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及項目管理在稅收管理中應用的理論分析
項目的最初定義是指項目利益相關者為創造獨特的產品或服務所做的壹次性努力。除了日常工作,稅務管理中還有壹種項目工作,不同於日常工作,更註重及時性、完整性和壹次性。項目管理是指在項目活動中運用專門的知識、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項目達到或超過項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期望。項目管理理論涵蓋九個知識領域,簡要介紹如下:
1.項目範圍管理(Project scope management)是項目管理的壹項內容,它包括確保項目的完成和只有完成所有要求的工作才能成功完成項目所需要的過程,包括:項目建立、範圍規劃、範圍定義、範圍驗證和範圍變更控制。適當的範圍定義可以確定項目實施的級別和範圍,確保項目參與者的範圍和分布,並以簡化的流程和降低的成本完成項目。
2.項目時間管理包括保證項目按時完成的必要過程,包括:工作流定義、工作流排序、工作時間估算、進度計劃和進度控制。
3.項目成本管理包括確保項目所需的所有流程都在批準的預算內完成。主要流程包括:資源計劃、成本估算、成本預算和成本控制。
4.項目質量管理是項目的中心,包括確保項目滿足其需求所需的過程和結果。它包括定義項目的質量方針、目標和責任,並通過質量規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在質量體系中實施總體管理功能的所有活動。
5.項目人力資源管理包括需要最有效地利用涉及項目人員的過程,其中包括所有項目受益人,如贊助人、客戶、個人貢獻者和其他人。具體有:組織規劃、人員招聘、團隊發展等流程。
6.項目溝通管理包括確保及時和適當地生成、收集、發布、存儲和最終處理項目信息所需的過程。它是人、觀點和信息之間的關鍵環節,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主要流程包括:信息策劃、信息發布、執行報告和行政結案。
7.項目風險管理包括識別、分析和應對項目風險的過程。包括正面事件的效果最大化和負面事件的影響最小化。
8.項目采購管理包括從執行組織外部獲取貨物和服務的過程。主要流程包括:采購計劃、招標計劃、投標、供應商選擇和合同管理。
9.項目的總體管理包括確保項目所有要素協調所需的過程,其中涉及平衡競爭性目標和方案選擇,以滿足或超過項目利益相關者(參與者和受益者)的需求和期望。
二、項目管理理論在稅收管理實踐中的應用
在稅務管理中,項目管理的應用無處不在。下面以稅務登記的設立為例簡單說明壹下。建立(辦理)稅務登記。
1,整體管理。該項工作由市局和區縣局征管科統籌規劃和監督,再由基層稅源管理單位和辦稅服務廳逐級實施和審核。整體管理流程如下:納稅人先申請→辦稅服務廳(綜合服務崗)受理、審核、錄入、發放、歸檔→審核環節交由基層稅源管理股(稅收管理員崗)負責審核,現場查看納稅人註冊經營場所,資料交由辦稅服務廳←縣局征管科監督管理←市局征管科監督管理。
2.範圍管理。該業務首先明確了納稅人稅務登記的範圍為從事生產經營的企事業單位、企業在外地設立的分支機構、個體工商戶及其他納稅人。其次,明確稅務登記的稅務機關範圍是納稅人從事生產經營的稅務機關。
3.時間管理。該業務指出,納稅人必須在取得工商營業執照之日起30日內到當地稅務機關辦理稅務登記。同時明確了稅務機關內部工作時限要求:①受理時限:受理納稅人提交材料後兩天內完成案頭審核。(二)審查時限本條收集整理:自受理之日起五日內審查完畢。③發證時限:自辦結之日起兩天內為納稅人發證。(4)歸檔時限:相關材料應當自完成之日起30日內整理歸檔。
4.質量管理。質量管理環節可以說是整個稅務登記工作的中心,不僅要求納稅人嚴格按照標準提供詳細資料,還要求稅務機關嚴格審核,符合質量要求。(1)納稅人申請並提供以下材料:工商營業執照或其他經核準的執業證書原件及復印件、註冊地址及生產經營地址證明、驗資報告及組織機構統壹代碼證原件及復印件、居民身份證、護照或其他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合法證件原件及復印件、納稅人跨區、縣(市)設立分支機構的總機構稅務登記證復印件。(2)辦稅服務廳綜合服務崗審核納稅人提供的證件、資料是否齊全,填寫表格是否完整,壹次性告知納稅人補正或重新填寫不完整的資料。納稅人未在規定期限內登記的,轉入稅收違法處理程序。(三)稅源管理單位稅收管理員崗位對申請設立稅務登記的納稅人進行實地調查,核實稅務登記事項的真實性,對核實與實際不符的,填寫《不予辦理稅務登記意見書》,並報區縣分局分管領導,交區縣分局稅收征管科備案。(四)市局和區、縣局征管部門對稅務登記的設立進行監督管理,及時提供稅收政策指導,不斷完善管理措施,實行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
5.溝通管理。在審核納稅人信息的過程中,辦稅服務廳綜合服務崗工作人員會及時將疑點信息傳遞給辦稅管理員崗,辦稅管理員崗工作人員會根據疑點事項進行實地檢查和綜合核實,並將核實情況及時向稅源管理單位負責人匯報,得到認可後,反饋給辦稅服務廳崗。同時,縣局征管科向基層稅源管理單位報告請示,並能及時回復。如不能回復,可及時向市局請示,市局應及時回復。
6.風險管理。首先,將進行風險識別,找出稅務登記事項設立中的風險點,如:未按規定進行資料審核或實地調查,導致登記不實,導致稅務登記準確性降低,給後續管理帶來風險;無法正確錄入登記內容,導致登記事項與實際情況不符,影響後續稅收管理工作的風險;對企業稅務登記違法行為處理不力,導致執法不公,觸及廉政風險的;未在規定期限內傳閱文件,在規定期限內整理發放證件,可能導致納稅人行政復議或訴訟的風險。其次,應對這些風險點,如:利用稅務登記表及所附資料、稅務登記表和稅務登記項目調查核實表控制審計風險;逾期辦理稅務登記的納稅人,錄入登記基本信息後,立即進行違法違規處理;壹次性告知其補正或重新填寫不完整的信息;稅務管理員崗人員在進行稅務登記疑點實地檢查時,對提供的信息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應當在稅務登記調查表上簽署“情況屬實,同意辦理稅務登記”字樣;嚴格按照規定時限審批紙質材料和流通綜合征管軟件文件。
在運用項目管理理論的實踐中,稅務管理應結合自身作為政府部門實踐性、線性職能組織的特點,以項目管理的原理和理論為核心,探索適合稅務管理實踐的新的項目管理流程和標準,實現項目管理的重構,提高稅務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優化行政資源配置,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推進稅務管理的創新發展,開創現代稅務管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