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時的遷都是經過三次反復辯論才確定的。分析了宋金的軍事形勢後得出結論:“今天,打是不行的,講和是不行的。”壹方面,金兵處處主動進攻,宋軍總是被動防禦,這是當時戰爭的長期局面。而且建康離前線近,不如後方的杭州安全。浙西水網縱橫,不利騎兵活動。杭州有這個天然屏障,給統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另壹方面,唐宋以來,杭州迅速崛起,成為萬物富足的“東南第壹州”。這種大規模的城市體系和相對雄厚的物質基礎,正是作為國家首都所必須的。
《西溪而留》石:錢塘之勝,名“三西”(西湖、西溪、西陵),西溪之勝,獨在於水。自唐代以來,西溪就以賞梅、賞竹、賞葦、賞花而聞名。“西溪探梅”是西湖十八景之壹。
“雖無弱水三千裏,非神仙不能來”...據清光緒《錢塘縣誌》記載,宋建言三年(1129),宋高宗經過西溪,欲在此建都,後得鳳凰山,故稱“西溪而留。”“呆”這個名字由此而來。據說趙構即位定都杭州後,為了方便自己和官員去余杭的洞夜宮求神,特意修了壹條從古蕩到留數裏的石板路,稱為“西溪路”。千百年來,西溪人世代生活在這裏,耕田打魚,過著豐衣足食的寧靜生活。
臨安古都
南宋時,趙構遷都杭州修建故宮,最後升任杭州臨安府。帝都選擇了鳳凰山,開始修建宮殿。紹興八年(1138),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故宮位於鳳凰山東麓宋城路壹帶,汕頭山以東,鳳凰山以西,萬松嶺路以北,掃帚灣以南。宮殿依山而建,殿堂樓閣疊翠。大約有130個廳堂和亭臺樓閣。
但總的來說,南宋的宮殿由於面積小,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很多都是壹廳多用,和故宮有很大區別。而且杭州地處江南,夏季炎熱,宮殿建築形式有很多特色。門窗都可以拆開通風,冬天冷的時候可以加保溫層保暖。
但南宋皇城的範圍並不大,能容納的建築也有限。畢竟臨安宮從建造之初就被定義為臨時都城,使用簡單,成本低廉。但實際上,南宋並沒有實現重返東都的理想,而原皇宮規劃中的各種臨時想法也壹直影響著皇城的建築建設和使用。比如作為朝廷最重要的大殿,紹興12年前只有壹個大殿。據《宋史·地理誌》記載,“懸拱、周年、文怡、陳子、湘西、嬴稷六廳,改名為壹廳。”這個時期的情況就是這樣。
整個南宋皇城不同於Xi安的唐朝皇城,開封的北宋皇城,北京的明清皇城。它不是壹個平直的長方形,而是壹個西高東低的不規則正方形。宮墻高約三尺,其西緣沿山勢蜿蜒,高於南、東、北三面。試想壹下,當時的鳳凰山東麓應該是極其豪華壯麗的。當時臨安人口已經達到654.38+0.5萬,而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人口也不過10萬。今天的世界各大城市還沈浸在當時蒙昧的黑暗中。只有杭州南宋皇城燈火通明,映襯著藍天和世界的東方。
當時,皇家“大內”也是隋朝政府和唐朝政府的所在地,吳越國王錢镠也在這裏建造了壹座宮殿。南宋皇帝看中這裏,似乎是歷史原因。
但南宋皇城布局開創了“南宮北城”的先河。
宋代以前,中國的古都布局有兩種:壹種是皇宮在北,民居在南,如唐代的長安;第二,宮殿放在城中央,周圍都是民居,如汴梁。
南宋的杭州,宮殿在南,房子和市場在北。應該說“這種格局最適合當時杭州的實際情況。當時西湖和錢塘江之間城市發展的主要用地在吳山以北,宮殿放在南面,為城市北部的發展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然而,南宋的宮殿終於在元代毀於大火。至今地表建築基本消失,主要宮殿遺址埋在地下約兩三米處。