇、歌舞、曲藝節目518個。

(2)舞蹈

舞獅:縣城每個村子都有設立博物館學習武術的傳統,舞獅是附屬於博物館的。在春節、國慶等喜慶日子表演“獅子出洞”、“獅子滾球”、“獅子挑青”等舞獅絕技(詳見本刊第四十三章體育)。

舞龍:民間舞龍,被群眾視為吉祥富貴的象征。縣水東岸擅長做火龍,城關鎮蒼霞、八畝鎮梁冬的人擅長紮金龍、舞龍。1979之後,國慶、春節都有演出。

舞蹈:14 (1925)新興縣育德女子小學開學後,從廣州聘請舞蹈老師回縣城教學生舞蹈,參加縣城各種集會,表演葡萄仙子等小朋友舞蹈。1970之後,為了開發孩子的智力,發現藝術苗子,縣文化館經常為孩子舉辦實驗班和舞蹈培訓班。

③音樂

新興地方的人們有唱民歌的習慣,這個傳說起源於劉三妹。《清代肇慶誌》記載:“劉三妹生於唐中宗,十二歲時,能歌善舞,遊於兩廣溪穴之間。解決各種蠻夷,和壹個白河鄉少年壹起唱歌。人東張西望七晝夜,歌聲不絕,化為石頭。”

新興的民歌種類很多,有縣城民歌、天堂民歌、新娘歌、呢喃歌、跳樓、采茶、盲公調、悲泣歌等等。民歌歷史悠久,生活氣息濃厚,語言形象和曲調流暢,內容多反映下層社會的生活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民國時期,它們廣為流傳。

抗日戰爭時期,縣人民教育館聚集民間藝人和各校學生,組織歌詠隊,有時召集群眾在縣城舉行文藝晚會,以歌詠和曲藝宣傳抗日救國活動。建國後,該縣收集整理民歌,開展全縣民歌和文藝演出。1980之後,音樂活動日益活躍。城鎮開設“兒童小提琴班”和“牧童長笛班”。壹些機關、學校和工廠組織了成人歌唱隊,豐富文化娛樂生活。

縣文化館集體創作了壹些歌曲。顧建民的《奔跑吧,新興站》獲得省創作獎。

曲藝優秀作品有《李連長的自白》(8月刊於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曲藝》雜誌,1982)、《書記遊園》、《找牛》、《手握李湘的苦甜談》、《畫家》(相聲)、《好獵手》(相聲)、《胡夫》(快板)。白鹿臺遺址漢高祖十壹年(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來獵,建白鹿臺。位於縣城南6公裏的綜合區嶽王店村(現南塘村)東側的香山山口部。歷代很多人都在這壹刻向石頭致敬。該場地占地面積為180平方米。漢代和唐代仍有布格瓦的殘片。

運城遺址種植竹子為城。東晉永和七年(351),為郡府、州府、郡府、倉獄。官邸在城外,現在的地點是中山公園。宋紹興二十年(1150),巡撫王績使城縮小,擴大到城南1裏,東西南北各半裏。同時在土基上遍植竹子,城圍65,438+0,484尺。明日七年(1,463年),知府董郁在土城建了壹座649尺的磚城,後來又多次修建。民國二十年(1931)拆除城址,重修環城路,全長2231米。今天的中山公園裏有兩棵500年前種下的榕樹,大門口有兩只明代的紅砂石獅,都是縣衙內的遺物。

東晉永和七年(351),山蝶縣縣治遺址建立。唐天寶元年(742年)廢止。縣治的地盤在東城區山疊村。尚流南門城樓城墻有兩段,每段長14.5米,寬1.6米,由三排壹橫七層磚砌成,長32厘米,寬15厘米,厚6.5厘米,呈粉黃色,屬唐代。

第四年(523),梭羅縣加新寧縣。唐元年(758年)廢除。縣治遺址位於縣南部整合區夏露村南側的萊龍山腳下,呈西南至東北走向,兩側為萊龍山山脈延伸段所環繞。工地地勢比今年夏天的蘆村略高。老縣城依山而建,壕溝無防禦設施,占地8004平方米。在1984普查期間,在該地點收集了唐代的方格、灰白色和重質瓷磚。

文景遺址位於縣城西北郊精料崗腳下(周貝小學前)的水田旁。史載王銘大勇的《文婧記》,說“春水甘苦,溢之時,吉人也。”現在已經過時了。

明窯址位於縣城南1.5km的官田山腳下。有10多個站點。窯址深2m,高1.5m,每窯容量300 ~ 400磚。它是明代燒制縣城墻磚的窯址。

觀音山遺址觀音山位於縣城北郊,原名下崗。因崗下有觀音寺,故俗稱“觀音山”。哨所高40余米,突出於河的東門,與對岸的巨型浮山比肩而立,為縣門。崗崗西邊的下觀音寺有100多級石階,直通丁剛的梓潼寺,東邊的文昌閣和洪公廟。滿山長松樟樹,郁郁蔥蔥,東坡臨江,是民國時期學生植樹節的種植地。南面有大堤“紫桐圍”,直通市區,穿山而過的東門河有“峽山灣”。觀音山是詩人們遊覽的地方,也是縣城居民郊遊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擴大縣城,發展經濟,把山頭都平整了。場地2700多平方米,現為縣副食品加工廠、縣松香廠等企業所在地。梓潼衛遺址梓潼衛原始於縣城水街口沿東門河至觀音山。那是壹條長1.05公裏,高5米的河岸。這是該縣最大的堤防,以保護該縣北郊,喬婷和斜坡的村莊,喬婷洞的稻田沒有被淹沒。始建於宋代,歷代多次倒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用圬工和水泥加固堤基,於1977改為河堤公路。

高地塔遺址高地塔,又名夏媛塔,原為唐代的壹座三層木塔。在宋統治時期,唐邦彥和梁建造了壹座9層的磚塔,高15英尺,後來倒塌了。清乾隆年間,南外李漁恢復了9層磚木結構六角樓的舊貌,是縣城建築的最高點。1948年冬,新興縣政府拆除了四層的塔,將五層改成了電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殘塔已被拆除。現為縣食品公司和縣醫藥公司的倉庫和宿舍。

曾守義的家鄉曾守義原籍雲浮縣。清川董冰道重慶知府。我曾經收過壹個老房子,在雲浮縣河頭鎮河仔口竹園窩村(今新興縣),二村祠堂影壁上至今還有“儒林”二字;在竹灣窩的祠堂裏,至今還保留著壹塊古老的木制牌匾“觀號”掛在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