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求職屢屢碰壁。3昭通大學生稱遭遇“地域歧視”

求職屢屢碰壁。3昭通大學生稱遭遇“地域歧視”

求職屢屢碰壁。3昭通大學生稱遭遇“地域歧視”

“我們來昆明快三個月了,錢快花光了。為什麽到現在都找不到工作?難道只是做壞事……”7月28日上午,都市時報熱線接到壹位讀者的電話。電話裏,他自稱是昭通本地人。和兩個大學生從昭通畢業後,他已經三個月沒有找到工作。他認為找工作的原因是自己受到了“地域歧視”。

心理專家表示,找工作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不要抱著“大膽”的心態找工作。多位高校就業指導老師和已就業的昭通畢業生也表示,只要心態好,掌握正確的自我提升方法,找工作並不難。

3昭通大學生轉戰廣東雲南求職

24歲的雲南昭通人周曉今年6月從重慶某高校網絡技術專業畢業,並順利拿到了本科畢業證。周曉家裏很窮,他曾經輟學。後來他借了兩萬多塊錢讀完了四年大學。壹畢業,周曉就想找壹份穩定的工作,壹方面償還債務,另壹方面減輕父母的壓力。

聽說沿海地區工資比較高,機會多。周曉約了兩個同樣來自昭通的學生,帶著他們的畢業證來到了廣東東莞。到了廣東後,三個滿懷希望的大學生把目光投向了壹些大企業。然而,10多天過去了,仍有3人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之下,他們坐火車來到昆明。

到昆明後,三人邀請五名同學到各大人才市場求職。很快,其他五名學生成功找到了工作,而周曉等人在兩個月內申請了20多個職位,仍然沒有壹家公司願意招聘他們。原因是“妳沒有工作經驗”和“職位已滿”。他們也嘗試過獨自出去找工作,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最讓周曉氣憤的是,壹家公司的招聘人員看了他們的身份證後,稱“昭通的,我們不收”。

這壹次,周曉想不通了。他氣憤地說:“經驗是在工作中慢慢總結出來的,只要有工作,經驗就自然存在;滿員也是借口。如果崗位真的滿了,那些公司為什麽還要去人才市場招人?說‘不要昭通人’的公司赤裸裸的把我們當成壞人了。"

“我們感覺被社會拋棄了。”

周曉說,去年暑假他在桂陽做業務員,還帶了幾個人壹起跑業務,工作得心應手。但現在他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招聘人員根本不相信他有過這種經歷。為了找工作,在過去的三個月裏,他已經花了3000多元。現在三個人身上只剩下170元。他們在小旅館開了壹個單間,擠在壹張床上,吃泡面。日租金15元三人合租。

“我們目前只能這樣生活。雖然知道家裏困難,但還是要找父母要錢。”周曉說,他們三人都給家裏打了電話,每個人都要了500元的“求職基金”,但至今沒有送來。如果500塊錢用完了還沒找到工作,他們就只好放棄了。

“我們在昆明沒有親戚、熟人或朋友。只要有活幹,我們都願意幹!”周曉介紹,在多次碰壁後,他們已經放棄了“專業對口”的想法,只想找壹份能填飽肚子的工作。然而,這壹切似乎都與他們三人無關。壹想到辛苦的父母,這三個年輕人就很難受。他們認為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來自昭通,受到“地域歧視”。

“說實話,我們真的有壹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如果還是找不到工作,我們就出去幹壞事!”周曉感慨地說,他們三人在整個“做壞事”的過程中合謀,他們認為這是“被迫的”。但壹想到家裏的父母,他們就暫時放棄了“做壞事”的念頭。

心理學專家

“膽大”就找不到工作

雲南省心理學會咨詢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朱益昕表示,大學生就業的關鍵是調整心態。不可能有“我大學畢業就有工作;有工作就要拿高薪;如果社會不滿足給我工作的要求,我就沒飯吃,還得幹壞事。這種單壹而“大膽”的邏輯思維方式,應該靜下心來想想我找工作失敗的原因。

朱益昕說,事實上,找工作完全是壹個心態問題。論普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遇到困難挫折都是心慌。比如周曉現在的心態,擺在他面前的真正問題是錢用完了,沒找到工作,沒地方吃飯,還背負著沈重的債務。他急於找工作,所以對任何招聘都很重視,狀態自然就變成了“我是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份工作。如果妳有位置,請趕快給我。”

但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招到的人是否有團隊精神,是否能在關鍵時刻犧牲壹些個人利益,是否能為單位創收,是否能利用這個平臺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單位謀取利益,是否有積極樂觀的生活和工作態度。“如果壹個人不關心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怎麽能做好工作?”

“只要找工作的時候能推銷自己,讓招聘方覺得這個人真的有實力,給人第壹印象好。不應該有地域歧視。”朱益昕說,人不可能壹見面就互相信任,信任是在長期交往中獲得的寶貴情感。對於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要努力從挫折中尋找教訓。如果真的存在地域歧視,那不僅僅是昭通,還有壹些在各地做了壞事的人。如果妳把這個原因作為報復社會的想法,只會給自己增加焦慮,表現出壹種急迫、憤怒、大膽的狀態。

“遇到挫折時,要正確面對實際困難。吃好飯,睡好覺,調整幾天,打起精神,調整好身體,換個角度看問題。只要妳放下眼前的‘逼’,工作自然就找到了!”朱益昕說。

記者調查

努力尋找機會。

昭通小夥昆明是經理

壹位資深媒體工作者說,昆明是壹個多元化的城市,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在昆明工作,涉及昆明的各行各業。如果有地域歧視,應該不只是昭通人。

張智成來自昭通市大關縣,目前是昆明壹家旅行社的部門經理。在昆明14,她曾經幫人開過車,做過小生意。後來通過慢慢發展,她終於當上了部門經理,還在昆明找了個媳婦。張智成說:“每個人剛參加工作時都是壹樣的。沒有熟人,沒有介紹,只能靠自己努力。”

“找工作首先要穩定下來。不管什麽工作,只要能吃飽就先幹。就算心中有目標,也只能壹步壹步來。”張智成說,當他來到昆明時,他獨自租了壹間出租屋,先把自己安頓下來,然後慢慢找工作。本來想當導遊,在幾家旅行社都失敗了。看到有單位招司機,就先去應聘,開了三年。後來,聽壹個同事說壹家旅行社需要員工,張智成立即去應聘,從普通辦公室人員開始,逐漸成為部門經理。

“我來昆明的時候身上只有幾百塊錢,除了壹個月的房租,只夠生活費。”張智成回憶說,壹找到工作,他就感到輕松自在。錢還沒用完,單位就發工資,我也算是有了立足之地。

同時,記者了解到,在昆明的很多大中型企業中,外來務工人員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們大多並不歧視外地人。就連黃土坡壹家造紙廠的老板都是外地人,員工大多是昭通人。在正昌水果批發市場,很多搬運工都是昭通人。他們壹起工作,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工作順利,收入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